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欲。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制做醬的記載瞭。有人說吃醬油真的會讓術後刀口變黑,這是真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傢。

各種醬油分別有什麼特點

1.釀造醬油

醬油瓶上標註的釀造和配制的區別在於工藝的不同,“釀造”醬油是以大豆、小麥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天然發酵制成的,工藝結束後添加一些調味劑。

2.配制醬油

配制醬油是用50%以上的釀造醬油添加一些植物蛋白水解液和食品添加劑,含有對人體健康不利的致癌物氯丙醇,不適合長期使用。

3.生抽和老抽

“抽”指的是醬油在制作過程中發酵到成熟,最後抽油的那一步。醬油是北方人民多年的慣稱,而“老抽”和“生抽”則是源自廣東地區的習慣稱呼。

4.白醬油

白醬油的重要特點,即有味無色,是西餐中常用的一種調料。適合烹調清淡菜肴。不過習慣瞭中式烹調的濃厚醬香,白醬油的使用可能會讓人意猶未盡。

5.日式魚生醬油

咸鮮清淡,可去除魚肉的微腥,保持魚肉的原味鮮甜。一般吃法是涼拌菜用,偏甜,醬油醇香濃鬱、氨基酸態氮含量高,口味鮮,光亮澄清。

6.八珍生抽

適合請客吃飯時使用,可以讓菜品凸現出富有層次的口感。

7.臺灣醬油

臺灣的醬油基本沿用日本的工藝,但是由於區域口味問題,臺灣醬油一般會咸度較低,偏甜,濃度高甚至近於粘稠。

8.海帶醬油

以海帶為主要輔料,經過熱溶配制而成。含有大量的碘元素,長期食用可預防大骨節病、高血壓、結核病等。

9.草菇醬油

由大豆與草菇提取液一起進行微生物發酵制成。它雖不屬於純粹的大豆或小麥發酵制品,但具有草菇的鮮美和營養價值。

吃醬油會讓術後刀口變黑嗎

產黑色素量 醬油和牛奶差不多

皮膚的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細胞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的催化下形成的。也就是說黑色素的多少與酪氨酸這種原料的多少及制造黑色素的工具酶的活性大小有關,二者缺一不可。100克醬油隻含有115毫克酪氨酸,其含量與牛奶相似。每100毫升醬油雖然含有30~150毫克鎂,但即使每天攝入的鹽分全部來自醬油,全天最多隻能攝入20~30毫升醬油,其中所含鎂的量微不足道。也就是說,吃醬油做的食品與喝牛奶後皮膚所產生的黑色素量相差無幾。

美容手術後 不宜吃三種食物

與普外科手術後需要有嚴格的飲食限制不同,美容手術屬於較為表面的非消化系統手術,其術後飲食往往容易被醫生和患者所忽視。其實,美容手術後雖然不像普外科手術後需要嚴格的禁食,但也不是什麼都可以吃的。以下三類食物在美容手術後應盡量少吃:

一、酒類與活血的中藥 酒精及當歸等中藥可以加速血液循環,術後飲酒可能造成已經止血的創面再次滲血,引起局部血腫,出現皮下淤血,延緩恢復的時間。特別是內切法去除眼袋、小切口去頰脂墊和韓式三點法雙眼皮等小切口精密手術,因為手術采用的是小切口的精細操作,手術中可能無法做到確切止血,而且因為刀口小,自行引流量低,如手術後因食用酒類及活血的中藥引起的滲血,有可能引起血腫等嚴重後果,甚至可能出現眼袋手術後血腫壓迫視神經引起失明的並發癥。

手術范圍大、滲出多的手術,如吸脂手術後吃這些食物,更容易出現局部血腫,如不及時排除,可能導致繼發感染等。臨床上,我們曾遇到一位患者傢屬給皮膚擴張器置入術後患者喝當歸熬的雞湯引起嚴重血腫的案例。

二、辛辣及過燙食物 辛辣食物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它和火鍋等過燙食物一樣,食用後可使患者出現燥熱、出汗等反應。人的汗液裡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數量的細菌,如手術切口附近的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導致切口附近潮濕,利於細菌的繁殖,可能導致手術切口的感染,潮濕的環境也不利於創面的愈合。特別是以皮膚磨削為代表的大面積皮膚的創傷性操作後需要特別註意。

三、海鮮等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螃蟹、蝦等甲殼類動物,因含有組胺等成分,容易引起過敏。芒果、菠蘿等熱帶水果也容易引起過敏。其主要是由菠蘿中的菠蘿蛋白酶,芒果中的致敏性蛋白、果膠、醛酸等引起的,有些則是生產、儲存、保鮮過程中殘留在水果中的生長激素、催熟劑、保鮮劑等引發的。當出現過敏時,皮膚會發紅、起皮疹、脫皮、瘙癢等。因美容手術多數是皮膚手術,一旦發生過敏,可能引起手術部位的水腫、切口的延期愈合。如果因瘙癢而搔抓皮膚,則可能導致手術部位的感染,在雙眼皮、眼袋、除皺及皮膚磨削等手術後應特別註意少吃這類食品。

美容手術後 多吃維生素C

專傢建議,在美容手術後切口愈合的過程中,為瞭預防皮膚顏色加深,促進切口的愈合,可以補充一些既能促進愈合,又具有美白功能的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C和維生素A。切口愈合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膠原蛋白,若缺乏維生素C和維生素A,則可能延緩切口的愈合。另一方面,作為抗氧化劑,維生素C不僅可以減少黑色素的形成,還可將已生成的黑色素還原成無色的物質。因此,在手術切口愈合期間可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蔬菜,如番茄、獼猴桃等,以及動物肝臟、雞蛋黃、牛奶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也可短時間內服用維生素C及維生素A的補充劑。

醬油不衛生不可生吃

醬油不能生吃的原因

首先,根據國傢標準規定,每100毫升醬油中大腸菌群必須小於等於30MPN,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得檢出。除此之外,還特別規定,每毫升餐桌醬油(用於佐餐)的菌落總數必須小於等於3萬個單位,而烹調醬油沒有這個規定。而且,其實無論哪種醬油,在生產、貯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都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如果經常拿烹調醬油代替餐桌醬油來生吃,尤其夏天,容易發生腹瀉或引起其它胃腸道疾病。

生醬油的制作工序

釀造醬油有一個較復雜的過程,釀造時需先把小麥、黃豆等經過適當的蒸煮,然後接入純種培養的米曲黴菌種,在控制適宜的溫度、水分、時間條件下制成曲子,再加入適量濃度的鹽水,並在40~50℃的恒溫下發酵15天左右,還要再加入攝氏80℃的熱水浸泡一定時間,最後經過過濾才能制成生醬油。瞭解瞭生醬油的釀造過程,我們就可以明白,釀造生醬油的工序多、時間較長,這就難免造成各種污染。

醬油吃多瞭會怎麼樣呢

亞洲國傢婦女的乳腺癌發病率較低,而這類惡性腫瘤在美國則多見。專傢分析,可能與亞洲婦女食用醬油量較歐美國傢婦女出30-50倍,吸取瞭較多的黃酮有關。惡性腫瘤的生長須要依靠新血管輸送養分,異黃酮能防止新的血管天生,從而使癌腫的生長受阻。

美國研究職員所作的研究指出,醬油的主要原料大豆中含有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能夠有效地抑制人體內雌激素的產生,而一旦人體的雌激素水平過高就會引起乳腺癌的發生。研究還發現,大豆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進步人體代謝能力和免疫能力等作用,關於防治癌癥,特別是對防治乳腺癌有一定作用。另外,醬油中所含的異黃酮可降低人體10%膽固醇,減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還可以減緩甚至制止腫瘤的生長。

新加坡科研職員發現,醬油中能產生一種自然的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其功能比常見的維生素C和E等抗氧化劑大十幾倍。自由基是導致細胞變異的代謝產物。根據研究結果表示,一品脫醬油所達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與一杯紅葡萄酒相當。特別令人驚訝的是,醬油能不斷地消滅自由基,不像維生素C和E在消滅一定份量的自由基後就停滯瞭。

醬油不但不是致癌物,而且還有抗癌作用。當然,科學傢研究都是以釀造醬油作為研究對象的。釀造的醬油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備防癌抗癌的效果。一些私人勾兌的劣等醬油是千萬不能吃的。

醬油的禁忌人群:

醬油裡並不含什麼玄色素或增進人體玄色素生長的成分,而且它是經過消化道的,不是直截作用在皮膚上的,所以當然不會變黑。吃白糖不會變白,那食用醬油當然也不會變黑。但是有報導說醬油可以使疤痕變深所以有疤痕的人最好不要多吃

服用治療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以及抗結核藥品的患者不宜多吃醬油。

醬油的制作方法

醬油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在做菜的時候可以多下一些醬油作為調味,當然醬油的制作方法也是非常復雜的,我們可以看看醬油制作方法的教程,看看能不能自己在傢做出醬油。

醬油俗稱豉油,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咸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肴的色澤。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制工藝瞭。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於提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

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準。

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

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淀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

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曲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

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制(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