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系由於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創傷、關節的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引起關節軟骨的非炎癥性退行性變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癥狀。常用同義詞很多,如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病變在女性往往較男性更為突出,多累及手指關節,膝、髖、脊柱等,是影響老年人活動的最常見原因。你可知物理療法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不佳?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與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癥狀根本上的區別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髖關節骨關節炎

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導致的關節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滑膜增生、關節囊攣縮、韌帶松弛或攣縮、肌肉萎縮無力等。

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癥狀

1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鐘。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3其他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物理療法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不佳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OA)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亦稱老年性骨關節病,是髖關節發生一定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等造成的骨關節炎癥,其特點是關節軟骨變性,並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髖關節 OA 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類型,多見於 50 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可為單側、也可雙側受累。髖關節 OA 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並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受限和肌痙攣。

隨著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它可使髖關節 OA 患者免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然而,目前的全髖關節置換僅適用於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的患者以及發生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由此可見,對髖關節 OA 而言,全髖關節置換並非首選。而且人工關節有一定壽命限制,患者的手術年齡一般要求在 60 歲以上,盡管隨著假體材料和手術技術的發展,年齡限制有所降低。

對於髖關節 OA 初發患者或癥狀較前的患者,目前多采用物理療法進行治療。物理療法是利用冷敷、熱療和運動等方式減輕患處疼痛,同時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范圍,來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恢復關節功能,是髖關節 OA 的治療方法之一。常見的物理療法包括推拿、牽引、蠟療、熱療、磁療、超短波治療、微波治療、紅外線治療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從而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癥,並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

盡管這些物理療法被廣泛用於髖關節 OA,但目前支持“物理療法可有效緩解髖關節 OA 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這一觀點的研究證據卻並不充分。為瞭進一步明確物理療法對髖關節 OA 患者疼痛與身體機能的改善功效,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多個國傢的學者共同進行瞭一項隨機臨床試驗,該研究結果已在近期的《美國醫學會雜志》 (JAMA) 上發表。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將 2010 年 5 月至 2013 年 2 月期間的 102 例社區自願招募的髖關節 O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髖關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 (VAS)(范圍 0 - 100mm,100mm 最嚴重的疼痛) 均在 40mm 以上,且均被 X 線證實患有髖關節 OA。102 例髖關節 OA 被隨機分配為 2 組,積極治療組與安慰劑對照組,其中積極治療組納入 49 例患者,安慰劑對照組 53 例患者。

患者需完成一個為期 12 周的治療以及一個為期 24 周的隨訪,在 12 周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完成瞭 10 個治療周期。積極治療組的患者接受的治療包括提供教育和指導,手法治療,傢庭鍛煉,和步態矯正等,安慰劑對照組采用虛擬超聲波和臀部敷惰性凝膠治療。

完成治療後的 24 周內,積極治療組的患者繼續進行傢庭鍛煉治療,而安慰劑對照組患者自行敷惰性凝膠治療(每周 3 次)。治療結果的主要評價指標包括患者在治療第 13 周的疼痛以及機體功能評分,疼痛采用 VAS 評分進行評價,機體功能采用西安大略和曼徹斯特大學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評分進行評價。次要評價指標為第 36 周時患者的上述評分結果和第 13 周與 36 周時患者的功能損害、身體活動能力、整體變化、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與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癥狀根本上的區別是什麼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太靈活。體格檢查顯示關節腫脹、有液、肌肉萎縮;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時有吱嘎聲,並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和肌痙攣。有些老年人同時伴有遠側指間關節增粗。繼發性骨關節炎的原因有:關節的先天性異常;創傷;關節面的後天性不平整;關節外畸形引起的關節對合不良;關節不穩定;醫源性因素,如長期不恰當地使用皮質激素等。 股骨頭壞死的主要癥狀表現在以下五點

①疼痛。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後加重,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鈍痛或酸痛不適等,常向腹股溝區,大腿內側,臀後側和膝內側放射,並有該區麻木感。

②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患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早期癥狀為外展、外旋活動受限明顯。

③跛行。為進行性短縮性跛行,由於髖痛及股骨頭塌陷,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所致。早期往往出現間歇性跛行,兒童患者則更為明顯。

④體征。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4字試驗陽性,伽咖s征陽性,Allis征陽性試驗陽性。外展、外旋或內旋活動受限,患肢可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征。有時軸沖痛陽性。

⑤X線表現。骨紋理細小或中斷,股骨頭囊腫、硬化、扁平或塌陷。 股骨頭壞死早期和晚期疼痛的表現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癥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瞭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到瞭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 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摩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摩擦,疼也就不明顯瞭。所以說,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髖關節骨關節炎不能吃什麼

一,忌海產品.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骨性關節炎患者忌海產品.因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海產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血尿酸,被身體吸收以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會使骨性關節炎的癥狀加重.所以,骨性關節炎病人要少吃或不吃海產品。

二,忌高甜食物.據有關專傢的觀察,骨性關節炎病人常吃甜食可加重病情.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同樣藥物治療的條件下,連續1個月,每天吃6塊奶糖的人癥狀沒有任何改善,有的病情反而有加重趨勢,而未吃奶糖的病人癥狀明顯得以緩解.由此可見,骨性關節炎患者還是以少吃,不吃甜食品(如糖果,甜餅,巧克力等)為好。

三,忌肥膩食物.現代科學研究分析,肥膩食物在體內的氧化過程中能產生一種酮體,過量的酮體會引起物質代謝失調,會強烈地刺激關節.因此,骨性關節炎病人應忌吃肥膩食物.在日常烹調菜肴過程中,宜用植物油,盡量不吃肥肉,奶油及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