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是引人高興、欣慰和愉快,有的則是招惹煩惱、痛苦和失望。尤其步入被看成是灰色年代的老年,觸景生情的事更多,久而久之,會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影響到身心健康。那麼哪些因素影響老人的情緒變化?老人如何對待情緒的變化?我們來看看吧。

老年人的情緒有哪些特點?

情緒是由外界事物或人體內部健康情況的刺激作用,使人腦對客觀現實做出反應,從而產生喜怒哀樂不同的情感。進入老年,健康、容貌、社會地位等各方面都發生瞭極大的變化,在情緒、情感方面可表現出以下特點:

(1)老年人情緒體驗的強度和持久性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雖然由於經驗的影響,提高瞭對於熟悉事物的適應水平,但是老年人碰到激動的事件,仍然能像年輕人一樣爆發出強烈的情緒,而且一旦被激發,就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平靜。

(2)老年人情緒表現為復雜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多,老年人愈發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好事壞的一面和壞事好的一面),其情緒體驗很少表現為純粹肯定或否定,而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事物,“得而不樂,失而不哀”常常是老年人情緒狀態的表現。

(3)老年人情緒具有同傾性,情緒表達方式較為含蓄,情緒體驗不易外露。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性格方面往往有一個由外向到內向移動的傾向。因此,在情緒表達方式上較為含蓄,這與老年人長期的生活經驗有關。老年人遇事,往往要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照顧到方方面面,這在一定程度上緩沖瞭老年人活動的傾向性和表達方式,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瞭內向的性格,情緒表達日趨含蓄。

哪些因素影響老人的情緒變化

萬物成熟、喜慶豐收的季節,也是秋風蕭瑟、千樹落葉、萬花凋謝的季節。中國文人大多悲秋,唐代“大詩豪”劉錫禹有首名詩曰:“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淒涼”的動人詩句。悲秋淒涼的情懷是文人騷客故弄文筆、無病呻吟嗎?不,科學證實,悲秋確有原因,且是多方面因素在人們情緒上的反應。

節律紊亂人消沉: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中,有個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鬱,而陽光則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反之,秋涼以後,常常是陰沉沉天氣,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此外,“褪黑激素”還有調節人體內其他激素(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作用,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 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如相對減少,人們也因此而情緒低沉,多愁善感瞭。

天人相應生悲愁: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人體,使機體發生相應的反應。以至有許多老年人在秋天似乎衰老得更快,有些老人舊病未愈,新病又起。秋天或是秋雨瀟瀟、陰霾悶濕,或是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蟲蟄伏……老年人觸景生情,不免會產生哀嘆人生遲暮的悲傷心理。中醫還認為,秋天內應於肺,悲憂最易傷肺;肺氣脾氣一虛,機體對外界病邪的抵抗力就下降,使秋天多變的氣象諸要素(氣溫、氣壓和濕度等)更易作用於人體而致病。醫學調查資料顯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發生自殺、誘發精神疾病最多的時期。

溫差刺激反應慢:中秋前後特別是深秋時節,寒暖氣流交替往來,氣溫驟升驟降,變幻莫測。為適應外界溫差的劇變,人們可通過“行為調節溫度”(如增減衣服等)手段來調節。相對而言,因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靈敏度不高,使其往往來不及采取“行為調節溫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變、體液總量減少,使機體體溫受外界幹擾的程度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從而影響到老年人身心的協調,使其難以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由此可見,“秋愁”是老人對外界幹擾做出的一種不良精神反應。為消除秋悲的淒涼情懷,要積極培養樂觀情緒,以積極態度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節;秋冬季還應多曬太陽,以抑制松果體分泌過多的褪黑激素;同時起居要有規律,多進行戶外體育鍛煉,多與人交談,登高賞景,以使人心胸開闊,情志暢達,把整個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打破悲秋情結。

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靈敏度不高,使其往往來不及采取“行為調節溫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變、體液總量減少,使機體體溫受外界幹擾的程度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從而影響到老年人身心的協調,使其難以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心情不好會引起哪些疾病

生理和心理學研究認為,應激狀態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 “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可稱為不良情緒,這種情緒強烈、長期存在,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美國專傢研究表明,因情緒緊張而患病者,占門診病人的 76%。近代國內外研究也證明,情緒在一些軀體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人的疾病狀態,反過來也可引起情緒變化,兩者互為因果。

(1)不良情緒與癌癥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壓抑和不滿的情緒,諸如抑鬱、悲哀、恐懼、憤怒等,都容易誘發癌癥。心愛的人突然死亡或突然失去安全保障,也是癌癥發生的誘因。

情緒與癌癥的治療效果和癌癥的復發率,也有著明顯的聯系。愉快的情緒有利於癌癥的治療;悲觀、絕望的情緒往往使癌癥加劇。對子宮頸癌患者的對照研究表明,在同樣抗癌治療條件下,對疾病的態度正確和情緒良好的患者,其療效較高,生命的延續日期較長;而對癌癥持焦慮、恐懼、悲觀情緒的患者,則其病情迅速惡化並很快死亡。

(2)不良情緒與高血壓病

血壓對於情緒的變化是極為敏感的。情緒狀態的改變可以引起血壓和心率的變化。憤怒、仇恨、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可使血壓升高,尤其以憤怒、焦慮、仇恨與血壓的關系最為密切。有人甚至認為,被抑制的敵視情緒可能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232例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現,其中 58.7%的患者病前有急躁易怒、要求過高的特點。如果處於長期而反復的過度緊張,或者在強烈的情緒激動狀態下,則容易發展為高血壓病。例如,消防隊員較易罹患高血壓病。醫學院學生中,畢業班高血壓患病率是低年級學生的3倍。

(3)不良情緒與心臟病

心臟和血管對情緒反應最為敏感。反復而持續出現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慮、恐懼、憤怒、悲哀情緒者,其冠心病發病率或復發率較高。許多研究發現,高度焦慮者的心絞痛發病率為低焦慮者的2倍。有焦慮、抑鬱情緒者,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明顯增高。憤怒、焦慮、驚恐以及其他情緒突變都容易導致突然死亡(猝死)。許多冠心病患者就是在不良情緒刺激下,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發作,甚至死亡。

老年人如何對待情緒變化

(1)對一切不要抱過高的期望值,不做非分之想。要留一席心理空間,這樣,對事後的結局容易接受。

(2)對各種事情傾註熱情,積極參與生活。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把握住熱情,並與之為友,那麼埋在心頭的陰霾就能驅散。當自己不悅時,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就會感到其樂無窮。

(3)保持和創造愉快的心境。樹立樂觀的態度,是克服不良消極情緒的制勝法寶。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情況,去設想和創造一個心情愉快的環境。情緒雖有外界因素,但人是可以控制情緒的。困難面前不氣餒,委屈面前不怨人,知足者常樂。

(4)學會明智。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事物總是相對的。苛求別人或過分要求自己,都是不理智的。 “風物長宜放眼量,牢騷太盛防斷腸”。把事情看開瞭,心胸就能開闊,情緒自然就能保持穩定。

(5)適當地贊美自己。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以積極的態度稱贊自己,這樣會對你的行為產生積極的作用。

(6)在不利的環境面前,要學會疏泄自己的消極情緒。可找幾個知心朋友,發泄內心的苦悶和不滿,正當的宣泄,有利於心理沉淀的釋放。

(7)遇到失意時要學會自我解脫。蘇軾當年同弟弟分別七年未晤,心情憂鬱,寫下瞭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從月亮盈虛變化得到啟示,最後想開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可以作為老年人擺脫煩惱的借鑒。

(8)主動參加一些戶外的文體活動。從看電影、欣賞戲劇、閱讀書籍中領略美景風光,感受生活的歡樂,傾註自己的興趣。這樣可以排釋被冷落的消極情緒。

哪些飲食因素影響老人健康

老人的健康離不開日常的飲食保健。那麼你知道生活中,哪些飲食原因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

不愛吃

老人味覺功能退化,經常沒胃口,導致吃不下、吃不香。中國營養學會建議,老年人能量攝入量以每日1800—2000千卡為宜,吃得少就無法保證充足的營養。胃口不好的老人,要增加鋅的攝取,多吃瘦肉、魚、蛋、豆制品、核桃等。鋅參與味覺素的合成,能增強味蕾機能。味蕾對湯類食物比對固體食物敏感,可適當喝些菜湯,多吃蛋羹等。飯菜溫度要適宜,味蕾敏感的最佳溫度為20℃-25℃。多進行室外鍛煉和力所能及的勞動,促進胃排空,增強飯前饑餓感,提高食欲。

吃不動

老人牙齒松動,吃不瞭硬的食物,進而保證不瞭營養的攝入。“吃不動”的老人要從牙齒和食物兩方面下手。首先,老人的牙出現問題,要及時尋求牙醫的幫助,牙齒脫落要及時鑲補,不要抵觸佩戴假牙。另外,老人應多選擇肉末、豆腐腦、菜泥、果汁等軟爛、易嚼、易消化的食物。

營養失衡

許多老人存在偏食的問題,要麼吃肉多吃菜少,要麼“養生過度”,如認為吃粗糧好就頓頓粗糧等,讓他們的營養失衡。其實,老人每天食用85克或以上的全谷類食物即可起到預防慢性病的作用,所以合理的飲食應該是粗細搭配,肉菜均衡:谷類食物每天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每天400—500克和100—200克,魚、禽、肉、蛋等每天125—200克。其中粗糧比重不宜太大,並盡量在白天吃,以免影響消化。如果晚上吃粗糧,就要粗糧細作,比如熬粥喝,或與土豆、芹菜、番茄、蘋果、橘子等果蔬搭配。建議少吃紅肉,如牛肉、羊肉,多吃白肉,如雞肉、魚,且要清淡、軟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