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及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飲食營養越來越受到大傢的關註。魚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而成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魚肉肌纖維很短,水分含量較高,肉質細嫩,比畜禽肉更易吸收,對人們的健康更有利。

魚的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魚,結核病患者吃藥時忌食魚。痛風、肝硬化、體質過敏、不孕癥等患者忌食魚。

孕婦、產婦、哺乳期媽媽都能吃。尤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足、消化不良、脾胃虛弱、虛勞等癥患者食用。

寶寶也能吃。魚的營養價值很高,給較小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可以把魚肉剁碎瞭弄成魚泥給寶寶吃,還可以煮到稀飯裡或者弄碎瞭加在米糊裡。

常見海水魚和淡水魚的區別及營養價值

一、淡水魚

1.鯽魚:益氣健脾,利尿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等。鮮鯽魚與赤小豆煮湯,每天1次,可消慢性腎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腫;鯽魚加紅糖燉,常吃能滋陰補肺,益氣化痰;鮮鯽魚與豬蹄同煨,連湯食用,可治產婦少乳。

2.鯉魚: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鯉魚與冬瓜、蔥白煮湯,可治腎炎水腫;《食療本草》、《本草綱目》均記載赤小豆和鯉魚煮爛吃,可治腳氣和水腫;大鯉魚留鱗去腸雜煨,可治黃疸;活鯉魚和豬蹄褒湯服用,可治產婦少乳;鯉魚與川貝末煮湯服用,可治咳嗽氣喘。

3.草魚:廣東民間用草魚與油條、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動物實驗表明,草魚膽有明顯降壓、祛痰及輕度鎮咳作用,適合老年人溫補健身。

4.鯰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刺少,易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

二、海水魚

1.帶魚:肉肥刺少,味道鮮美,有暖胃、補虛、潤澤肌膚、養肝、祛風、止血、殺蟲、補益五臟等功效,是老人、兒童、孕產婦、營養不良者的理想食品。鮮帶魚蒸熟後取上層油食用,可改善肝炎患者的癥狀。帶魚中豐富的鎂,可保護心血管系統。帶魚的鱗是解熱止痛片和抗腫瘤藥物的原料,且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可降膽固醇。但帶魚一次不宜多食,特別是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膚病者。

2.鯧魚(平魚):益氣養血、柔筋利骨等。鯧魚的膽固醇含量低於所有的動物性食品,肉厚、刺少、味佳,營養豐富,是天然營養佳品。對消化不良、脾虛泄瀉、貧血、筋骨酸痛的人群很有效。

3.黃花魚:鮮品中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很多魚類,肉軟,消化吸收好,且沒有碎刺,可防治脾胃疾病、尿路結石等,最適合老人、兒童和久病體弱者。

4.三文魚: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譽,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老少皆宜,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腦力勞動者、消瘦、水腫及消化不良的人群。

三、在動物學分類上不屬於魚類的海產品

1.鮑魚:可明目,多用於煲湯。含鈉較高,高血壓的人要少吃。烹調時少用含鈉的調味料,如蠔油、生抽、鹽、味精等。

2.魷魚:每百克幹品含蛋白質66.7克、脂肪7.4克,且富含鈣、磷、EPA、DHA、牛磺酸等,是怕胖人群的較好食品。對肝臟有解毒、排毒功效,還可調節血壓、抗疲勞,經常食用能延緩衰老。

海水魚和淡水魚各有優勢,為獲得更全面的營養,要盡量吃不同種類的魚,不要集中吃一種。魚類雖然營養豐富,保健功能齊全,但若對魚類過敏,也不要勉強食用,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如何挑選魚

1、觀魚形。污染重的魚,形態異常,有的頭大尾小,脊椎彎曲甚至出現畸形,還有的表皮發黃、尾部發青。

2、看魚眼。飽滿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鮮魚;眼球不凸出,眼角膜起皺或眼內有淤血的則不新鮮。

3、嗅魚鰓。新鮮魚的鰓絲呈鮮紅色,黏液透明,具有海水魚的咸腥味或淡水魚的土腥味;不新鮮魚的鰓色變暗呈灰紅或灰紫色,黏液腥臭。

4、摸魚體。新鮮魚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鱗片有光澤且與魚體貼附緊密,不易脫落;不新鮮魚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鱗片光澤度差且較易脫落。

5、掐魚肉。新鮮魚肉堅實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消失,無異味;不新鮮魚肉稍呈松散,指壓後凹陷消失得較慢,稍有腥臭味。

6、看魚腹。新鮮的魚腹部不膨脹,肛孔呈白色、凹陷;不新鮮的魚肛孔稍凸出。

另外,在挑選淡水魚時,專傢建議盡量選擇“小”魚,即生物鏈底層的魚類,比如草魚、大頭魚等,它們一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對於石斑魚、鱸魚、鱖魚等兇猛吃肉的魚類,體內有害物質含量更低。

活魚買回傢後,可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如果是已經殺死的魚,至少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左右。洗的時候魚鰓部分一定要去掉、洗凈。烹飪時應煮透、蒸透。

春節吃魚的民間習俗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為吉祥物,意味著“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裡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彩“,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彩”),隨後大傢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祖國地域廣闊,民族風俗各異,過年食魚美饌紛呈。朝鮮族人春節傢宴,愛食“明太魚”,祭祀林明太(古時,他發現一種魚,幫同胞度饑荒之災)。傣族人食竹燒魚,從江裡撈鮮魚,開膛破肚,把豬肉和佐料塞入魚肚內;砍來一節毛竹,劈開縫夾住魚,放火堂裡慢烤,待魚香、肉香、竹香飄逸出來,用手撕著吃,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有好運”。侗族人大年初一,從魚塘裡撈數條鮮魚,煎、炸、燒、燉擺滿一桌,香氣四溢,預祝新年吉慶有餘。苗族人過年吃五香魚,把魚去腸臟後切成小塊,用醬油、鹽浸泡,晾幹入鍋油炸;趁熱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薑汁的湯水裡,晾幹入鍋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鍋生眼,魚出焦香味,食之口齒生津。這道魚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龍江的少數民族人,大年初一到親友傢拜年,主人要擺魚宴熱情待客;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香味酥脆的“炒魚毛”和鮮美透明的“大馬哈魚子”,令客人贊不絕口。重慶的“來鳳魚”,早已馳名中外;每年春節,中外遊客品嘗這道魚肉細膩、湯百味濃、既辣又酸的“來鳳魚”。意味著“龍鳳呈祥”。四川綿陽人過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鯉”。這道魚菜經名廚師“炸熘”之法精制,觀之,咀張鰓動,活靈活現;食之,肉香細嫩,鮮味十足。入食者,先要舉杯把酒倒入魚咀,魚鰓則動得快,咀也張得大,真是妙趣橫生,倍增節日氣氛。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止酒魚”的習俗。招待客人可上數十道菜,但上魚,主人還是看火候,即客人飲酒快到尾聲,為防飲酒過量,把最後一道菜——魚端上來,客人見魚到瞭,紛紛舉杯喝幹酒,邊吃魚邊吃飯,皆大歡喜。

古老的魚風魚趣,給千傢萬戶帶來吉祥美好的祝願。民俗看似一種形式,實則是人們高揚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

吃魚太多也不好

但魚是否吃得越多越好呢?王興國指出,以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標準,每個人一天應該吃50—100克魚肉,而禽肉和畜肉隻能吃50—75克,魚肉確實應該比其他肉類多吃一些。從吃魚的頻率來看,調查顯示,46.92%的國人都能做到每周吃兩次魚,有35.33%的人每周吃魚三次以上。

“我們最好每周最多吃兩次魚,這樣才能很好地避開食物污染的危險”,王興國說。而且,魚類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數魚肉中的礦物質鐵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應該幾種肉搭配起來吃,魚肉略多一些為佳。

吃魚的好處眾所周知,但究竟好在哪兒,人們的認識似乎有所偏差。調查顯示,在國人心目中,吃魚最主要的好處是“美容”(20.41%),其次為“不會發胖”(19.37%),還有“能保護心臟”(15.06%)和“健腦”(14.30%)。王興國告訴記者,保護心臟和健腦的確是公認的吃魚的好處。

至於美容,是因為魚肉組織中含有許多膠原蛋白和黏蛋白,煮沸再冷卻後成為凝膠(也就是人們說的“魚凍”),對滋養皮膚、保持肌膚彈性有好處。不過,這隻是理論推斷,還沒有實驗支持。至於“不會發胖”,就是誤解瞭。即使魚的脂肪含量低,吃多瞭仍然會造成熱量超標,導致發胖。

此外,網絡上還流傳著吃魚的許多其他好處,比如能治哮喘、能防癌等等。王興國認為,吃魚對治療哮喘有好處有一定的道理,不僅如此,它對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風濕、類風濕等都有益。研究顯示,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豐富的食物,可以減少癌癥發生的機會,因此,說吃魚可以預防癌癥也是有根據的。

另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魚肉中的歐米伽—3脂肪酸可以提高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對於沮喪、抑鬱等心理疾病有預防和治療效果。英國科學傢也指出,嬰幼兒每日攝取定量的魚,會在情感表達、理解他人以及親子關系上表現更加出色。魚肉中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DHA以及維生素A都對保護視力有一定的好處。

但魚是否吃得越多越好呢?王興國指出,以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標準,每個人一天應該吃50—100克魚肉,而禽肉和畜肉隻能吃50—75克,魚肉確實應該比其他肉類多吃一些。從吃魚的頻率來看,調查顯示,46.92%的國人都能做到每周吃兩次魚,有35.33%的人每周吃魚三次以上。

“我們最好每周最多吃兩次魚,這樣才能很好地避開食物污染的危險”,王興國說。而且,魚類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數魚肉中的礦物質鐵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應該幾種肉搭配起來吃,魚肉略多一些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