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癥名。指人的體質的一種癥狀。亦稱為遲冷質,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這裡的“痰”並非隻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濕”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指空氣潮濕、環境潮濕,如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氣會侵犯人體而致病;內濕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濕。此種體質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等。

痰濕體質如何調理

痰濕體質者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血糖顯著高於非痰濕體質者,常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多痰、浮腫、睡時鼾聲如雷等,在養生方法上應多註意在平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加強運動。起居調攝痰濕體質者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註意避免濕邪的侵襲。這類體質的人平時還應定期檢查血糖、血脂、血壓;嗜睡者應逐漸減少睡眠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享受日光浴;洗澡應洗熱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膚微微發紅、通身汗出為宜;穿衣盡量保持寬松,面料以棉、麻、絲等透氣散濕的天然纖維為主,這樣有利於汗液蒸發,祛除體內濕氣。

痰濕體質的人有哪些特點

1.體形面色: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松軟,四肢浮腫,按之凹陷,性格比較溫和,面部皮膚油脂較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面少血色,白中常發青,且少光澤

2. 舌頭:舌體胖大,苔滑膩,舌苔白膩或甜,舌邊常有齒印成排

3. 口手和腳: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後皮膚多涼,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年過60 歲者中耳聾者多見

4. 感覺及睡眠:人體好倦縮,手足冰涼,胸悶,痰多,容易困倦,有關節酸痛、肌膚麻木、腸胃不適

5. 脈象:脈濡而滑

6. 喜好: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過,冬天難熬

7. 大小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尤其是早晨大便急,一瀉為快,一夜三四次小便,且尿量多而色清如水

痰濕體質對居住環境的要求

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註意濕邪的侵襲。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武術、八段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松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致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站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痰濕體質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類型,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易形成痰濕時,便可以認為這種體質狀態為痰濕體質,多見於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該體質的人常表現有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粘,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此種體質類型有易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

藥物養生治療痰濕

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臟。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佈,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痰濕體質者多發咳嗽、哮喘、痰多、頭暈、腸胃不適、嘔吐等癥狀,易生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動脈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肥胖癥等疾患。因此痰濕體質者可通過溫燥化痰藥物進行調養。

食物調理配方

①白扁豆250克,豬腿肉15克,香蔥適量,煲湯。

②薏苡仁200克,糖水適量。先將薏苡仁洗凈,浸泡兩小時,後煮半小時,再用燜燒鍋燜五小時即可。

③鱸魚一條,香菇50克,砂仁6克,陳皮6克,生薑少許,燜熟可食。

1.黃芪山藥薏苡仁粥功效:益氣養陰、健脾化痰、清心安神。材料:黃芪、山藥、麥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適量,粳米50克。制作:先將山藥切成小片,與黃芪、麥冬、白術一起泡透後,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熬成粥。

2.菊花苡仁粥功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除濕軟堅。材料:枇杷葉9克,菊花6克,薏苡仁30克,大米50克。制作:將前2味藥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和適量水,煮粥服用。

3.菖蒲薏苡仁粥功效:清熱化痰、祛濕解暑之功效。材料:菖蒲15克,佛手10克,雲苓30克,薏苡仁6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制作:把薏苡仁、大米洗凈,將浸泡好的陳皮、菖蒲、雲苓入凈佈包起,煮粥,待熟後加入冰糖,拌勻即可食用。這也是一道平日可吃的保健粥。

4.化痰袪濕消暑湯功效:清熱化痰、祛暑利濕。材料:白扁豆、赤小豆、生熟薏米、佛手、菖蒲、蓮子各等分適量。制作:將上述材料加入鍋內,加開水10碗慢火煲約2小時,加瘦肉類煲亦宜,用鹽調味食用。

痰濕和濕熱的區別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因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