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藥的作用明顯,並且副作用較小,因而許多傢長非常青睞中藥。但是,小寶寶們對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並不領情,不是哇哇大哭就是把藥吐瞭。不過也難怪,有的中藥太苦瞭,就是成年人喝著也難受。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孩子吃中藥要掌握四原則?一起來看下。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

中藥的治療,無形中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新生兒黃疸不退時,醫院可能就會給予服用“茵梔黃”等中藥;煲湯的時候,加點黃芪、茯苓,這樣讓湯味不僅鮮美而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孩子積食,可以來點小兒山楂丸消食開胃。

因此,傢長不要再疑惑瞭,隻要是在專業中醫兒科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開方用藥或指導中成藥的適用,無論孩子多大,隻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藥。

兒童常用的中藥劑型,主要有湯劑、沖劑、丸劑、成藥(顆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據孩子的病情輕重以及服藥的難易程度,醫師和傢長可以商量看哪一種劑型最適合自傢孩子,以防藥難喂,不僅浪費藥材,而且影響療效,錯過瞭最好的治療食積。

深秋的到來,捎來瞭冷空氣,人們防不勝防,孩子更是難以適應。在變化多端的天氣,孩子難免會生些小病,有的傢長會根據以往經驗,自行上藥店為孩子買些熟悉的藥品服用,其實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小兒藥物使用要得到重視,從安全角度出發,不提倡傢長自行到藥店為孩子買藥,孩子生病還是上醫院系統診治為妥。如自行用藥,為瞭慎重起見,閱讀藥品說明書很有必要,傢長們拿到藥不要急著給孩子喂藥,對藥物的藥性和劑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於孩子身上,藥物療效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吃中藥要掌握四原則

1.優先選用小兒專用藥

臨床上,供兒童使用的專用中藥不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般提倡傢長優先選用小兒專用中藥。這些小兒專用中藥說明書中都列有相關中、西醫適應證,以及與 小兒年齡或體重相應的用藥劑量。如傢長能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選擇相應的用藥劑量及療程,相對來說,療效比較可靠,副作用也會減到最少。

說明:專供小兒服用的中藥,大多在藥名中有“小兒”、“娃娃”或“兒童”等字樣,以與成人藥相區別。例如,小兒消食片、小兒感冒沖劑、健兒清解液、小兒化痰丸、兒童清肺丸等。有些是在包裝上畫小兒肖像或直接註明小兒用藥,可供傢長選用時參考。

2.根據兒童年齡與體重選擇劑量

無論中藥還是西藥,供兒童專用的畢竟極少。因此,傢長給孩子使用非小兒專用藥的機會更多。此時,傢長需要找懂得中藥藥性的兒科中醫師咨詢,在保證有效性 和安全性前提下,根據兒童年齡與體重選擇相應的藥物劑量。註意,所謂的兒童劑量是藥品上市後醫生參照成人用法,或按照臨床經驗專傢估計的劑量。

說明:中藥有一定的安全用藥劑量范圍,稍多一些或少一些不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但是,這畢竟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目前,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經開始進行上市後兒童用藥的臨床劑量再試驗。

3.盡量使用成分明確的中藥

現在上市的中藥,其藥品說明書大多列出瞭藥物的所有成分,基本沒有毒副作用明顯的中藥成分。但是,有一些以前批準的中西藥混合的藥物,沒有明確標出所有的藥物成分。若同時使用含有相似成分的中藥和西藥,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兒童應盡量使用成分明確的中藥。

說明:近年來,歐洲一些國傢在我國出口的某些中藥中檢測出重金屬成分,如有些傳統中藥是朱砂等包衣,這一類中藥在西方已被禁用。註意,雖然現在對復方中藥配伍後或中藥炮制後這些化學成分是否還有毒性存在爭議,但兒童應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

4.選擇相對安全的用藥途徑

目前,市場上的中藥大多有口服、外用、註射(肌內和靜脈)三種途徑。其中,口服和外用相對於註射來說,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較少。口服中藥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用藥途徑,相對副作用較少;外用中藥,除瞭少量過敏體質的特殊患兒以外,副作用也比較少。

說明:中藥註射制劑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起效較快,也沒有中藥口味較差的缺點,但肌內或靜脈途徑更容易致敏,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口服和外用高,故兒童需要在有資質的醫院監護下謹慎使用。

孩子吃中藥的註意事項

一、“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需要註意的是,“濃煎”可不等於“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後用武火煎沸後改為文火,持續15分鐘即可。然後將藥汁倒出並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傢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二、註意煎藥量

藥隻要喝夠量就行瞭,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並且服用時不計次數,以頻服為主,一天隻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傢夥兒相對就聽話一點瞭,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瞭6歲以後傢長就省心多瞭,分兩次服用即可。

三、加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其實,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於紅糖味甘易生濕,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四、生薑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薑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薑擦塗患兒舌面,因為生薑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於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傢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父母喂孩子吃中藥有訣竅

中藥好喂服

“我傢寶寶從小到大不管感冒發燒還是咳嗽,都是吃中藥,從不讓他吃西藥。現在4歲瞭,每次生病喝中藥,自己端著碗就咕嘟咕嘟喝下去瞭,一點都不難喂。”廣西區婦幼保健院中醫門診外的長椅上,幾位媽媽聊瞭起來。這位媽媽的幾句話,聽得其他的媽媽們好不羨慕,一位媽媽趕緊向她討教“喂藥經”:“那小時候呢?不懂事的時候怎麼喂?”此問題一出,其他的媽媽也圍將上來,迫不及待地一探究竟。看來,給寶寶喂中藥,是不少傢長的大難題。

廣西區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黃鐘燕說,中藥不僅副作用小,而且在治療某些小兒調理性疾病,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厭食、哮喘、腹瀉、遺尿等都有很好的療效。但小兒對中藥的苦味會產生抗拒,很多傢長又沒有掌握給小兒服中藥的方法,最後常常因為未能足量服藥而作罷,轉而投奔西醫。那麼,給小兒喂服中藥有哪些好方法呢?

在玩耍中不定時喂服

良仔每次看到黑乎乎的液體就哇哇大哭,在他的認識裡,黑乎乎的東西都是苦的,而且似乎怎麼喝都喝不完。有幾次在媽媽的哄騙下嘗瞭幾口,可看著那一大碗又苦又臭的“黑水”,真是讓良仔望而卻步。

“很多傢長都和良仔媽一樣存在喂服的誤區——像大人那樣一次一碗,一天三次,這種方式孩子是很難接受的。”黃鐘燕說,給1~3歲的嬰幼兒喂藥,每日藥量在100~150毫升就夠瞭,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喂服。怎麼“少量多餐”呢?黃鐘燕說;“對於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把中藥放到奶瓶裡吸。喂的時候,每次讓孩子喝2~3口,然後放他去玩一下,再給他喝2~3口。這樣不定餐數地讓孩子在玩耍中吃藥,可以轉移孩子的註意力,讓孩子在玩耍中忘記藥的苦味。”但值得註意的是,這樣喂服需要註意保持藥液的溫度,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若溫度過低,會傷害小兒脾胃,引起腹痛;溫度過高,又易防燙傷小兒的食道。

用誘導、獎勵的形式喂服

琳琳媽每次給琳琳喂中藥,總要在藥液中摻些果汁來中和藥的苦味。這摻瞭果汁的中藥,琳琳倒是能喝下去一些,可最近琳琳媽聽人說在中藥中摻果汁會降低藥效,這下琳琳媽犯難瞭,沒摻果汁的中藥琳琳一口也不喝,這可怎麼辦?

摻果汁或牛奶都是不正確的做法,因為中藥的成分復雜,如果混入酸性物質、蛋白質、脂肪等,易產生不良反應或影響藥物的吸收。黃鐘燕說,“有些傢長在中藥中加入冰糖,是可以的,但這樣喂服效果也並非很好。因為將冰糖溶入藥中,孩子是看不見的,而且其實放再多的糖,藥也還是有苦味。”一個值得推薦的做法是,把冰糖弄碎成綠豆般的小塊放在一邊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喂孩子幾口中藥,然後獎勵一小顆,孩子看著碗裡的冰糖,就會心甘情願地喝藥瞭。

另外,孩子每喝幾口中藥,可以給孩子喝些溫水,沖下藥液的苦味。

切不可捏著鼻子灌

如果孩子不能自行服藥,正確的喂藥方法是:將小兒斜抱,用一手捏著小兒的兩腮,使其口張開,然後把藥匙放入口中,稍壓舌頭和下牙床,再慢慢倒入藥液,待藥液全部咽下後才放開捏著腮部的手,取出藥匙,以此方法間歇喂服,直至喂完藥汁。“切忌捏著小兒的鼻子強行灌服。”黃鐘燕說,捏著小兒的鼻子強行灌,易將藥液吸入氣管和肺內,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另外,為瞭防止小兒嘔吐,喂藥前不宜吃得太飽。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再灌藥就不合適瞭,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自己服藥的能力。吃中藥時,可以對孩子進行說理,或者給孩子講一些生病吃藥的小故事,不能以打針來嚇唬孩子,更不可用粗暴的方式打罵孩子,否則孩子會產生對抗情緒,更增加以後吃藥的困難。

切忌用中藥湯劑喂服西藥

相琴的奶奶給小相琴喂中藥時,總是為瞭省事,讓她用中藥就著西藥一起吞。相琴的媽媽知道後批評瞭奶奶一番,她記得醫生說過,如果中藥和西藥一起吃,在時間上一定要錯開。

黃鐘燕說,不論中藥還是西藥,都非百利而無一害,也各有優缺點,臨床上有很多疾病需要中西醫結合用藥。中藥和西藥一起服用時,時間必須間隔一小時以上,以免藥性互相幹擾。

另外,黃鐘燕表示,有一些傢長常常聽街坊鄰居說某藥材對某癥狀有效,或從某處得到來路不明的藥方,就到藥店抓藥給寶寶吃,這樣服用中藥的方式實在不妥當。雖然中藥藥性溫和,但仍需依照體質和病情下藥,傢長如果隨便給寶寶服用中藥,小則浪費錢,大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方法用對瞭,給嬰幼兒服中藥就成瞭一件容易的事。

寶寶吃中藥加糖得慎重

註意:不要輕易相信偏方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盧秉久表示,小孩可以服食中藥。不過針對小兒稚陰稚陽的體制特征,孩子在用藥時一定要註意,切莫粗心大意而導致引發其他疾病。

在給小兒用藥的期間,最重要的是到專業正規的醫院接受專業的中醫師的治療,這才有健康科學的保證,千萬不能輕信偏方、街邊門診,耽誤病情不說,甚至還會危害到孩子生命。

提醒:用藥量與孩子體重相關

孩子服用中藥時,一定要避免和成人量一致。畢竟孩子身體機能發育還不夠完全,藥量要酌情減少。盧秉久解釋,藥量的多少和孩子的體重有關系,服藥時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衡量,專業的藥師會制定相應的服藥量的計劃,“傢長要定期監測孩子的體重,以便準確給孩子用藥。”

需要提醒的是,每個孩子的體質不一樣,有的孩子先天虛弱、有的孩子則陽氣盛,所以當在服藥治病的同時,要兼顧孩子的體質。盧秉久說:“喝藥時,最好選擇在飯後,一般補益身體的藥可以在餐前喝,吸收的好;治病的藥應在餐後喝,餐前服用的話,吸收快易傷胃。”

提示:加糖一定要慎重

當傢長們看見孩子哭鬧不喝“苦藥”時,就想到瞭加糖。其實,在每個方劑中,組成的藥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藥性也有“寒、熱、溫、涼”的差異。而糖類也具有一定的藥性及療效,例如,糖具有潤肺和中、補脾緩肝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幹舌燥、胃痛的病證,因此中醫也把糖類作為一味中藥。

盧秉久提醒,如果是“快病”,偶爾少量加些糖沒有關系,如果是胖、痰濕體質的孩子就要註意瞭。長期服用會影響消化功能,引發腹脹、消化不良等疾病。

建議:適當吃“苦”是好事

盧秉久說:“其實,吃藥也是一個鍛煉孩子的過程,首先能讓孩子適合、感受到不同的味道,漸漸適應食物不同感覺,養成不挑食的習慣。另外,也是一個心志的磨礪,提高孩子的忍耐力。最後,所謂‘苦盡甘來’不無道理,隻有感受‘苦’的味道,才會珍惜‘甜’的感覺,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努力得到甘甜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