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小兒在秋冬季的常見疾病,原因很復雜,概括起來說就是“病從口入”。引起腹瀉的病原體多為輪狀病毒,大便的性狀多為水樣便或蛋花樣大便,有腥臭味。無論大便檢查結果如何,治療的方法都差不多。簡單說來就三招:吃稀飯、喝鹽水、服活菌。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小兒腹瀉觀察三要素

觀察體溫。在腹瀉病例中,由於飲食不慎由細菌、病毒而引起的腹瀉最為多見,稱為“感染性腹瀉”,占腹瀉病例的85%左右,且容易出現體溫反應。嬰幼兒機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弱,一旦發病都容易從體溫變化上反映出來。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於正常體溫。患兒腹瀉時,尤其是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應特別重視,這是細菌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警惕中毒性痢疾。觀察精神狀態。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癥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

患兒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坐便盆不願起來(像成人腹瀉時的下墜感),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菌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在觀察中發現患兒病情有變化,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治療。患腹瀉的乳兒可照樣喂奶,已斷奶的嬰兒給以稀飯的營養飯食,不必忌口,要多飲水。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成人要對患兒做好觀察、護理工作。成人照顧患兒以後,要隨時洗手,防止擴大傳播。

小兒腹瀉有三招

吃稀飯 控制好飲食。消化道疾病如果控制好飲食就能控制住病情的一半。嘔吐的小孩一定要禁食,6小時之內不要喂食;6小時後不吐瞭最好喂點稀飯或米湯之類的,這個時候若仍然不停進食,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腹瀉的自然病程通常為一周,一周內采用“饑餓療法”是病情恢復最快的方法。不要試圖在這個時候加強營養,任何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都會增加胃腸道的“做功”。就像手臂骨折瞭還要提重物一樣,這樣不利於腸道的恢復。簡單地說,就是吃得多就拉得多,甚至拉到大便帶血。有的患兒傢長咨詢腹瀉時可否喝奶粉,其實並不需要,等病好瞭再恢復正常飲食。

喝鹽水 這裡的鹽水不是我們日常的食用鹽溶液,而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處方口服補液鹽,第一代很澀口,現在的第三代口感已經很好瞭。不要使用抗生素,也不要使用過多的其他藥物。腹瀉治療藥物很多,過多的藥物也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加重病情,使很多小孩的急性腹瀉變成遷延性或慢性腹瀉,增加傢長護理的難度和小孩的抗拒程度。此時隻需要大量的補充口服補液鹽,沒有次數要求,也沒有劑量限制,標準就是以小孩的小便和眼淚增多為準。小孩的小便和眼淚多,一般就比較安全瞭。

服活菌 唯一要推薦的口服藥物是微生態制劑,也就是傢長都知道的活菌制劑。用量一般參照說明書上成人的劑量,量少瞭效果就差一些。這種藥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服用到小孩大便恢復正常後,再持續幾天。

腹瀉出現以後需要做哪些檢查

1、X線檢查: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瞭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

小兒腹瀉吃什麼好

孩子腹瀉期間,不應禁食,而應鼓勵患兒進食,因為孩子正處於發育時期,需要充足營養。而腹瀉會導致大量養分流失,如再限制飲食,會容易誘發或加重營養不良,妨礙生長發育。

6個月以上的腹瀉寶寶,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切忌生、冷、硬食品。按照寶寶已經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如粥、面條、爛飯加些蔬菜。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

不滿6個月的寶寶,如為母乳喂養,可繼續用母乳;如有暫時性糖源性腹瀉,可改用豆奶喂養,但瀉止或好轉後應恢復母乳。

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食療方:

1、焦米湯

材料:米粉,糖。

制作:將米粉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

功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使部分淀粉轉變成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淀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2、蘋果泥

材料:蘋果。

制作: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食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凈切碎,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

功用:適用於6月齡以上小兒。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於小兒腹瀉癥。

3、胡蘿卜汁

材料:鮮胡蘿卜100克。

制作:取鮮胡蘿卜洗凈切碎放入鍋內、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

功用:有健脾消食作用。

4、淮山藥粥

材料:粳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

制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每日2—3次。

功用: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有效。

小兒腹瀉的原因

小兒腹瀉有多種病因、多種因素所致,分內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類。

1、內在因素

(1)機體防禦功能較差:嬰幼兒時期,孩子免疫功能較差,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對感染因素防禦功能差。

(2)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嬰幼兒時期,神經系統對胃腸道調節功能較差,不易適應食物的質和量,且生長發育快,營養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2、感染因素

(1)腸道感染:主要由細菌和病毒引起,有:

①細菌:大腸埃希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②病毒: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諾沃克病毒、腸道腺病毒、星狀病毒、冠狀病毒等。

③真菌和原蟲:真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一些原蟲的感染如藍氏賈第鞭毛蟲、結腸小袋蟲、阿米巴原蟲等。

(2)腸道外感染: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中耳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伴有腹瀉,這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使消化功能紊亂,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過多過早給孩子喂哺大量淀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小兒腹瀉。

(2)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使腸蠕動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減少,可誘發腹瀉。

(3)過敏因素:乳糖不耐受癥、糖原性腹瀉、原發性腸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