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脾的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中醫養脾養生已有悠久的歷史,日常如何養脾健脾?四個小動作助養脾?一起來看下。

日常如何養脾健脾

1、起居:春天應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動,舒展形體,順應肝的特性,以防肝旺克脾。這樣可使精力更加充沛,減少困倦,還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另外,平時應保持足夠的運動,可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瑜伽等。

2、飲食: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高三德醫生說,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常用食物有山藥、糯米、黃花菜、蕈類、雞、鵪鶉、羊奶、蔥、蒜、豆豉等,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忌吃生冷苦寒,油膩、礦物質等難以消化的食物來礙脾。

3、情志:中醫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這是人體的生理反應,隻要控制適度,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但情緒如果過度、持續時間長,超過身體承受能力,五臟就會受到內傷。春季陽氣升發,應精心養氣,時時保持善良、寬容的心境,使心氣平和,肝火得消,從而脾胃得養,讓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達到健脾的目的。

四個小動作助養脾

叩齒咽津: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結束時,再用舌頭攪動口腔,激發口腔津液後吞下,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此動作有滋補脾胃、固護腎氣之功效。

擦胸腹:雙掌五指分開,相對放在前胸乳下方,然後稍用力沿脅肋分向兩邊推擦,上下往返從胸到臍及至小腹,以發熱為宜。此法可疏通肝經、脾經,能健脾養肝。

摩脘腹: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雙手疊掌,以臍為圓心,先從小到大做圓形摩腹動作72次後,再從大到小摩動72圈返回。摩腹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之功效。

擦丹田: 將兩手掌分別放在臍下小腹中央處,同時做上下摩擦30次,以漸感發熱為度; 先將左手掌按陰囊(女按會陰),再將右手旋轉摩擦丹田30-100次,左右手轉換。此法除有健脾壯腎之功效外,還能增強胃腸功能、治療腸道疾病。

最能補脾養脾的12種食物

補脾食物: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補脾食物: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補脾食物: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雲:“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補脾食物: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補脾食物: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補脾食物: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傢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中益氣,養脾胃。”所以,凡脾虛之人,或病後脾胃虛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補脾食物:牛肉

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故凡久病脾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大便泄瀉、脾虛浮腫之人,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調料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補脾食物:西國米

又稱西谷米,西米。白凈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補脾食物:飯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補脾食物:鯽魚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鯽魚合蓴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記載。《本草經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補脾食物:白鯗

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幹制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可見脾胃虛弱者食之頗宜。

穴位養脾怎麼做

按揉天樞穴:兩手置於腹部兩邊,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回。

揉隱白穴: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左右各旋按20回。

揉陰陵泉穴:兩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側下緣),左右旋轉揉20回。

揉足三裡穴:雙手拇指按壓足三裡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左右旋轉按壓30回。

揉公孫穴: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足內側,第一跟骨下緣),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公孫穴,左右各旋按20回。

養脾的最好時間

中醫認為上午9-11點:養脾時間,這是脾最強的時間,脾弱的人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點,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得力。脾最脆弱的時間是19-23點,建議晚飯一小時後吃一個水果,甘味可以健脾。

有以下癥狀者,最需要養脾腹脹、腹瀉、倦怠、遺精、白帶多、氣短、懶言、韌帶和肌肉松弛。

脾是體內的“倉廩之官”,主管消化食物、運送營養到全身。有兩個小方法可以健脾。一個是按摩腹部,仰臥在床上,以臍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如果吃瞭過多的生冷食物,會使寒氣積存在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可以用較厚的紗佈袋,裝100克炒熱的食鹽,放在臍上三橫指處,有暖脾散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