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母的人應該都知道,最害怕的就是寶寶生病瞭,孩子不會說,經常鬧啊,哭啊,讓我們特別心焦,就像寶寶腹瀉,特別頭痛,我們喂瞭寶寶藥,有時候也會拉好久,其實,有些食物可以治療寶寶腹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如何運用食物幫助寶寶調節,那麼哪些食物可以有效治療小兒腹瀉呢?哪些食物寶寶腹瀉不能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治療小兒腹瀉的非處方藥物

1、若見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後痛減、瀉下酸臭、狀如敗卵、矢氣、口臭納呆、嘔吐、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者,此為食滯內傷,治宜消食化積,和中止瀉。可選用加味保和丸(由白術、茯苓、陳皮、厚樸、枳實、枳殼、香附、山楂、神曲、麥芽、法半夏組成),每次2~3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小兒消食片(雞內金、山楂、神曲、麥芽、檳榔、陳皮),每次2片(0。3克/片),每日3次。

2、若見泄瀉清稀、多夾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發熱、鼻塞、流清涕、輕咳、口不渴、舌苔白潤、脈浮者,此為寒濕泄瀉,治宜疏風散寒,化濕祛邪。可選用藿香正氣水(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葉、茯苓、半夏、白術、陳皮、厚樸、桔梗、甘草),每次3~5毫升,每日2次。劑型還有丸、顆粒、片、膠囊等可供選用。

3、若見大便如水樣、內夾不消化食物、色綠或黃、或有少許黏液、腹部時感疼痛、肛門灼熱發紅、或伴惡心嘔吐、口渴、尿少黃、舌紅苔黃膩、指紋紫者,此為濕熱泄瀉,治宜清熱利濕。可選用葛根芩連片(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每次1~2片,每日2~3次。其它劑型有微丸、口服液、膠囊、沖劑等可供選用;亦可選用香連片(黃連、木香)或黃連素片等治療。

4、若患兒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常於食後作瀉、色淡不臭、水谷不化、帶有白色奶塊或食物殘渣、面色蒼白或萎黃、睡時露睛、神倦、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者,此為脾虛泄瀉,治宜健脾止瀉。可選用參苓白術散(人參、山藥、茯苓、白術、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每次2~3克,每日2~3次。其它劑型有片、沖劑、口服液等可供選用;亦可選用人參健脾丸治之。

哪些食物可以有效治療小兒腹瀉呢

小兒腹瀉的癥狀早期表現為孩子發熱、嘔吐,流鼻涕等類似感冒發燒癥狀,很多傢長可能會掉以輕心,按照感冒給孩子用藥。但是孩子接著出現噴射性的腹瀉,大便呈黃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湯樣,表為“量多”、“次數多”、“大便水分多”的“三多”癥狀。而且這時候孩子吃不瞭東西,很容易導致患兒水分及電解質的大量喪失,出現脫水的癥狀。如果不提高警惕,耽誤治療,後果就會很嚴重。那麼,治療小兒腹瀉的食物有哪些呢?

胡蘿卜:胡蘿卜所含的揮發油能起到促進消化和殺菌的作用可減輕腹瀉和小兒胃腸負擔,並且胡蘿卜中還含有果膠、木質素、黃堿素等物質能使大便成形並吸附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

酸牛奶:鮮牛奶消毒後經乳酸桿菌發酵而成。酸牛奶的凝塊小,易消化,能刺激胃腸道消化酶分泌,同時有殺菌作用,適用於經常腹瀉的嬰幼兒。

蘋果泥:取新鮮蘋果一隻切開,用金屬小勺輕輕刮取。蘋果的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小,富有堿性,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斂作用,對腹瀉治療有益。

焦米湯:先將米粉炒至焦黃,加水和適量糖煮沸成稀糊狀。米粉遇水加熱即成糊精,易於消化,而且米在炒制時表面部分炭化,具有吸附止瀉作用。腹瀉嚴重時可以選用。

專傢介紹的這些食物,對治療小兒腹瀉都有幫助,大傢在寶寶腹瀉時不妨試一試,但是註意給寶寶的量要控制好,最好聽從專業人員的建議後再喂寶寶,寶寶腹瀉時一定及時看醫生,以免時間一長,造成寶寶脫水,對寶寶傷害很大。

小兒腹瀉伴發熱該如何處理?

小兒腹瀉伴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病原體引起的感染中毒癥狀及脫水引發的癥狀表現。那麼對這種情況應采取哪些措施呢?

西醫 首先我們先談談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發熱。臨床最常見的引發小兒腹瀉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若病發於5-8月份,大便呈蛋花湯樣,色較黃,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可能性大。對由此引起的腹瀉及發熱,應控制感染,臨床可選用黃連素、慶大黴素口服,感染較重者可予頭孢菌素類藥物靜脈註射。但此類感染僅占小兒腹瀉病的30%左右,臨證應細心鑒別,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多發於秋、冬季,通常起病較急,大便呈水樣,患兒一般情況相對較好。對病毒導致的腹瀉伴發熱,不須使用抗菌藥物,而應通過微生態療法及思密達等控制病情,臨床常用的微生態療法藥物有媽咪愛、培菲康等。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脫水所致發熱的處理方法。脫水是小兒腹瀉的常見癥狀,發熱隻是脫水時可能伴發的癥狀之一,所以臨床處理這種發熱,重點在於糾正脫水,一俟脫水糾正,發熱即隨之緩解。脫水的治療,首先應辨別脫水的程度及性質,而後選擇適當的液體口服或靜脈補充。同時臨床還應註意預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如此,小兒方能得到盡快的康復。 最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小兒腹瀉時,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發熱,若小兒體溫超過38.5℃,還應同時給予對癥退熱處理,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法,小兒常用的退熱藥有阿苯片、泰諾、百服寧等。

中醫 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中醫認為引起小兒泄瀉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及脾胃虛弱。而腹瀉伴發熱既可見於感受外邪致病,亦可見於內傷乳食致病。具體講,發熱可見於風寒瀉、濕熱瀉、傷食瀉,此外還可見於瀉下無度,水陰耗損所致的傷陰證。中醫中藥不僅對小兒泄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腹瀉伴見的發熱同樣有確切療效,這裡就向大傢介紹一二。 風寒瀉一般除泄瀉、發熱外,常伴腸鳴腹痛,大便色淡,鼻流清涕等癥,臨證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發熱重者加用荊芥、防風之類。濕熱瀉多見於暑濕季節,除腹瀉、發熱外,常見大便色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諸癥,臨床可予葛根芩連湯加減。身熱重者加用生石膏、滑石、知母之類。傷食瀉通常除泄瀉、發熱,常見大便酸臭、腹脹納呆、惡心嘔吐等,臨床一般予保和丸加減,兼身熱者用連翹、黃芩、黃連之類。 除上述分型外,臨床尚可見到由於暴瀉無度,耗損陰津,陰虧內熱而見發熱者。相當於西醫所言“脫水熱”。對此型發熱,臨床可予連梅湯加減。另可加用生葛根以退熱生津。 在中藥治療小兒泄瀉發熱的同時,臨床尚可根據患兒情況,酌情選用針刺、推拿等方法做為輔助治療,對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十分有益。 泄瀉發熱較重時,針刺在辨證選穴基礎上,可酌加曲池、合谷、大椎等穴;推拿時則可酌加退六腑,清大腸,清脾胃等手法。 總之,中藥及針灸、推拿等療法對小兒泄瀉所致發熱有確切療效,臨床可根據患兒病情,配合西藥,適時采用相應措施,使患兒盡快康復。

小兒腹瀉 這些食物不能吃

不能吃高脂食物:

因腹瀉時消化能力降低,奶油、肥肉、油酥點心等高脂肪類食物,常因脂肪未消化而導致滑腸,造成腹瀉不止。

不能吃高糖食物:

糖果、巧克力、甜點等含糖量較高,糖在腸內會引起發酵而加重脹氣,故應少吃糖。

不能吃生冷和刺激類食物:

生冷瓜果、冷拌菜等生冷類和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對腸道有刺激,腹瀉時不宜吃。

不能吃導致腹脹的食物:

豆類、過多的牛奶等會使腸內脹氣,加重腹瀉。某些小孩因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致瀉,所以腹瀉時可暫停用含乳糖的乳制品,待病愈後緩量攝取,直到逐漸適應。

不能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和垃圾食品:

油炸、燒烤等方式的加工,會導致難以消化,造成腹瀉。火腿、香腸、醃菜、方便面等過度加工的垃圾食品中包含有害成分,腸道會將這些有害物排除,這是致瀉因素之一。

小兒腹瀉發病有哪些因素

一.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水、電解質酸堿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二.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