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拉過肚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所以,拉肚子是寶寶們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若寶寶出現瞭拉肚子拉肚子的現象,輕則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重則至危及生命。那麼傢長要如何讓孩子遠離腹瀉呢?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

孩子腹瀉吃什麼好

16個月以上的寶寶腹瀉應該按照平常寶寶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尤其註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硬食物。不宜喝含糖太高的水、飲料和果汁,避免加重脫水。不滿6個月的寶寶,如果是母乳喂養,應該繼續使用母乳,如果寶寶有暫時性糖源性腹瀉,可以改用豆奶喂養,但瀉止或好轉後即可恢復母乳。

以下食療方適宜調理輕型腹瀉:

脫脂酸牛奶

100毫升去脂冷牛奶加36%酵酸液4毫升,或85%乳酸10滴。牛奶經乳酸桿菌發酵後變成酸奶。這種酸奶中的乳糖已分解成半乳糖,適用於腹瀉患兒。

焦米湯

將米粉放在鍋內用小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以使部分淀粉轉變成糊精,有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淀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蘋果泥

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吃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凈切碎,加鹽0.8~0.9克,糖5克,水250毫升煮湯,分2~3次服用。適宜6個月以上的寶寶。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用於小兒腹瀉癥。

淮山粥

粳米50克,淮山細粉20克。一起煮粥,每天2~3次,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比較有效。

香菇湯

香菇6~8朵,保留菌木洗凈後,加水2碗,放入砂鍋中煎煮至1碗水,加少量鹽一次服下。每天2次,具有止瀉功效。

如何讓孩子遠離腹瀉

一、吃要守時

早餐不吃,無意間的饑一頓、飽一頓,會慢慢侵蝕胃的健康。胃是一個嚴格遵守“時間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於及時消化食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沒有食物中和,就會消化胃黏膜本身,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二、不能吃得過快

食物進入胃後,需要經過貯納、研磨、消化,將食物變成乳糜狀後,才到達腸道。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有利於食物被更好地消化吸收。如果咀嚼不細、狼吞虎咽,粗糙的食物就會直接磨損胃黏膜,並增加胃的負擔,使食物在胃內的停留時間延長,從而造成胃部肌肉疲勞、胃動力下降。

三、不宜吃得過飽

嬰幼兒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四、不能邊玩邊吃

有些嬰幼兒喜歡邊玩邊吃。這樣,由於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五、不要常吃零食

嬰幼兒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準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六、不可多吃冷食

胃是一個對外界氣候和溫度很敏感的器官,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部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從而引發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癥狀。

七、註意飲食衛生

飲食不潔,尤其是盛夏時節,各種致病性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食物容易腐爛變質。如果吃瞭不清潔或不新鮮的食物,就很容易引起急性胃炎,出現胃痛、胃脹和嘔吐等癥狀。

八、不宜濫用藥物

許多藥物都會損傷胃黏膜。例如佈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物,會通過抑制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止痛的作用。還有皮質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也常常會導致胃炎、潰瘍或胃穿孔的發生。因此,服用這些藥物應當遵循醫囑,最好在飯後服用,或者同時服用如硫糖鋁等保護胃黏膜。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可能是由病毒感染(比如胃腸炎)或細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寄生蟲、抗生素或牛奶過敏等原因造成的,對大一些的寶寶來說,還可能是因為喝瞭太多果汁。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一、腸胃炎。胃腸炎(也稱為腸胃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炎癥,可以引起寶寶、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瞭這種病毒,多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拉肚子,並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此時請註意,如果寶寶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二、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導致寶寶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裡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癥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三、寄生蟲感染。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所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佈後勤洗手,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最好方法。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四、抗生素。如果你的寶寶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五、食物因素。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另外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寶寶拉肚子的原因六、牛奶過敏。牛奶過敏的現象並不少見,但也會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瞭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瞭奶制品後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癥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咨詢。

寶寶拉肚子的癥狀

若寶寶排便次數增多、便便的顏色以及性狀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那麼,媽媽們就要加以註意瞭。寶寶的拉肚子可分為輕度拉肚子和重度拉肚子,兩者的癥狀各不同。

輕度拉肚子:寶寶大便每天約3~10次,黃色或綠色,稀糊狀或蛋花湯樣,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爾有惡心、嘔吐。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輕度下降,體溫大多正常,偶有低熱,無明顯脫水癥狀。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進食不當、消化不良或者著涼所導致的非細菌感染性的拉肚子。

掌握就醫時機嬰幼兒腹瀉病情變化快,寶寶的耐受力差,應謹慎對待。如果寶寶腹瀉超過3天,病情仍不見好轉,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癥狀(腹瀉次數和量增加, 頻繁嘔吐, 明顯口渴,不能正常飲食,發熱,大便帶血),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重度拉肚子:寶寶排便頻繁,每日便便十次至數十次,便中水分增多,偶有黏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換尿佈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上述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的。此時應速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千萬不可以自行用藥。

小兒腹瀉的治療用藥

原則為: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並發癥。不同時期的腹瀉病治療重點各有側重,急性腹瀉多註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遷延性及慢性腹瀉則應註意腸道菌群失調問題及飲食療法。

1.急性腹瀉的治療

(1)飲食療法:腹瀉時進食和吸收減少,而營養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飲食過嚴或禁食過久常造成營養不良,以致病情遷延不愈影響生長發育。故應強調繼續飲食,滿足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以縮短腹瀉後的康復時間,應根據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狀況、個體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合理調整。以母乳喂養的嬰兒繼續哺乳,暫停輔食;人工喂養兒可喂以等量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湯、粥、面條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有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待好轉後繼續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腸炎多有繼發性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例可暫停乳類喂養,改為豆制代乳品,或發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減輕腹瀉,縮短病程。腹瀉停止後逐漸恢復營養豐富的飲食,並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

1)口服補液:ORS可用於腹瀉時預防脫水及糾正輕、中度脫水。輕度脫水口服液量約50~80ml/kg,中度脫水約80~100ml/kg,於8~12小時內將累積損失量補足。脫水糾正後,可將ORS用等量水稀釋按病情需要隨意口服。

2)靜脈補液:適用於中度以上脫水、吐瀉嚴重或腹脹的患兒。輸用溶液的成分、量和滴註持續時間必須根據不同的脫水程度和性質決定,同時要註意個體化,結合年齡、營養狀況、自身調節功能而靈活掌握。

第1天補液:

①總量:包括補充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輕度脫水約為90~120ml/kg,中度脫水約為120~150ml/kg.重度脫水約為150~180ml/kg,對少數合並營養不良、肺炎、心、腎功能不全的患兒尚應根據具體病情分別作較詳細的計算。

②溶液種類:溶液中電解質溶液與非電解質溶液的比例應根據脫水性質(等滲性、低滲性、高滲性)分別選用,一般等滲性脫水用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用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若臨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

③輸液速度:主要取決於脫水程度和繼續損失的量和速度,對重度脫水有明顯周圍循環障礙者應先快速擴容,20ml/kg等滲含鈉液(2份生理鹽水:1份1.4%碳酸氫鈉),30~60分鐘內快速輸入。累積損失量(扣除擴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時內補完,約每小時8~lOml/kgo脫水糾正後,補充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時速度宜減慢,於12~16小時內補完,約每小時5ml/kg。若吐瀉緩解,可酌情減少補液量或改為口服補液。

④糾正酸中毒:輕、中度酸中毒無需另行糾正,因為輸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堿性溶液,經過輸液後隨著循環和腎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糾正。重度酸中毒可另用堿性溶液糾正。

⑤糾正低血鉀:有尿或來院前6小時內有尿即應及時補鉀;濃度不應超過0.3%;每日靜脈補鉀時間,不應少於8小時;切忌將鉀鹽靜脈推入,否則導致高鉀血癥,危及生命。細胞內的鉀濃度恢復正常要有一個過程,因此糾正低鉀血癥需要有一定時間,一般靜脈補鉀要持續4~6天。能口服時可改為口服補充。

⑥糾正低鈣及低鎂血癥:出現低鈣癥狀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加葡萄糖稀釋後靜註。低鎂者用25%硫酸鎂按每次0.1mg/kg深部肌內註射,每6小時一次,每日3~4次,癥狀緩解後停用。

第2天及以後的補液:經第1天補液後,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已基本糾正,第2天及以後主要是補充繼續損失量(防止發生新的累積損失)和生理需要量,繼續補鉀,供給熱量。一般可改為口服補液。若腹瀉仍頻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靜脈補液。補液量需根據吐瀉和進食情況估算,並供給足夠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張含鈉液補充。繼續損失量是按“丟多少補多少”、“隨時丟隨時補”的原則,用1/2~1/3張含鈉溶液補充。仍要註意繼續補鉀和糾正酸中毒的問題。

(3)藥物治療

1)控制感染:

①水樣便腹瀉患者(約占70%)多為病毒及非侵襲性細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液體療法後多數會自愈,可選用微生態制劑和黏膜保護劑。如伴有明顯中毒癥狀不能用脫水解釋者,應選用抗生奈治療。

②黏液、膿血便患者(約占30%)多為侵襲性細菌感染,應根據臨床特點,針對病原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再根據大便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沙門菌所致感染常選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氨芐西林、紅黴素、氯黴素、頭孢黴素、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呋喃唑酮、復方磺胺甲嗯唑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假膜性腸炎、真菌性腸炎應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據病原可選用萬古黴素、新青黴素、利福平、甲硝唑或抗真菌藥物治療。嬰幼兒選用氨基糖苷類及其他副作用較為明顯的抗生素時應慎重。

2)微生態療法: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襲,控制腹瀉。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等。

3)腸黏膜保護劑: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與腸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強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蒙脫石粉。

4)抗分泌治療:腦啡肽酶抑制劑消旋卡多曲,通過加強內源性腦啡肽來抑制腸道水電解質的分泌,治療分泌性腹瀉,如腸毒素性腹瀉。

5)補鋅治療:急性腹瀉補鋅可以加快腸黏膜修復,縮短病程,減少慢性腹瀉發生。WHO建議腹瀉兒童補鋅10~14天,年齡<6個月補元素鋅10mg/d,年齡>6個月補元素鋅20mg/d。

6)避免用止瀉劑:如洛哌丁醇,因為它抑制胃腸動力的作用,增加細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對於感染性腹瀉有時是很危險的。

2.遷延性和慢性腹瀉治療

因遷延性、慢性腹瀉常伴有營養不良和其他並發癥,病情較為復雜,必須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1)積極尋找引起病程遷延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切忌濫用抗生素,避免頑固的腸道菌群失調。

(2)預防和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3)營養治療:此類患兒多有營養障礙,繼續喂養對促進疾病恢復、腸黏膜損傷的修復是有益的。

1)繼續母乳喂養,人工喂養兒應調整飲食。

2)雙糖不耐受患兒,食用含雙糖(包括蔗糖、乳糖、麥芽糖)的飲食可使腹瀉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見.治療宜采用去雙糖飲食,可采用豆漿(每l00ml鮮豆漿加5~l0g葡萄糖)、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3)過敏性腹瀉:患兒在應用無雙糖飲食後腹瀉仍不改善時,需考慮對蛋白質過敏(如對牛奶或大豆蛋白過敏)的可能性,應改用其他飲食。

4)要素飲食:是腸黏膜受損傷患兒最理想的食物,系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鏈甘油三酯、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組合而成。即使在嚴重黏膜損害和胰消化酶、膽鹽缺乏情況下仍能吸收與耐受,應用時的濃度和量視患兒臨床狀態而定。

5)靜脈營養:少數嚴重患兒不能耐受口服營養物質者,可采用靜脈高能營養。

(4)藥物治療:

1)抗生素:僅用於分離出特異病原的感染患兒,並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

2)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如鋅、鐵、煙酸、維生素A、C和B族維生素等,有助於腸黏膜的修復。

3)應用微生態調節劑和腸黏膜保護劑。

(5)中醫辨證論治有良好療效,並可配合中藥、推拿、捏脊、針灸和磁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