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老年朋友來說,高血壓是他們都很懼怕的一種疾病,而很少有人會提及低血壓,其實低血壓對老人身體的傷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老人應該如何應對低血壓,一起來聽聽專傢的具體介紹吧。

低血壓的原因有哪些

病因分類:

一般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一、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常或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有關本部分內容可參閱本書暈厥和休克章節。

二、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於正常范圍的狀態,其中多數與患者體質、年齡或遺傳等因素有關,臨床稱之為體質性低血壓;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而與神經、內分泌、心血管等系統疾病有關的低血壓稱之為繼發性低血壓。

1、體質性低血壓;

2、體位性低血壓:

(1)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2)仰臥性低血壓綜合征;

(3)繼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1)神經系統疾病:脊髓空洞癥、多發性硬化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重癥肌無力等。

(2)內分泌代謝疾病:垂體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 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

(3)心血管系統疾病:主動脈瓣或二尖瓣嚴重狹窄。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積液周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多發性大動脈炎(無脈癥)等。

(4)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重癥肺結核、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5)血容量不足:腹瀉、嘔吐、大量脫水、過度利尿、出 汗過多、失血過多等。

(6)醫源性:鎮靜、催眠類藥物、擴張血管藥物、交感神經(包括神經節)阻滯藥物、利尿劑、脫水劑、抗 抑鬱藥物、氯丙臻等。

(7)其他:如高原性低血壓、類癌綜合征等。

機理

血壓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排血、周圍血管阻力和循環血量三個因素,三者之間相互適應,互相協調,才能保證血壓的相對穩定,這種協調主要通過神經一體液調節來完成。無論何種因素造成上述三種因素之一或多個功能發生障礙或使其協同作用受損,必然導致血壓的異常變化,如心臟排血減少、周圍血管阻力下降和(或)循環血量不足引起血壓降低,反之引起血壓升高。有關血壓的調控機制參閱高血壓一節有關內容。下面僅以體位性低血壓為例介紹其發生機制。

正常人在平臥休息時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血管壁張力下降,直立時由於重力作用,使大約700ml左右的血液積於下肢血管,這樣就會因為供應頭頸部的血液減少,通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反射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升高,一方面通過增快心率和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增加血管張力減少下肢淤血,當然,站立時下肢肌肉張力增高對血管(尤其靜脈)的擠壓,促進血液回流,也起著重要作用。這些代償的結果就保證瞭正常人取直立位時僅有短暫的動脈收縮壓下降(下降幅度一般為0.7-2.0 kPa或5-15 mmHg),舒張壓不降或有上升趨勢,平均動脈壓一般保持不變。

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主要與下列機制有關:

①有效循環血量的減少:包括失血、失液所致的血容量絕對不足和血管擴張劑所致的血容量相對不足;

②心血管反應性的降低;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臟和血管反應性的降低,臨床上主要見於年老體弱、長期臥床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③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常因阻斷壓力感受器反射弧的某一部分,使周圍血管張力不能隨體位改變而變化,交感神經(節)阻滯劑、周圍交感神經節(鏈)切除術、脊髓病變或損傷、糖尿病神經病變、血管運動中樞周圍病變(如第四腦室腫瘤)、某些中樞鎮靜劑、抗抑鬱藥等所致的體位性低血壓皆與此有關;④舒血管因子的釋放增多:如組胺5一羥色胺、緩激肽、前列腺素等的血液濃度升高引起周圍血管舒張等。

老人怎麼應對低血壓

高血壓危害大傢當然知道,下列兩種情況也應引起警惕!

一種情況是脈壓差過高或過低(正常脈壓差在30-40毫米汞柱之間),脈壓的大小可以作為衡量動脈硬化程度的一個指標。這種情況多因動脈硬化或心臟病引起,如果本身就患有高血壓就很危險瞭,必須把血壓穩定在正常范圍內。

另一種情況是血壓過低,低血壓會導致血液中的氧氣和養份不能及時輸送到全身,可致多種癥狀以及心肌缺血。

血壓不穩、血壓偏低也是病,甚至比高血壓更可怕!

血壓不穩定的情況甚至比單純性高血壓更危險。血壓忽高忽低讓患者掌握不瞭自身血壓動態,加重患者心理負擔。最危險的是,本來就脆弱的血管在這種忽高忽低的壓力之下,極易發生破裂,存在極度安全隱患。

有的患者血壓忽高忽低,吃藥就降,不吃就升;有的患者是隔幾天天必升高一次,加大藥量才能控制住。就像是在忽高忽低的不穩定電壓狀態下,電燈泡燈絲很容易就會燒斷一樣,如果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血管也更容易發生破裂。

降壓藥隻是將血壓降低到正常范圍,而對引起高血壓的動脈血管硬化和血栓並沒有改善,發病根源還在,一旦遇到突發誘因,比如生氣、吵架、摔倒、大喜大悲、用力過猛、彎腰或突然起身,就會導致血管破裂、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的發生。

以下三種情況,更應做好健康體檢。

直立性低血壓:從臥位改變到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時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與之相關的疾病有糖尿病、帕金森氏綜合征,或其他情況如久病臥床、體質虛弱的老年人。

繼發性低血壓: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風濕性心臟病,降壓藥,抗抑鬱藥,慢性營養不良和血液透析等。

排尿性低血壓:排尿中或排尿後突然暈倒,神志不清,發作後2-3分鐘恢復正常。多因夜間膀胱充盈後突然排空使腹腔壓力驟減,靜脈擴張,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所致。

低血壓如何預防

低血壓日常預防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

2、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

4、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回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5、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

6、無癥狀性低血壓不需要特殊處理,可以通過適當參加體力活動來增強體質,提高對血壓變化的調節能力,也可服補益氣血的中藥。

低血壓健康教育

1、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及足夠的睡眠。所以低血壓的患者,應過規律的生活。

2、低血壓患者入浴時,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暈倒,泡溫泉也盡量縮短時間。

3、對血管擴張劑,鎮靜降壓藥等慎用。

有直立性低血壓的人:

可以穿彈性襪。夜間起床小便或早晨起床之前先宜活動四肢,或伸一下懶腰,這樣活動片刻之後再慢慢起床,千萬不要一醒來就猛然起床,以預防短暫性大腦缺血。也可以在站立之前,先閉合雙眼,頸前屈到最大限度,而後慢慢站立起來,持續約10一15秒鐘後再走動,即可達到預防直立性低血壓的目的。

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加強營養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雞蛋魚乳酪牛奶等,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低血壓的典型癥狀

1、疲乏、無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軟無力,經午睡或休息後可好轉,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這種倦怠感與患者實際工作或活動所消耗的體力不相稱,即這種乏力並非都是因疲勞過度所致。這種疲乏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過多的肌肉收縮不協調,而不恰當地消耗肌力所致。

2、頭痛、頭暈:

在低血壓病的患者中,頭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訴,其頭痛往往在緊張的腦力或體力活動後較為明顯,頭痛性質和程度不一,多表現為顳頂區或枕下區隱痛,也可呈劇烈的搏動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頭暈輕重不一,輕者兩眼發黑、眩暈;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暈厥倒地,常在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時最易發生。此外,靜止而又負擔過重的工作條件下也易發生。頭痛和頭暈可能與血壓低致腦灌註不足有關。

3、心前區隱痛或不適:

低血壓病患者心前區隱痛、不適,不僅可在體力勞動或緊張腦力勞動時發作,在安靜時也可發作,甚至引起心絞痛樣發作,尤其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這種情況不僅見於低血壓病並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於血壓過低本身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產生上述癥狀。

4、神經功能障礙:

可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和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汗、皮膚蒼白或輕度發紺,渾身忽冷忽熱,時有蟻爬感,手腳麻木等。

5、內分泌功能減退的現象:

主要表現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一類物質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6、其他:

可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不適、消化不良,以及血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除外繼發性低血壓病和生理性低血壓狀態,結合上述臨床表現可以作出診斷。

低血壓的飲食建議

一、低血壓的飲食建議

平時應多食些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豬、牛、羊肉、雞、鴨、兔、魚、蛋、奶、大豆等。糖類、脂類可適當多吃,包括糕點、糖果、藕粉、杏仁等食品,以增加總熱量。菜肴要多帶鹽分,以便血壓升高。血壓過低的青少年,也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些益氣補血、振奮心陽的藥物,如黨參、黃芪、當歸、白術、大棗、麥冬、桂圓、五味子等。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調味品,如薑、蔥、醋、醬、糖、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二、飲食治療

加強營養,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雞、蛋、魚、乳酪、牛奶等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有一種很實用,有效方便的方法,可以在平時常飲用下邊可以治療低血壓食品中一,二種的泡制的飲品,比如知道這些常吃可以治低血壓,如黨參、黃芪、當歸、白術、大棗、麥冬、桂圓、五味子等。

如薑、蔥、醋、醬、糖、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你就可以從中找出一,二樣來泡茶喝。可以買些大棗,桂圓加紅糖每天泡茶飲,很方便。也可以用紅糖加薑末制成薑湯喝。也很方便的。關鍵註意養成多吃以上一到二種食品的習慣。能在平時每天的生活習慣中加入瞭這習慣。低血壓很快會沒事瞭!

低血壓患者的治療不僅要註意飲食方面的調理,也要註意運動,積極的鍛煉,增強體質,才能提高血壓。

三、運動處方

1、加強體育鍛煉。堅持各種運動,如跑步、做操、遊泳、滑冰、爬山、打太極拳、練劍、玩球等等。既可鍛煉體魄、增強體質,又能振作精神、陶治情志。運動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的增高、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多,因而使血壓上升,同時也可刺激心血管運動及調節中樞,改善周身的血液循環狀況,天長日久。就可增強身體素質,使血壓也逐漸升高到正常水平。

2、消除緊張,保持良好心情。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能使機體免疫力降低、食欲減退、營養缺乏,中樞神經系統及內分泌功能紊亂,使血壓下降。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是提高血壓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