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或偏側面肌痙攣癥,是一側面神經受激惹而產生的功能紊亂癥候群。多是一側,雙側罹患者很少,約占4%。患者多是40歲以上成人,男女性別之比為2∶3。發病率約占人群之64/100000。Stocks曾報道一傢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遺傳性疾病。面肌痙攣要和哪些疾病區分?面肌痙攣的元兇是什麼?一起來看下。

面肌痙攣要和哪些疾病區分

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面癱後遺癥面肌抽搐 以往有明顯的面癱史,由於面癱恢復不全發生軸索再生錯亂所致,患側多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無力和麻痹現象。

2.特發性瞼痙攣 為雙側眼瞼肌痙攣,常伴有精神障礙,肌電圖顯示面肌不同步放電,頻率正常,可能系錐體系統功能紊亂所致。

3.面肌顫搐 為面肌個別肌束細微的顫動,常侵入周圍眼瞼肌肉,多限於一側,可自行緩解,可能是侵犯腦幹、顱神經的良性病變所致。

4.習慣性痙攣 為小型痙攣,面肌無目的刻板性或反復跳動,多見於一側,多在童年期發病。

5.中腦和錐體系統病變引起的手足徐動和舞蹈病。

面肌痙攣之元兇

一、傳統醫學認為:

面肌痙攣是由於素體陰虧或體弱氣虛引起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風寒上擾於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陽經與肝、脾、腎、膽、胃、臟腑相關;病性或虛或實。

二、現代醫學認為:

1. 由於某種壓迫使面神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幹擾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於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如小腦後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椎神經動脈壓迫,偶爾由於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或腦瘤等面神經根部的壓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為特發性面神經癱瘓,恢復後出現繼發性的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炎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病理改變而未能恢復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脫失,使面神經的電傳導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經炎累及腦幹內神經核團,形成類似癲癇病灶而產生面部肌肉的 發作性抽動。

3.極少數患者為外傷腫瘤或外科手術後出現患側面肌痙攣。可能為面神經的恢復過程中與其他腦神經出現短路,當其他神經興奮時也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抽動。

面肌痙攣按摩治療

面肌痙攣這個癥狀是需要通過及時進行治療才行,而治療的方式是有多樣化,常用的方式主要有按摩治療、針灸治療、電療法等,這一些方式都是能夠使患者的面部肌肉有效進行緩解並取得治療效果,而這些方式中以按摩治療方式使用的頻率性是相對比較多一些。

按摩治療是可以通過對肌肉進行反復性的按摩之後而讓肌肉受到刺激並取得對神經方面有效刺激,在進行按摩治療這個過程中,按摩主要是通過對面部的經絡以及穴位進行相對應的按壓以及反復的揉捻,通過這些頻繁性的按摩手法就可以使肌肉與神經同步受到刺激之後而進行自我修復,從而使敏感度有效恢復。

堅持按摩治療的方式需要是可以取得治療效果,但是面肌痙攣的具體程度有所不同,對於按摩治療所取得的效果以及時間的波動性都會存在影響,所以在選擇瞭按摩治療這個方式上,患者都應該要有更大的耐心,畢竟按摩治療主要是刺激肌肉和神經達到自我修復目的,而時間是存在一定的波動。

治面肌痙攣有什麼偏方

面肌痙攣病因復雜,絕大部分存在著局部血管壓迫因素。一般認為其病理變化大都存在著面神經的脫髓鞘改變,導致面神經核內產生異常電興奮灶,面肌、面神經營養發生瞭障礙。

本病屬中醫“內風”范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因面部主要為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故本病與肝胃兩經關系密切,治療上以足陽明胃經及足厥陰肝經之穴為主。

百會位於頭部正中歸於督脈,入於腦,腦為元神之府,故針刺百會有開竅寧神之功。上星、印堂作用與百會相似,均為醒腦開竅針刺法之主穴。足三裡是多氣多血之腧穴,具有強壯全身的作用,合谷配太沖能通調二經氣血,古稱“四關”穴,具有較強的鎮靜解痙作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取下關,瞳子、地倉、頰車等穴能疏通局部氣血,使經氣通暢,筋肉協調而病愈。

面肌痙攣臨床上多屬氣血虧虛、血不榮筋所致,是一種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配合相關中藥能養血寧心、熄風安神,與針刺、耳貼相輔相成,可縮短療程,增強療效。

面肌痙攣會影響壽命麼

一、容貌改變:面肌痙攣通常僅限於一側面部,最先發生在眼輪匝肌,如果不及時治療,則逐漸向面部及嘴角擴展,導致患者容貌發生瞭改變,異於常人。

二、性格自卑、性情自閉:患病後患者的性格往往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性情會越來越自閉,不願與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作主張,從而常犯錯誤,遺憾終生。

三、消極怠慢:長期性面肌痙攣會導致患者精神萎靡、情緒低落,還會常常感到疲勞,甚至對任何事情毫無興趣,變得墮落,對人生失去信心。

四、影響傢庭和諧:隨著面肌痙攣的病情惡化,會使人心緒不寧,煩躁、易怒、失眠,面子問題越來越嚴重,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危害到傢庭關系。

五、引起並發癥:面肌痙攣的危害還在於其他疾病的發生影響瞭患者的神經,如果疾病不排除的話,很容易引發身體其他疾病對身體的傷害,導致更加嚴重的並發癥,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