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都有其忌口的食物,小兒腹瀉也有自己嚴格的飲食禁忌。小兒腹瀉的飲食有講究,好的飲食不僅能減輕病人的痛苦,還能能促進病情的恢復速度,且無副作用,不容易復發。那麼,小兒腹瀉在飲食上要註意不能吃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小兒腹瀉患者吃什麼藥好

中醫

一、內服

1.傷食型:

癥狀:腹痛腹脹,泄瀉量多,酸腐穢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口臭噯酸,口渴納少,嘔吐酸溲,舌苔厚膩微黃,脈滑數,指紋沉滯,色紫。

導滯通下:一捻金、七珍丹等。

健脾止瀉: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虛寒型:

癥狀:便稀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小,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可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指紋色紅或淡紅。

用錢乙六味白術散或益黃散,酌加益智仁、補骨脂、吳茱萸或枳術丸。

3.濕熱型:

癥狀:腹痛即瀉,大便黃褐熱臭,一日十餘次,可表現為暴註下迫,便如水樣,亦可為瀉下粘滯不爽。肛門灼熱發紅,身有微熱,煩躁口渴,尿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紅。

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傷陰津:加用連梅湯,酸甘化陰。

四肢不溫,神萎情淡,陽氣衰弱:急用參附龍牡湯,或酌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

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動,欲致慢脾風:加附子、人參、肉桂等,或加固真湯。

煩躁不寧,欲化火內陷:加用鉤藤、石決明、玳瑁、天麻、羚羊角粉、紫雪丹之類。

二、外用

止瀉散敷臍:

取白芍2g,陳皮1g,升麻1g,吳茱萸1g,丁香1g,薑半夏1g,共研末備用,充分混合。

此為3 次用量,用時取上藥末1 / 3 食醋調成稠糊狀,外敷於用75%的酒精消毒後的患兒臍窩內,剪取稍大於藥糊的塑料薄膜壓蓋藥糊上,外用醫用紗佈塊覆蓋,膠佈固定,24h 換藥1 次,3 次為1 療程。

小兒腹瀉在飲食上要註意不能吃什麼

小兒腹瀉是2-3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喂養不當、細菌病毒感染、甚至季節天氣的變換都會引起,又以夏秋季好發。 1.忌含有長纖維素的各種水果和蔬菜水果如菠蘿、柚子、檸檬、廣柑、西瓜、橘子、梨等;蔬菜青菜、菠菜、白菜、毛筍、竹筍、洋蔥、茭白、辣椒等,腹瀉時忌食長纖維素的水果與蔬菜的原因是由於纖維質、半纖維質均有促進腸道蠕動作用,而加重腹瀉。 2.忌導致脹氣食物腹瀉時腸蠕動增強,腸內常脹氣,更使腹瀉加劇,故導致脹氣的食物必須禁食,牛奶食用後在腸道內會導致脹氣,故不宜食,然而酸牛奶因其含有乳酸菌能抑制腸內有害細菌,可以食用。豆類物質及豆制品,如黃豆、赤豆、綠豆、蠶豆、青豆、黑豆及豆腐、百葉、粉絲、豆漿、豆芽等,這類食品因其含有粗糙纖維及豐富的蛋白質,能引起腸道蠕動增強而致脹氣,並加劇腹瀉。 3.忌糖患腹瀉時,常有人提議吃些糖粥,或喝些糖水,以補充丟失的液體,事實上這個辦法不可取,糖到腸內常會引起發酵而加重脹氣,故在腹瀉時,有脹氣是應不吃糖或少吃糖,小孩吃完藥後也應盡量吃些別的東西,不用糖來矯正口苦。 4.少用蛋白質患腹瀉的病人矢氣(放屁)往往很臭,這主要是腸內的特質異常發酵引起,腸道的腐敗作用很強,此時應盡量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如雞蛋、鴨蛋、鵝蛋及上述奶類食物等。 5.忌脂類食物如肥肉、豬油、牛油、羊油、奶油、動物內臟等,這類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可加劇腹瀉,導致滑腸、久瀉。此外,腹瀉病人即使用植物油燒菜,也應註意油量不宜太大,因為植物油量大時也會致瀉。 6.忌不易消化物中醫認為腹瀉常與飲食不節有關,不易消化物常可導致傷食。俗話說:吃得不消化瞭,就是指吃瞭難以消化的食物,這類食物包括很廣,除上述這些食品外,還有許多零食,如蜜餞、松子、杏仁、葵花子、西瓜子等。 7.忌廣譜抗生素許多人對腹瀉的病因不甚瞭解,一見腹瀉就應用抗生素,如四環素族抗生素、氯黴素、合黴素、卡娜黴素等,可是,用上這些藥物後腹瀉不但沒好,有時反而會加重,這是由於化學刺激和廣譜抗生素引起體內菌群失調而致二重感染。廣譜抗生素的應用會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耐藥菌得勢乘機繁殖,使腹瀉加劇。此外,由於廣譜抗生素進入腸道,使腸道很多細菌受到抑制,有些細菌具有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的能力,菌群失調後就會發生維生素B族缺乏的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臨床治療腹瀉常用的乳酶是一種活的乳酸桿菌的幹制劑,其進入腸道後能分解糖類生成乳酸,使腸內酸度增高、從而抑制腸內病原體的繁殖,防止蛋白質發酵,減少腸內產生氣體,進而減輕腹瀉、腹脹、飽悶等癥狀,然而抗菌消炎藥能抑制或殺滅乳酸桿菌,使乳酶生失去藥效,故在使用乳酶生時,忌用抗菌消炎藥。此外,堿性藥物,如蘇打等;收斂藥如活性炭、鞣酸蛋白等也會降低乳酶生的藥效,都不宜同時服用。

嬰幼兒腹瀉病因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①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②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③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④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過敏;(4)藥物影響;(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已知的發病機理與病原有關,細菌和病毒性腸炎明顯不同。

1.細菌性

(1)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發病之初EPEC特異性地粘附於小腸粘膜表皮細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種經質粒傳遞的特殊菌毛的作用。這種菌毛是絲狀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碼質粒,對有種屬特異性的細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動力穿通腸上皮細胞表面的粘膠層(gel layer covering opithelial cells),使形成菌落,結果導致小腸上皮微絨毛的損傷。

(2)腸毒性大遙桿菌腸炎:ETEC與EPEC是不同的血清型,其致病作用有兩個步驟:①先在小腸粘膜細胞上粘附,並在其表面定居、繁殖,這階段主由細菌的特殊菌毛完成;②第2步產生腸毒素:一各為不耐熱毒素(LT),其結構、致病機制和免疫學性質與霍亂黴素相似。已知有A、B兩種亞單位,其中B能連接小腸上皮細胞GM、神經節苷脂。亞單位B便於亞單位A進入細胞發揮其生物學作用:活化細胞上的腺苷酸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並抑制鈉的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增劇,而瀉出大量水樣便。另一種為耐熱毒素,其活性部分分為STa和STb,後者為腸毒素主要成分,它刺激鳥苷環化酶,使GTB轉化為cGMP,細胞內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減少,引致腸液分泌增多。許多產生ST的菌株也產生LT,常引起較重腹瀉。攜帶腸毒素的質粒也攜帶定居因子基因,已知有定居因子的大腸桿菌血清型有:O78:H11,O6:H16,O159:Hv,O139:H25等。

(3)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EIEC是志賀菌樣大腸桿菌。主要特點是能侵入大、小腸粘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使粘膜刷狀緣受損,局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所以臨床大便表現似痢疾。其侵入性受控於在質粒,消除此質粒細菌即喪失其侵襲力,質粒可轉移給無毒力菌株。

(4)空腸彎曲菌腸炎:已發現空腸彎曲菌有LT,使腸cAMP增高。另有細菌毒素,具體發病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2.病毒性 病毒性腸炎發病機理與細菌性者不同,無cAMPT及cGMP增多現象。以輪狀病毒腸炎為例;輪狀病毒感染後,先侵犯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由感染處向周圍廣泛擴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腸。實驗免模型表明:感染早期小腸集合淋巴結區嚴重受累,提示此處為侵入門戶,以後小腸絨毛上皮廣泛受損,而陷窩上皮無病變,除小腸外,胃及大腸都不受染。小腸表面上皮受損後,陷窩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脫落,而陷窩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窩向外發展,覆蓋小腸腔表面,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無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大量腸液積於腸腔,而排出水樣大便。Norwalk病毒在小腸也有類似上述的發病過程。

病理生理:

1、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物代謝障礙 因腸道消化功能減低和腸蠕動亢進,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病程中蛋白質的同化減低不多,有的患兒腹瀉很重,仍能消化吸收相當量的蛋白質。脂肪的同化和吸收受影響較大,一般患兒脂肪的呼吸為正常的50~70%;嚴重病例隻吸收食入量的20%。恢復期腸蠕動亢時已消失數日至數周後,作脂肪平衡實驗,發現脂肪的同化作用用仍低。碳水化物的吸收也受影響。患兒糖耐量試驗曲線低平,與碳水化物吸收障礙有一定關系。

2、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導致大量的水和電解質丟失,主要是大量腸液的丟失,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

(1)脫水

脫水原因:①吐瀉使液體丟失量增加。根據北京兒童醫院觀察:較重病例每天從大使丟失液體約30ml/kg,最多者達81mg/kg,比正常增加10倍以上;②食物和液體入量減少,食欲減退,嚴重嘔吐,幾乎等於禁食;③葉瀉丟失鈉、鉀等電解質,使身體保留水分的能力減低;患兒多數發熱,呼吸增憶快,酸中毒時呼吸深快,使不感覺水分損失增多,可高達80mg/kg·d(正常為30mg/kg·d)。有人測量體溫每升高1℃,水分丟失增加10~12mg/kg·d。

脫水的性質:因水和電解質損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三種類型:

1)等滲性脫水:國內材料等滲性脫水占嬰幼兒腹瀉脫水病人的40%~80%。血清鈉在正常范圍,130~150mmol/L。病程較短、大使中含鈉較少者、以及腎功能調解較好者,多呈等滲性脫水。病程較短、營養情況正常的大腸桿菌腸炎,也多呈等滲性脫水。這類脫水的主要特點是細胞外液丟失,細胞內液丟失不明顯。

2)低滲性脫水:占脫水患兒的20~50%。血清鈉濃度減低(低鈉血癥)至130mmol/L以下。腹瀉便中含鈉較多,如病程稍長的大腸桿菌腸炎患兒大便含鈉多在20~75mmol/L,有的更高。在腹瀉較重、病程稍長、鈉丟失多,尤其是病程中飲水多而攝入含電解質的食物少,易導致抵滲性脫水。在營養不良兒,平時血清鈉偏低或正常低限,腹瀉後也易發生低滲滲性脫水。此類脫水特點是細胞外液丟失多,一部分排出體外,一部分進入細胞,導致細胞內液增加。所以脫水癥狀出現早,循環量減少快,易致循環衰竭。

3)高滲性脫水:占脫水患兒的1~12%。血清鈉濃度增高(高鈉血癥),在150mmol/L以上。因丟失水分相對地較鈉為多,或攝入鹽類較多,而呈高滲。如患兒營養狀況好、發病急、發熱高、病程短、大使中含鈉不高,尤病後進食減少不多者,易發生高滲性脫水。在氣候炎熱時,因口渴而大量吃奶,或脫水重而腎功能受影響時,有時因濫用含鈉液治療,都可發生高滲性脫水。此類脫水特點是:細胞外液滲透壓高,導致部分細胞內液轉移至細胞外,致細胞內脫水,而細胞外液減少不重,故臨床脫水癥狀出現較晚,而由於腦細胞脫水,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2)酸中毒:脫水時常伴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原因:①從大便丟失大量堿性溶質;②中度以上脫水時血容量減少、腎血流量不足,腎調節功能減低,遠曲小管Na+與H+的交換減少,H+排出減少,體內H+增加;③血液濃縮致循環減慢,因而組織缺氧等,使人體分解過程增加,酸性代謝產物增多(有機酸和無機酸等);④饑餓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以及肝功能減低,而致酮體堆積,腎臟不能及時排出。因此可見酸中毒是代謝性的。患兒血清二氧化碳結合力多在10~20mmol/L(22~45vol%),重癥可達5~10mmol/L或更低。小嬰兒酸中毒常較重,但呼吸代償功能不好,多無呼吸深長的癥狀,不易早期發現。較重的低滲性脫水患兒,因細胞外液丟失多,腎調節功能差,酸中毒多較重。

(3)低鉀血癥:腹瀉水樣便中鉀濃度約20~50mmol/L,因進食少,鉀入量少。腹瀉時細胞內鉀丟失很重要,丟失原因:①酸中毒時細胞外液氫離子和鈉離子進入細胞,換出鉀離子隨小便排出,即使在細胞內缺鉀時仍然發生。因此酸中毒時細胞內缺鉀,血清鉀並不低,甚至因血濃縮而升高;②血清鉀降低時細胞內鉀離子移至細胞外,鈉離子進入細胞;③當脫水、缺氧等引起細胞障礙時,細胞膜鈉泵受影響,鉀向細胞內和鈉向細胞外的轉移都減少。輸液前血濃縮、腎功能低下,小便排鉀減少,此時血清鉀濃度多不低,亦少低鉀癥狀。輸液後血濃縮被糾正,血清鉀稀釋;脫水好轉後尿量增多,遠曲小管鈉、鉀離子交換活躍,大量鉀始排出。輸液供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時一部分鉀被固定(每合成1g糖原需鉀0.36mmol)。此時輸液禁食,鉀入量少。

(4)血鈣和鎂的改變:腹瀉較久的患兒,或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者,在酸中毒糾正後,常因血鈣離子降低而出現手足搐搦癥。缺鎂癥狀僅在久瀉、營養不良者偶見。兒科研究所曾測定41例患兒的血清鎂:入院時正常,輸液後不同程度地下降,平均降低0.53~ 0.55mmol/L,脫水重者下降幅度較大。治療期間未補鎂,恢復期五般病例血清鎂又回升至正常,但病久及脫水重者回升都少。低鎂癥狀多在低鈉、低鉀、低鈣都糾正後出現。

與臨床癥狀不成比例,病理改變較輕。大體所見主要是腸管脹氣、小腸粘膜充血及卡他性炎癥。少數病例在回腸下段和盲遙出現腸壁囊樣積氣,主要在粘膜下層,個別病例在回腸下段可見1、2個帽針頭大小的淺潰瘍。有時腸腔內有血樣大便,但多不能找到出血部位。鏡下除充血、白細胞浸潤和偶見小潰瘍外,無其他特殊所見。病久者可見營養不良的改變。肝臟脂肪浸潤較多見。偶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合並癥常見支氣管肺炎和中耳、腎盂等處的化膿灶。

嬰幼兒腹瀉應該做哪些檢查

1.糞便檢查: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等。

2.小腸吸收功能測定:顯示腸道吸收不良。

3.X線及內窺鏡檢出病變位置、運動功能狀態、膽石等。

4.超聲。

5.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有條件者應作大便培養、電鏡檢查或病毒分離。

6.其他:對重癥或不易判斷者,應測血清鈉、鉀、氯化物和血氣分析,或測二氧化碳結合力。出現驚厥時可測血清。;註意必須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對水分、電解質紊亂進行分析。心電圖檢查有助於瞭解血鉀情況:低鉀時T波平坦,然後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現U波,有時與T波融合。嚴重低鉀時可出現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個別重癥有心室纖顫。

嬰幼兒腹瀉防治有妙招

細菌性腹瀉

細菌性腹瀉,夏季發病數量高,尤其是在人工的寶寶中更容易發生,因為喂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此外,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各種腹瀉的表現癥狀也不相同。

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多發生在夏季,起病比較緩慢,開始比較輕,然後逐漸加重,出現、低熱及脫水癥狀,孩子的大便有腥臭味,多見水樣、黏液狀大便,少數孩子出現膿血便。

金黃色葡萄糖細菌引起的腹瀉

多是由於孩子長期大量服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後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大便,且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孩子脫水情況嚴重。

黴菌引起的腹瀉

多並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或是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樣大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治療:治療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復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芐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萬古黴素或青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制黴菌素或克黴唑。

病毒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這種腹瀉起病較急,開始多出現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大便或蛋花湯樣大便,混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孩子脫水比較嚴重。

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給以對癥治療或服用中藥。

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功能還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例如:吃得太多,胃腸無力把食物消化完,輕則大便次數多,重則發生嘔吐。如果母乳不足或過早用粥類、粉糊糖類等食品喂養嬰兒,可因粉糖類發酵而使胃腸脹氣,導致腹瀉。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進食大量淀粉類和脂肪類食品也可導致腹瀉的發生。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隻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分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多數孩子可以自愈。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

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

孩子的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特別是胃酸分泌較少,殺菌能力差;再加上夏天過多地進食飲料,又稀釋瞭胃酸,這樣,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殺死,很容易闖過胃酸這一關,進入腸道而引起腹瀉。另外,嬰幼兒胃腸道中各種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這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再者是嬰幼兒生長迅速,需要足夠的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又都要經過胃腸道來消化吸收,胃腸道的負擔相對來說就較重瞭,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夏天氣溫高,細菌容易繁殖,也增加瞭感染的機會。同時,夏季孩子體內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能以奶水來代替水。還應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此種腹瀉,隻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治愈。

腹瀉重在預防,堅持母乳喂養

首先應該堅持母乳喂養:嬰兒出生至4個月時,最好母乳喂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母乳喂養期間,媽媽在飲食上切忌辛、辣、油、膩及生冷過量,以免影響到嬰兒。

合理添加輔食,註意飲食衛生

寶寶4個月大後,可以按月齡釋放地添加輔助食品,以適應嬰兒的營養需要。同時應避免在夏季及孩子有病時斷奶。人工或混合喂養的寶寶,不要經常更換的品牌,添加輔食不可過早過量,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註意嚴格消毒喂養孩子用的奶瓶、奶嘴、奶鍋等。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配方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孩子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飲料和不幹凈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寶寶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飲水,經常進行溫水浴。

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所以應避免孩子與患兒接觸。

養成好的衛生習慣

不要讓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避免病從口入。

合理應用抗生素

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發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