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體內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儲存鐵缺乏,使血紅素合成減少而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以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育齡婦女發病率較高,在發展中國傢,經濟不發達地區,嬰幼兒,育齡婦女發病率明顯增高。缺鐵性貧血是如何引起的?可防缺鐵性貧血的方法?一起來看下。

缺鐵性貧血是如何引起的

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30%):

兒童在生長期和嬰兒哺乳期需鐵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孿生兒或母親原有貧血者,嬰兒原來鐵貯量已不足,如果僅以含鐵較少的人乳喂養,出牙後又不及時補給蛋類,青菜類,肉類和動物肝等含鐵較多的副食品,即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鐵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腸功能紊亂,胃酸缺乏,影響鐵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後,很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青少年因生長迅速,需鐵量增加,尤以青年婦女,由於月經失血,若長期所食食物含鐵不足,也可發生缺鐵,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組成及胃酸的影響,非血紅素鐵則需要先變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類,茶葉中的磷酸鹽,植酸,丹寧酸等可影響鐵的吸收。

成年人每天鐵的需要量約為1~2mg,男性1mg/d即夠,生育年齡的婦女及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鐵的需要增多,應為1.5~2mg/d,如膳食中鐵含量豐富而體內貯存鐵量充足,一般極少會發生缺鐵, 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藥物或胃腸疾患影響瞭鐵的吸收,某些金屬如鎵,鎂的攝入,制酸劑中的碳酸鈣和硫酸鎂,潰瘍病時服用的H2抑制劑等,均可抑制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後胃酸減少影響鐵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鐵攝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約680mg鐵)需每天補鐵2.5mg,在妊娠的後6個月,每天需要補鐵3~7mg,哺乳期鐵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補充不足均會導致鐵的負平衡,如多次妊娠則鐵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獻血員每次獻血400ml約相當於丟失鐵200mg,約8%的男性獻血員及23%女性獻血員的血清鐵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內多次獻血,情況會加重。

貯存鐵消耗過多 (30%):

由於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於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最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於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於月經過多。

遊離鐵喪失過多(30%):

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遊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於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於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人體內的鐵是呈封閉式循環的,正常情況下,鐵的吸收和排泄保持著動態的平衡,人體一般不會缺鐵,隻在需要增加,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況下造成長期鐵的負平衡才致缺鐵,造成缺鐵的病因可分為鐵攝入不足和丟失過多兩大類。

缺鐵性貧血有哪些表現

臨床表現的輕重主要決定於貧血程度及其發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貧血程度不重,也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慢性貧血由於發病緩慢,人體通過調節能逐步適應而不出現癥狀。

1、癥狀

面色萎黃或蒼白,倦怠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噯氣,腹脹腹瀉,吞咽困難,頭暈耳鳴,甚則暈厥,稍活動即感氣急,心悸不適,在伴有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可促發心絞痛,婦女可有月經不調,閉經等。

.特殊表現 缺鐵的特殊表現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縮,舌炎,嚴重的缺鐵可有匙狀指甲(反甲),食欲減退,惡心及便秘,歐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難,口角炎和舌異常,稱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綜合征,這種綜合征可能與環境及基因有關,吞咽困難是由於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處有黏膜網形成,偶可圍繞管腔形成袖口樣的結構,束縛著食管的開口,常需要手術破除這些網或擴張狹窄,單靠鐵劑的補充無濟於事。

非貧血癥狀 缺鐵的非貧血癥狀表現: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或行為異常,表現為煩躁,易怒,上課註意力不集中及學習成績下降,異食癖是缺鐵的特殊表現,也可能是缺鐵的原因,其發生的機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僅進食一種“食物”,如冰塊,黏土,淀粉等,鐵劑治療後可消失。

2、體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皺縮,不光滑,反甲,皮膚黏膜蒼白,皮膚幹枯,毛發幹燥脫落,心動過速,心臟強烈搏動,心尖部或肺動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出現嚴重貧血可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發生浮腫,約10%缺鐵性貧血患者脾臟輕度腫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內未發現特殊的病理改變,在缺鐵糾正後可消失,少數嚴重貧血患者可見視網膜出血及滲出。

缺鐵性貧血怎麼辦

一、.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原發疾病的治愈及防止其復發均有重要的意義。

二、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

是首選方法。一般選用二價鐵。常用的有琥珀酸亞鐵(速力菲),100mg,100mg tid;富馬酸亞鐵(富血鐵),200mg tid;硫酸亞鐵控釋片(福乃得),0.5g qd。上述藥物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惡心、腹痛、腹瀉、便秘等,此時可與食物一起服用。也可選擇多糖鐵復合物(力蜚能),150—300mg qd,胃腸道反應少。

2.註射鐵劑

(1)適應證

腸吸收不良、連續失血或不能耐受口服鐵劑。

(2)藥物

右旋糖酐鐵:首次50mg,以後100mg深部肌註,qod;右旋糖酐鐵(科莫非)。100一200mg加至100ml生理鹽水中緩慢靜滴。初次先給予25mg左右,如60分鐘無不良反應,再給予剩餘的劑量。每周2~3次給藥。蔗糖鐵註射液(維樂福):100—200mg加至100 ml的生理鹽水中緩慢靜滴。首次使用同科莫非。

(3)所需註射用鐵總量

可按下列公式計算:鐵的總劑量(mg)=(150-患者血紅蛋白昏g/L)x患者體重x0.33。

(4)治療反應

鐵劑治療一般7天左右網織紅細胞達高峰,血紅蛋白2周上升,升至正常需1-2個月。如血紅蛋白恢復不滿意,應尋找原因。靜脈補鐵血紅蛋白上升的速度不比口服補鐵快。

三、輸血

當血紅蛋白<60 g/L、應少量多次輸血,避免加重心臟負擔誘發急性左心力衰竭。有條件者輸濃縮紅細胞。

四、產時及產後的處理

中、重度貧血產婦臨產後應配血備用。酌情給維生素Kl、卡巴克絡、維生素C等。嚴密監護產程,防止產程過長,可陰道助產縮短第二產程,但應避免產傷的發生。積極預防產後出血,當胎兒前肩娩出後,肌註或靜註縮宮素10 U或麥角新堿0.2 mg,或當胎兒娩出後肛門置入卡前列甲酯栓1 mg。出血多時應及時輸血。產程中嚴格無菌操作,產後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缺鐵性貧血飲食原則

積極正確地治療原發病。缺鐵性貧血的預後取決於原發病是否能治療。

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對長期偏食和素食的人,要進行營養宣教,使其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補充富含鐵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木耳、香菇、豆類及其制品,各種肉類、禽蛋類、動物肝臟等。

采用鐵質炊具,對預防缺鐵性貧血有益處;對於嬰兒、幼兒、青少年、孕婦應多食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對月經量過多的婦女和有慢性失血的病人更應多補充含鐵高的食物;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特別是優質蛋白,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鐵的吸收,另一方面也為人體合成血紅蛋白提供必要的材料。

適量補充鐵強化食品也是一種可選擇的方法。

可防缺鐵性貧血的方法

1)做好喂養指導: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食品,如肝、瘦肉、魚等,並註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適當補充鐵劑。

2)嬰幼兒食品加入適量鐵劑進行強化。

3)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應及早給予鐵劑預防。

4)在鉤蟲流行區應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防治工作

5)及時根治各種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缺鐵性貧血發生原因如果不是特殊病癥引起,可能是極度營養不均衡,預防之道應增加鐵質較豐富的食物攝取量。

由於血紅素合成需要鐵離子的參加,若鐵缺乏則血紅素合成就會減少引起貧血,而每天所食用食物中含有10~15毫克的鐵,其中5%~10%可被胃腸道吸收,含鐵量較多食物包括紅肉、肝臟、蛋黃、乳酪及深綠色蔬菜,平時若能均衡攝取,就可減少缺鐵性貧血發生的機率。

食物中的鐵主要是以三價鐵方式存在,進入體內後胃酸及維它命C可將三價鐵還原成較易吸收的二價鐵,並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端被吸收,不過茶葉中的單寧酸鹽會妨礙鐵的吸收,所以飲茶必須適量。

一般含鐵豐富的食物如下,包括肝臟、紅色肉類、葡萄幹、蘋果、葡萄、幹果類、全榖類、蔬菜類、蛋、乳酪、桃、杏及豬腦等。每天鐵質隻要吸收 0.5mg~1mg,就可滿足健康男人及停經婦女的需要,但行經期婦女、孕婦、青少年及嬰兒的需要量則要多,可適度的增加攝取量或種類,以補充所需鐵質。

此外,具有還原作用的維他命C,可避免鐵被氧化及可促進鐵的吸收,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菠菜、蕃茄、綠蘆荀、菠蘿、草莓、柑橘等,在平時飲食上也必須多 吃;而100公克高的蛋白質、富含葉酸的肝、大豆、蛋黃、小麥及幹酪等;以及肝、肉、蛋、貝類、幹酪等因含有維生素B12,多攝取也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