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性味甘,微溫。黃芪是重要的補氣藥。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功效,適用於治療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治療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癥。麩皮拌炒的黃芪,有益氣、健脾功效。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黃芪泡水的方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下吧。

黃芪的營養價值

藥草功效

黃芪性味甘,微溫。黃芪是重要的補氣藥。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功效,適用於治療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治療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癥。麩皮拌炒的黃芪,有益氣、健脾功效。

黃芪應用范圍廣,與不同藥草配合,可產生不同功效,如與人參同用,可大補元氣;與桂枝、附子同用,可補氣助陽;與白術、防風同用,可益氣補脾、固表止汗;與當歸同用,可補氣生血;與防己、防風同用,則祛風濕;與人參、甘草同用,可除燥熱。現代醫學認為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m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癥。

專傢提醒黃芪是溫補性藥物,對於發燒、咯血、熱毒、氣滯、便秘、陽亢等熱征,均不宜服用。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瞭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不過一定要剛燒開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不過最多也隻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藥效而以,有點浪費藥才,建議應以煎煮為主那樣效果更佳。

黃芪泡水的方法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2、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怎麼選購

黃芪的特點:淡棕色或黃色,圓錐形,上短粗下漸細,長約20厘米~120厘米,表面有皺紋及橫向皮孔,質堅韌。斷面纖維狀,顯粉性,皮部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文理。味微甜,嚼有豆腥味。

常見的黃芪假品有錦雞兒、紫花苜蓿、白香草樨、大野碗豆、蘭花棘豆、蜀葵、歐蜀葵、圓葉錦葵等。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是:外形亦呈圓柱形,但個體均較小,約5厘米~50厘米長;色近似棕或深棕色;縱紋及皮孔多不全或缺少皮孔,有的根部有分叉;質或堅或韌或脆;斷面多成纖維性或刺狀;味或淡而甜有豆腥味,或微甜無豆腥味,或苦伴豆腥味很濃,或有刺激性。

總之,在購藥時仔細觀察藥品的大小、外形、斷面,尤其是味感,就能很容易地鑒別出真假黃芪來。

黃芪的副作用

黃芪常見的副作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癥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臨床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參,有效而無副作用後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采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最安全的辦法是配方使用。

三種腎虛,慎用黃芪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的表現:有手足心熱、口咽幹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等。濕熱的表現:有口苦、口幹、舌苔黃膩等。熱毒熾盛的表現: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為滿面通紅、咽紅、咽幹、咽痛、口苦口幹、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

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需註意用量

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