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要有節制,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化濕的中藥有哪些?化濕是利用藥物的芳香溫燥之性化散濕濁的治法,那麼化濕的中藥有哪些?下面推薦幾種化濕的中藥,一起來看看。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瞭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瞭。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瞭,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瞭,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瞭。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瞭,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瞭,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瞭。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瞭。

除瞭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幹不凈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隻是一點。

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征,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體內有濕氣首先要祛除體內的濕氣,下面推薦個食療方。

薏米紅豆湯:

1、薏米和紅豆洗凈,放入砂鍋中,加夠足夠水;

2、開火至鍋中水開後,再煮3分鐘,關火燜30分鐘;

3、再開火,煮至鍋中水再次沸騰後,再煮3分鐘,關火燜30分鐘即可;

4、將湯濾出當水喝,紅豆和薏米當飯吃,也可以一起當成粥吃。喜歡甜的,就加些糖。

註意事項:薏米紅豆湯裡一定不能放大米,因為大米本身具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瞭。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瞭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瞭濕氣。

化濕的中藥有哪些

1、藿香

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藿香有殺菌功能,口含一葉可除口臭,預防傳染病,並能用作防腐劑。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飲服,對暑濕重癥,脾胃濕阻,脘腹脹滿,肢體重困,惡心嘔吐有效。常配佩蘭、蘇葉、厚樸等,效果更好。

2、佩蘭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涼,入脾胃肺經,善醒脾而除中洲陳腐穢濁之氣,與藿香相似,亦為化濕和中之要藥。

本品有良好的化濕、解暑之功,用於外感暑濕或濕溫初起。治暑濕證,常與藿香、荷葉、青蒿等同用。治濕溫初起,常與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3、蒼術

本品辛苦性溫燥散,入脾胃經有較強的燥濕健脾之功,為濕滯中焦證之常用藥,又可用於水濕、痰飲內停或濕熱內蘊所致諸證。

治寒濕阻滯中焦證,常與厚樸、陳皮等同用,如平胃散。治痰飲或濕溢水腫,常與陳皮、茯苓、生薑皮等同用。治濕熱水腫或濕溫,常與黃芩、黃連、滑石等同用。治濕濁帶下,與白術、茯苓、芡實等同用。

4、厚樸

本品苦能下氣,辛以散結,溫可燥濕,主入脾胃經,功善燥濕、行氣,為消除濕滯痞滿之要藥。

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之脘痞腹滿、不思飲食、嘔惡吞酸、倦怠便溏等癥,常與蒼術、陳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5、砂仁

古人稱之“為醒脾調胃要藥”的藥是砂仁。本品辛香溫散,入脾胃經,有良好的為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用於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證。

證屬寒濕氣滯者,常與厚樸、陳皮、枳實等同用;證兼脾氣虛弱者。常與木香、人參、白術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湯。砂仁除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功能外,尚可安胎,用治氣滯胎動不安,其止瀉作用適宜中焦虛寒的泄瀉。

有化濕功效的其它中藥,下面繼續為你推薦,一起來看看。

6、豆蔻

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用於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與黃芪、白術、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用於治療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與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用於治療胃寒濕阻氣滯之哎吐:與藿香、半夏等藥同用。

7、草豆蔻

本品辛香溫燥,入脾胃經,有燥濕化濁,溫中止嘔,行氣消脹之功。用於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等證。

濕氣重吃什麼食物好

薏米的營養價值:

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薏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淀粉、亮氨酸、精氨酸、賴氨酸、酪氨酸、脂肪酸、苡仁酯、苡仁油、谷甾醇、生物堿等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的含量遠遠高於大米。 薏米的功效與作用:薏米抗癌

在日本,薏米被看成典型的“抗癌食品”,這是因為薏米中的薏米酯、亞油酸是非常重要的抗癌成分,還能減輕腫瘤患者放化療的毒副作用。臨床上一般建議腫瘤患者用生薏米30克—50克,加水適量浸泡3—4小時後煮熟食用,每日2次,連食數月就能起到比較明顯的治療效果。 薏米的功效與作用:薏米健脾胃

脾胃不好的人夏天常常感到食欲不振、消化能力減退,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 薏米的功效與作用:薏米美容

薏米中的薏苡素可以抑制橫紋肌,是天然的養顏去皺佳品。由於脾胃兩虛而導致顏面多皺、面色晦暗的人,建議用薏米與山藥、大棗、小米一起煮粥喝,或將薏米炒熟後研末沖服。

薏米的功效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各種癌癥患者、關節炎、急慢性腎炎水腫、癌性腹水、面浮肢腫、腳氣病浮腫者、疣贅、美容者、青年性扁平疣、尋常性贅疣、傳染性軟疣、青年粉刺疙瘩以及其他皮膚營養不良粗糙者、適宜肺痿、肺癰者食用。

2、據前人經驗,婦女懷孕早期忌食;另外汗少、便秘者不宜食用。

5招除體內濕氣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癥。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瞭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4招: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註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 妙用蔥、薑、蒜

蔥、薑、蒜不僅是傢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傢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癥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自我檢查

如果你在陰濕天氣時出現下列變化,說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瞭: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

體內濕氣重的危害

濕氣的主要危害

1、口臭、身體有異味。體內濕熱,菌類腐敗,臭氣上逆外泄。

2、肥胖,減肥後反彈。濕氣入皮下,影響脂肪燃燒,導致肥胖。

3、眼袋下垂,身體浮腫。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4、腰腿關節疼痛。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癥,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5、頭沉,無精打采。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

6、大便稀黏腥臭,拉不盡。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凈的感覺。

夏季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我們如果在生活中不註意,很有可能造成濕氣重,那麼濕氣重的危害有哪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交流,瞭解後,好方便於我們的生活。 濕氣是中醫所說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最易致病。濕氣困在頭部,人就會感覺昏昏沉沉;困在四肢,就會感覺四肢乏力、浮腫;困在胸部,會感覺胸悶;濕氣甚至還可能困於腸道,造成大便不成形,這些都是濕氣重的危害。 我們還應瞭解,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生活中,不少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這些同樣也是濕氣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