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經常的沒有食欲,吃一點飯就感覺自己腹脹難受,中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脾胃虛弱需要食補,下面我們介紹兩種健脾的食物,希望脾胃虛弱患者可以有所改善。面色暗淡沒有光澤,精神疲憊沒有力氣,容易拉肚子。這種情況下就應選取甘溫平和、補中益氣之品來健脾益氣,和胃溫中。那麼,脾胃虛弱該吃什麼好?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脾胃虛弱的原因

脾胃虛弱很很多因素有關系,一般認為飲食不規律以及亂吃東西都是會導致我們出現脾胃虛弱,另外一些情緒的疾病也容易導致脾胃虛弱的出現。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瞭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傢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養失慎都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脾病候》:"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為飲食失調;二為勞累過度;三由於急慢性病。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致脾胃不足,運化失健,形成脾胃虛弱證。

脾胃虛弱該吃什麼好

紅棗——強健脾胃果

紅棗又稱大棗、幹棗、靈棗、良棗,其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心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藥”。張錫純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紅棗“津液濃厚滑潤,最能滋養血脈,潤澤肌肉,強健脾胃”,可見其對紅棗調補脾胃功用的肯定。

正是因為紅棗能“強健脾胃”,從而實現瞭其“滋養血脈,潤澤肌肉”的功能。脾胃強健,飲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則氣血化生有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潤養。

因此,凡是癥狀表現為形體瘦弱、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或先幹後溏的,都可以配合食用紅棗。

紅棗的吃法很多,可以水煮食,也可合粳米煮粥食用,或是和薏苡仁、山藥等作羹食用。

但有一點需要註意:凡有痰濕、積滯、齒痛、蟲病者,均不宜食棗。

因為大棗含糖量很高,所以會腐蝕牙齒;而中醫認為大棗會助濕壅滯,如果痰濕比較盛的人,要少食用大棗。

①參苓棗蜜飲

材料:黨參、茯苓、陳皮、紅棗、甘草、生薑,蜂蜜適量。

做法:將以上前6 味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40 分鐘,去渣取汁,待藥汁轉溫後兌入蜂蜜,攪勻即成。早晚分服。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溫中。適用於脾胃虛弱表現為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者。

②大棗黑木耳飲

材料:大棗、黑木耳、陳皮,紅糖適量。

做法:將黑木耳用水浸泡、發開、洗凈。大棗洗凈後去核。將黑木耳、陳皮、大棗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用大火煮開,改小火煨煮30 分鐘,放入紅糖,稍煮片刻,待糖全部溶化後即成。早晚分服。

功效:健脾和胃,養血溫中。適用於脾胃虛弱而表現為面白無華,飲食減少,倦怠乏力者。

③人參大棗粥

材料:人參粉、大棗、粳米,冰糖適量。

做法:將大棗、粳米洗凈,放入鍋內,加入人參粉和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煮至爛熟成粥,加入適量冰糖,攪勻備用。早晚分服。

功效:益氣補中,健脾養胃。適用於脾胃虛弱而表現為氣短乏力,食欲缺乏者。

山藥——健脾補虛之猛將

提到健脾,山藥是另一位猛將。山藥又稱山芋、山薯,是薯蕷科植物薯蕷的根莖。其味甘、性溫,入肺、脾、腎經。有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清代醫傢陳修園說,山藥氣平入肺,味甘入脾,而脾統血,主四肢,脾氣足則不饑,四肢輕健;肺主氣,肺氣充則輕身,氣力倍增。是用於滋養補益的常用藥。

山藥含有的淀粉酶被譽為消化素,能分解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維持機體的營養供應。

山藥的鮮品可以燉煮食用,也可作為蔬菜燒炒,還可以煮爛作餡。其飲片可以煎榨取汁烹制食用。

①山藥陳皮紅棗羹

材料:陳皮、山藥、紅棗,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片,與陳皮、紅棗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小火煮成稀羹,加入少量白糖,調勻即成。上下午分服。

功效: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氣虛而氣懶言,倦怠乏力,食少的人食用。

②山藥豬肉粥

材料:山藥,豬裡脊肉,粳米,精鹽、植物油、川椒粉各適量。

做法:粳米洗凈。山藥去皮,洗凈,切成片。將豬裡脊肉洗凈,切成小塊,在鍋中加入植物油炒至5 成熟,加適量的水,與粳米、山藥片一同煮成稀粥,粥將成時加入精鹽、川椒粉,再煮一二沸即成。早晚分食。

功效:健脾養胃,益氣和中。適用於脾胃氣虛而表現為飲食減少,納食不香等癥狀。

③炸山藥

材料:鮮山藥,豆腐皮。

做法:將山藥洗凈,削去皮,切成小塊,用豆腐皮包裹,外澆以面糊,入溫油鍋炸至黃熟為度。佐餐食用。

功效:溫胃健脾,消食和中。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部隱隱作痛,喜溫喜按,脹滿不適,食後更甚等癥狀。

脾胃虛弱脈象有哪些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瞭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脾胃虛弱的癥狀表現:病程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脾胃虛弱的病理變化表現:一為脾臟運化功能的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佈,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浮腫。二為氣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脾胃虛弱的癥狀與年齡密切相關:嬰幼兒童脾氣虛證,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者見脾氣虛證,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或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黃。

對於脾胃虛弱,在身體的表現來說還是比較多種的,通常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個就需要我們去認真對待。而且每個年齡段出現的癥狀又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我們盡快到醫院接受醫生的治療,並註意日常生活的保養。

調理脾胃虛弱按摩這些穴位

1、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癥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註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兩肋

兩手掌在身體兩側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使局部發熱,能夠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裡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虛弱喝什麼茶好

1、紅茶:中醫認為紅茶性溫,暖脾止瀉很好,非常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群。但泡茶次數不要太多,三次以內為宜,沖泡次數太多,茶中一些不利於健康的物質會析出,如茶堿等。

2、玫瑰花茶:玫瑰花性溫,常飲對於改善脾胃虛寒也很有幫助,特別適合女性,還可疏肝理氣,活血美容,每天5-8瓣泡水就行。但女性經期不要喝,因為有活血作用,會增加經血流失。

3、陳皮茶:中醫認為,陳皮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可用5-10克泡水,長期堅持,對於改善脾胃虛寒也有很好的幫助。

其實改善脾胃虛寒,在玫瑰花或陳皮茶中,加入3-5枚大棗,效果更好。大棗性溫,也是脾胃虛寒很好的輔助食物,但大棗要撕開泡水,這樣更多營養素析出,滋補作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