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們都希望說出出汗對身體好,可以排毒,尤其是夏季天氣炎熱稍微運動一下就是渾身大汗,這些都屬於正常的范圍,但是過猶不及,如果出汗過多或是出汗異常,那麼就需要引起警惕,可能是某些疾病在作祟。

出汗異常癥狀診斷

潮汗:指汗腺分泌汗液,結核型麻風的斑狀損害、除有局部感覺異常外,常有局部無汗。慢性放射性皮炎損害,除有皮膚幹燥、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外,常有局部無汗。因此詳細的體格檢查,可找出發汗異常的原因,以明確診斷。

周身出汗: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如果孩子平素身體虛弱,夜間入睡時大汗淋漓,如同水澆,甚則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濕衣,且伴有煩躁、哭鬧、消瘦等癥狀,則屬於病理性多汗。常見的原因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除夜間多汗外,還伴有煩躁、睡眠不寧、易驚醒、方顱、忱禿、雞胸等癥。

腋部掌心出汗:是由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汗腺過多分泌的一種疾病。交感神經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通過控制出汗散熱來調節人體的體溫,但是癥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紅完全失去瞭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紅使患者每日處在無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怎麼飲食應對出汗異常方法

出汗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然而,出汗“過瞭頭”或者在不該出汗的時候流汗不止,就要引起重視瞭。出汗異常中醫稱“汗證”,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或伴隨癥狀,比如風濕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結核病、內分泌紊亂、植物神經失調等。此外,罹患重病、手術後體質虛弱也可能導致出汗異常。

中醫認為,人的體表有營衛之氣運行,與肺、脾關系密切,如脾肺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就會在沒有運動等誘因的情況下出現“自汗”。根據不同特點,自汗可分為3種類型,調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第一,氣虛型。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汗類型。患者多表現為體質虛弱、體力下降,輕微活動後就流汗不止。在調理的時候要以“補”為主,加強固攝,平時可以多吃如黃芪、大棗、山藥等補氣食材,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等。

第二,陰虛型。有的氣虛患者兼有陰虛,除體質虛弱外,還有內火旺、身體發燙,手腳心熱,容易煩躁等表現。晚上睡覺時出汗、醒來汗止,也就是“盜汗”。針對氣陰兩虛的人,應當從益氣養陰、滋陰清火著手,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銀耳、枸杞、洋參,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必要時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等中藥調理。

第三,陽虛型。還有一些人特別怕冷、怕吹風,身上時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總是手腳冰涼、容易感冒。這可能是由較重的氣血不足,導致陽氣虧虛所致。對此,不可按常規辦法清熱止汗,而要用溫陽固攝的方法進行調理。平常註意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煙酒等;氣溫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出汗異常癥狀檢查

(一)病史

病史中應詳細詢問發生出汗異常前的原因。如是否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是否有神經外傷、服藥史及患病情況。如患血友病可引起血汗癥,服氯苯吩喀可致汗液發紅。應詢問傢中有否同樣患者,以排除遺傳因素。

(二)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重點應放在是否有誘發出汗異常的皮膚體征。如發現患者有魚鱗病,則為局部無汗癥的原因。結核型麻風的斑狀損害、除有局部感覺異常外,常有局部無汗。慢性放射性皮炎損害,除有皮膚幹燥、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外,常有局部無汗。因此詳細的體格檢查,可找出發汗異常的原因,以明確診斷。

(三)實驗室檢查

血汗癥可進行血紅蛋白的檢查呈陽性。出汗試驗:適用於局部出汗功能障礙,於皮損部塗以碘酊、待幹後,分別於皮內註射1:1000濃度的毛果著香堿液 0.1-0.2ml,輕輕吸幹針尖滲液、立即撒上薄層淀粉。3-5min後,正常皮膚淀粉出現藍色小點,表明出汗功能正常。如皮損部無藍色小點,則表示局部出汗功能障礙而無汗液排出。

出汗異常的起因

1.小汗腺 成人皮膚小汗腺有200~500萬個,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至339個。手足掌最多,每平方厘米約有620個,大腿部最少每平方厘米隻有120個。小汗腺的活動受交感神經支配,主要是膽堿能纖維。實驗證明,局部註射乙酸膽堿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局部註射腎上腺素也可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排出少量汗液。正常人汗腺分泌與溫度、運動量、精神因素有明顯關系。汗液成分99%為水分,1%為固形成分,含有機物質尿素及乳酸最多;無機物質以氯化鈉最多,此外有鈣、鎂、磷、被。汗液中還含有多種氨基酸類。汗的相對密度為1.001~1.006、pH為5.5+ 0.5。影響小汗腺的分泌因素有:①溫度高低;②精神因素;③藥物如阿司匹林;④飲食如吃辛辣食物、喝熱湯;⑤疾病如患肺結核的盜汗等。

2.大汗腺 分兩種排除通路,一是開口於毛囊,一是開口於皮膚。汗液成分一是水,二是固形成分包括鐵質、有臭物質、有色物質如黃色、棕色、綠色、青色、紅色、黑色。可在腋部形成色汗。 汗腺尚有散熱降溫調節體溫、滋潤皮膚用除藥物、及代謝產物以減少腎功能負擔

一、先天性遺傳性

1.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性無汗癥。

2.Riley-Day綜合征(失水性幹燥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伴多汗癥。

3.Spanlang Tappeiner綜合征(脫發、多汗。舌狀角膜混濁綜合 征人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二、精神及神經損傷因素

1.多汗癥 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神經性刺激引起。

2.汗疤疹 精神因素為重要原因。

3.鼻紅粒病 可能為血管舒縮神經障礙。

三、疾病引起

1.盜汗癥 多見於肺結核患者夜間盜汗。

2.幹燥綜合征 全身無汗癥。

3.局部無汗癥 見於先天性魚鱗病;系統性硬皮病;麻風病;慢性放射性皮炎;橫貫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癥。

4.血汗癥 見於血友病及鼠疫。

四、藥物引起的色汗癥

當註射亞甲藍可使汗液呈青色,服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紅色,內服氯苯吩嗓可使汗液呈紅色。

五、由細菌與汗液中有機物質混合作用

如臭汗癥多見於腋窩大汗腺部。

六、尿素汗癥。

8種異常出汗預示什麼疾病

冷汗

每當人在生病、受驚嚇或心緒格外緊張、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時會不斷地排出大量淡而無味的汗,觸之發涼,出汗後常常有“心有餘悸”之感。

焦味汗

汗出津津,綿綿不斷,散發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濃,可刺激周圍人打噴嚏、流清涕。此癥局限於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頻繁,或經常夢遺滑精,又不註意清洗會陰部者。

半邊身出汗

指半邊身體多汗,而另半邊身體無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氣血不足內阻經絡所致,常見於青年人高血壓腦病,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

黏汗

汗出黏膩,發稠發熱,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癥高燒,服用解熱退燒藥後的一種病癥汗。此種汗表明身有濕熱不清,需通楱去濕去熱,方可痊愈。

此外,高燒病人的戰汗,手術或女性分娩之後的虛汗,生命垂危、彌留之際的脫汗,都是不同病癥或不正常的奇汗。

額汗

汗出局限於頭額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籠頭的俗稱,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臟腑內傷者,均可引起頭額汗。

鼻汗

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汗珠晶瑩可見。若病變見於肺氣宣泄失常,多見於肺虛病人。

手足汗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凡脾胃濕熱內蒸不宣、血虛、陽虧、中陽不足,均可導致手足多汗。

心汗

系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憂、思、驚、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統血而胸汗涔涔。常見於勞心過度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