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腹瀉是一種危害很大的疾病,一旦患上這種病患者要多加註意這種病的危害性,及時的瞭解這種病對患者是很重要的,那麼,小兒腹瀉不容忽視好的檢查小方法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小兒腹瀉如何護理

一、註意飲食

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有惡心嘔吐的孩子,除瞭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少喂食物1~2次,現在不主張長期禁食,因為那樣對小兒不利。對嘔吐不甚嚴重的小兒腹瀉,應少量多次喂口服補液鹽沖的水,現在各醫院所采用的成分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制定的。對於輕、中度脫水隻要堅持喂哺,脫水一般可以糾正。對於尚未發生脫水的孩子腹瀉不久就開始給口服補液鹽,可以防止或減少脫水酸中毒的發生。如果傢中沒有這種補液鹽,可以用米湯或開水加適當的鹽代替,每500毫升液體加鹽1克左右(像APC藥片那麼大)。

二、 註意皮膚護理

嬰幼兒特別是嬰兒,皮膚嬌嫩,腹瀉時排出的大便形狀不同於正常大便,一般酸性較強,而且大便次數多,若不及時更換尿佈,則大便就會粘在肛門周圍、外陰及臀部。這樣幾個小時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臀紅,嚴重者可致臀部皮膚糜爛。因此,尿佈必須勤換、及時換,每次便後要將皮膚的大便洗凈,並且擦幹皮膚。在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把臀部加以暴露。也可適當在臀部塗一些對皮膚有保護作用且沒有刺激性的油,或油膏,如清魚油,液體石蠟油,鞣酸軟膏等。臀紅和其他疾病一樣,要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使臀部發展到皮膚糜爛的程度(護理上叫三度臀紅)。

三、註意口腔護理

腹瀉病兒有時發熱,常喂糖水,口腔內細菌使糖發酵,有時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口腔及全消化道菌群失調,容易發生黴菌病。因此,最好在每次喂糖水或食物後,可給少量白開水。

四、做好病情觀察

註意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腹瀉及嘔吐次數、大便的形狀(水分多少、顏色、有無粘液及膿血)、有無小便並盡量估計尿量,是否口渴、煩躁,皮膚的彈力(在腹部臍附近用雙手拇指將皮膚捏起,然後再放開,正常皮膚迅速展平,恢復原狀,脫水時,則皮膚展平很慢)。前囟未閉的也可觀察它是否下陷或彈力降低,口唇是不是幹燥。如出現異常現象,就是出現瞭脫水。有經驗的傢長還可以看看小兒口唇是否發紅,呼吸是否比較深長,如果有,說明出現瞭酸中毒。事實上脫水和酸中毒多是同時存在的。當出現上面所說的應當送醫院治療。

五、及時治療

腹瀉為病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論病情輕重,均需要及時治療。輕型病兒如果久不治療,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消瘦,多種維生素缺乏,繼發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重癥病兒伴有水和電解質紊亂,須及時送往醫院救治,否則會危及生命。需要註意的是,有時病兒由病初的煩鬧不安漸漸轉為安靜,這並非是好事,傢長切勿將精神萎靡誤認為是睡覺瞭而耽誤瞭治療時機,切不可掉以輕心。經過以上處理孩子腹瀉不見好轉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否則會危及患兒生命!

小兒腹瀉不容忽視好的檢查小方法

1、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

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

2、觀察體溫: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

3、觀察精神狀態:

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癥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

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

寶寶腹瀉的化驗

大便鏡檢: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腸炎者有白細胞及偶見紅細胞及吞噬細胞,真菌性腸炎可見真菌抱子及菌絲;培養可分離出致病菌。

小兒腹瀉患者吃什麼藥好

一、內服

1.傷食型:

癥狀:腹痛腹脹,泄瀉量多,酸腐穢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口臭噯酸,口渴納少,嘔吐酸溲,舌苔厚膩微黃,脈滑數,指紋沉滯,色紫。

導滯通下:一捻金、七珍丹等。

健脾止瀉: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虛寒型:

癥狀:便稀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小,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可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指紋色紅或淡紅。

用錢乙六味白術散或益黃散,酌加益智仁、補骨脂、吳茱萸或枳術丸。

3.濕熱型:

癥狀:腹痛即瀉,大便黃褐熱臭,一日十餘次,可表現為暴註下迫,便如水樣,亦可為瀉下粘滯不爽。肛門灼熱發紅,身有微熱,煩躁口渴,尿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紅。

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傷陰津:加用連梅湯,酸甘化陰。

四肢不溫,神萎情淡,陽氣衰弱:急用參附龍牡湯,或酌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

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動,欲致慢脾風:加附子、人參、肉桂等,或加固真湯。

煩躁不寧,欲化火內陷:加用鉤藤、石決明、玳瑁、天麻、羚羊角粉、紫雪丹之類。

二、外用

止瀉散敷臍:

取白芍2g,陳皮1g,升麻1g,吳茱萸1g,丁香1g,薑半夏1g,共研末備用,充分混合。

此為3 次用量,用時取上藥末1 / 3 食醋調成稠糊狀,外敷於用75%的酒精消毒後的患兒臍窩內,剪取稍大於藥糊的塑料薄膜壓蓋藥糊上,外用醫用紗佈塊覆蓋,膠佈固定,24h 換藥1 次,3 次為1 療程。

治療小兒腹瀉的按摩方法

1、按摩的方法

第一步:補脾經150次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尖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第二步:摩腹5分鐘

位置:腹部中間,肚臍周圍。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環指指肚附著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以掌撫摩者稱掌摩法,以指撫摩者稱指摩法。

2、審病求因

說到小兒腹瀉,可以說沒有一個孩子沒經歷過。在中醫學中又稱為小兒泄瀉,是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而以夏秋季節較多見。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註下者稱為瀉,合稱泄瀉。臨床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殘渣及黏液為本病特征。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小兒表現:腹痛脹滿,一痛就要瀉,瀉後腹痛減輕,瀉下大便量多、酸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有的會嘔吐酸餿,口臭,口渴,吃東西少,舌苔很厚。

推拿時增加清胃經150次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3、相關疾病:小兒秋季腹瀉、痢疾

小兒秋季腹瀉是指發生在每年10~11月份這個季節的腹瀉,發病以6個月~3歲年齡的寶寶最多見。本病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在臨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嘔吐、腹瀉。患兒往往起病急,開始表現為發燒、測體溫在38~39.5℃之間、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癥狀,同時伴有頻繁嘔吐,吐出胃內容物和奶汁,隨後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少則一天數次,多則數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多無特殊腥臭味。

小兒秋季腹瀉的推拿治療參照以上方法即可。伴有發燒的可以增加以下穴位:

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小兒腹瀉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癥

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癥。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癥及角膜軟化癥;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癥。

感染

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癥、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中毒性肝炎

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癥敗血癥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癥之一。

其他

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