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老年人很多都有癡呆的後遺癥。原本明明精明敏銳的人,癡呆後的生活一片糊塗,這給很多患者個人和傢庭都造成瞭困擾。所以說預防癡呆才是真正的關鍵之處。下面小編就給大傢講講如何預防癡呆吧!

老人缺少此物容易癡呆和中風

長期缺牙不管

在2009年瑞典國際牙醫大會上,有研究報告指出,牙缺失加劇記憶衰退,易導致老年癡呆癥及腦中風,與擁有20顆以上牙齒的老人相比,缺牙老人患癡呆癥的風險高1.9倍,腦中風風險高57%;牙齒幾乎掉光的老人患癡呆癥的風險高2.5倍,腦中風風險高74%。原來,一個人每天吃飯,需要進行數萬次的咀嚼運動,牙齒有很多神經與大腦相連,把感覺傳遞到大腦,咀嚼時就是在為大腦做保健運動。我國知名口腔專傢武玉海說,當牙齒掉落後,牙齒與腦部的神經反射弧相應消失,大腦不能接受到來自牙齒的足夠神經刺激,支配牙齒的神經中樞就會萎縮,久而久之患者容易患失憶、癡呆等疾病。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副院長、正頜外科中心主任曾融生教授介紹說,每顆牙都有自己的位置,肩負著咀嚼的功能。每個牙齒承受的咀嚼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個別牙齒缺失後,咀嚼力集中在餘留牙上。如果咀嚼力超過瞭餘留牙的承受限度,可造成創傷而產生牙周膜水腫、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等牙周疾患。如果長時間沒有鑲牙,可能導致其相鄰的真牙向這個缺牙的空隙內傾斜、移位,缺牙空隙對面的牙齒也將因無對抗力量而逐漸伸長,咬合關系和牙齒排列出現錯亂,造成食物嵌塞。如果長期食物嵌塞清理不及時,細菌又會滋生,從而導致齲齒,加重牙周病,最終結果就是牙齒脫落。所以,牙齒缺失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不管的話會造成更多牙齒脫落。

做完種植牙

綜合上述原因,老人缺牙一定要及時修復,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種植牙。曾融生介紹說,種植牙的原理是將與人體骨質相容性好的純鈦金屬制成“人工牙根”植入牙槽骨中,再鑲上牙冠,其咀嚼力強,穩定性好,外表美觀,被譽為繼乳牙、恒牙之後“人類的第三副牙齒”。他認為,選擇性價比好的種植牙首先應該選擇正規專業的牙科醫療機構,其次要註重種植材料的品質,因為其使用壽命有保障。

但是,做完種植牙後並不是就結束瞭。曾融生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護理,種植牙才能使用長久——

1.定期檢查種植體與骨組織、齦組織間的結合情況。

2.每天對種植牙做有規律的清刷,每天早飯後和晚飯後的兩次清刷是最重要的,因為在睡眠中唾液分泌量減小,會影響自潔效果。

3.清刷工具和方法也要註意,最常用的工具為牙膏、牙刷,應選用刷毛較軟者,在使用前最好用熱水浸一下使其變得更軟,再蘸取牙膏、食鹽進行清刷。

4.定期到醫院潔牙,一般是半年到一年做一次。

5.很多人都有用牙簽剔牙的習慣,曾融生提醒,剔牙要以45度角指向牙間隙,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深。

有效防患中風癡呆

手指腳趾“空抓”防患中風癡呆

中風和癡呆,是老年人的兩大禍患。特別是癡呆發病有增加的趨勢。據最近有關數挺顯示,上海市330萬老年人中,約有25萬人患有老年癡呆,其中每年走失的有l萬多人。從我熟識的老同志中,患老年癡呆的有2人。一個是比我大2歲的老劉同志,他原是一位能“講、寫、做”的精明領導,步入70歲後開始癡呆,現在連妻子、兒子均不認識,生活糊塗,住院護理。另一位是老戴同志,比我小2歲,也是一個思想敏銳的薏領導,現在見人傻笑,不認一切人,專人看護。我所在的小區患中風人數先後達10人之多,目前中風坐輪椅的約3人。我傢親屬姐夫傢中有3人末滿80歲患中風而終。可見,老年人患中風和癡呆的情況十分嚴重。我望而生畏。

對這兩種病如何防治,經近3年多的摸索探試,我認為除瞭要心態平衡,註意休息,全身運動,合理飲食外,突出的用“手十指”和“腳十指”空抓(下稱“兩空抓”)對防患中風和癡呆很有效果。因為手指和腳趾“空抓”,能健腦、強心、活血、通經、和胃、蠕腸、下氣(排屁)、降壓、催眠,利“五臟”益“六騎”。“兩空抓”,是老人柔和的全身“發動機”,其中特別能直接維護心腦血管的流暢和保健,起到瞭吃藥不可代替的作用。我有時手腳麻木或神志恍惚,運用這“兩空抓”很快得到遏制,即可恢復正常狀態、近幾年每天堅持“兩空抓”,自己感覺腦子更靈敏瞭,傢中常用電話號碼能記30來個,老伴及兒孫問我電話號碼隨時提供;寫文章提筆成文,不寫第二遍,隻用個別詞句修飾,僅今年全國各報刊登文章11篇;自我感覺手腳、眼力等部件向好,長竿能鈞4斤重的魚,今年9月市物價局機關門球賽獲一名。似乎,我把中風和癡呆“兩魔”驅趕潯更遠瞭。當然,也不保證我永遠不會患這“兩病”,但隻要堅持“兩空抓”,中風和癡呆有可避免的。

我的“兩空抓”具體操作是:每天定早、中、晚做三次,即用手用力張開,再用力收回成拳形,每次100下。另外,人坐著脫鞋,腳趾用力向地空抓,每次100下。還可利用看電視、臥床及休息空間,隨時可做上述動作。每天堅持,必有明顯效果。

在堅持“兩空抓”的同時,其他幾個方面配套能更有效的防中風和癡呆發生、即應做到一是“三必須”:每日必須早晨吃一杯奶和一個雞蛋(蛋黃健腦特效),喝一杯綠茶(上午喝)和3—4杯白水,散步一二次13000—6000步,二是“四經常”:經常吃點魚(每2—3次);經常吃些洋蔥、黃瓜、胡蘿卜、菠菜、西紅柿、土豆及香蕉經常吃點玉米、紅薯、黑芝麻、黑木耳、紫菜、海帶排骨湯、豬筒骨湯、瘦肉;每隔2-3天喝點黃芪、丹參茶水(增動力、活血管)。“四配合”,即用手指幹流頭,擺動頭部和頸部;按摩百會、足三裡、內關、委中、合谷五個穴位:挺胸和深呼吸,早、中、晚三次,每次100下。四是“二確保”,確保每天睡覺8~10小時,確保心態平穩平和。“一控制”,即每天控制吃鹽6克以下。這些,都能幫助我更有效的遏制中風和癡呆的產生。

中醫學沒有“高血壓病”這一病名,但眩暈、頭痛、心悸等這些中醫疾病就包括瞭高血壓病的內容。高血壓的患病率為11.9%,在我國至少有1億1千萬高血壓患者,每年增長約350萬。老年人半數以上都患有高血壓病,我國的老年高血壓約有6500萬。高血壓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因此,很有必要介紹和普及有關方面的醫學知識。

老年人中風就一定會引起癡呆嗎

引起癡呆的病因眾多,中風(腦卒中)是癡呆重要的危險因素。腦血管疾病在我國是常見病、多發病,存在“三高”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殘率高”的特點。對中老年健康威脅甚大,中風後往往可出現失語、肢體偏癱、麻木或癡呆等不同的後遺癥。給個人、傢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因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所致的腦血管病,如大片腦梗死、多發性腦梗死、皮質下白質腦病或出血性中風,有時病灶雖不大,但累及與認知功能有重要關系的部位如海馬、邊緣系統等均可出現血管性癡呆。據有關資料報道,年齡>=60歲在中風後3個月出現癡呆者為16%~26%。在老年性癡呆中,西歐地區的血管性癡呆約占65歲以上老人癡呆的10%~20%;日本報道為30%~40%。故中風和癡呆關系非常密切。由於中風的病因可以防治,因此及早控制中風的危險困素,一旦發生中風就積極治療,對防止或減輕癡呆等中風後遺癥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病人並無中風史,由於長期性缺血(腦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壓等)也可引起智力減退甚至癡呆。故血管性癡呆並非中風特有,其他部位病變(尤其心血管病)也可發生。

老年癡呆與中風的區別

首先要少食多餐,吃易消化的食物。由於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仍需較多時間臥床休息,活動相對減少,致使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若一次吃得過飽就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因此,要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每餐進食不要過量,七、八分飽即可,可增加每日進餐次數,以4~5餐為宜。中風恢復早期應以半流食或軟飯為主,如酸牛奶、豆腐腦、小米粥、軟面條、餛飩、、軟米飯、包子、面包等。

隨著病情好轉和活動量的增加及消化功能的改善,可逐漸增加飲食內容,如米飯、面條,還可適當增添一些粗糧。其次要註意營養搭配。中風的主要誘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對此必須積極防治,飲食營養要保證低脂肪、低膽固醇,以防止血管損害加重。因此,要盡量以植物油如豆油、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為烹調用油,不過,植物油也不宜過多,以免形成肥胖。

要多吃新鮮蔬菜及水產品,如青菜、蘿卜、海帶、紫菜等,以補充維生素和保證攝入足夠的潤腸食物,以防便秘發生。第三要註意飲食禁忌。

食鹽量限制在每天3g以內,以防止水鈉瀦留,減輕心臟負擔。蔥、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和油膩食物要禁食,以防止加重胃腸負擔。對於半身不遂的患者要協助進食,註意對口眼歪斜的患者要從健側進食,以免發生嗆咳。

怎樣搶救中風病人

1發現病人中風後 , 不要慌張,要鎮定,保持冷靜。 應先讓病人平臥在床上,然後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到醫護人員來瞭之後就把病人搬到水平擔架上,再送上救護車。記住,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病人的身體左右搖晃,保持平衡。

2拿一張毛毯蓋在病人身上,避免病人著涼。如果病人出現頭痛、昏迷等癥狀,可用衣物或枕頭墊在病人的頭下,並用一條冰毛巾或者冰袋敷在病人額頭上,這是為瞭避免病人腦出血量過多。如果病人嘔吐,則要把病人的頭偏向一側,病擦幹凈病人的分泌物,避免堵塞病人的氣管。如果病人出現抽搐那就要拿一塊紗佈放進病人的嘴裡,避免病人咬傷瞭自己的舌頭。松開病人的皮帶,扣子等,保證讓病人呼吸順暢。

3註意觀察病人的呼吸和脈搏跳動的情況,如果病人出現呼吸微弱那麼就要趕緊給病人輸氧,沒有氧氣瓶,隻能做簡單的人工呼吸。然後親屬在一旁呼喚病人,跟病人說話,試圖喚醒病人的意志,直到醫護人員的到來。

4如果是爬樓梯的,抬病人上樓梯 ,讓病人的頭部處於高位 , 腳部處於低位 , 便面病人發生腦充血。 再去醫院的路上,應該用手護住病人的頭部,以免比人發生腦震蕩。如果是下樓梯也是同樣的道理,病人的頭部向上處於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