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中藥中最基本的用於提高肺與呼吸系統免疫能力的藥材,黃芪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等作用。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下面為您具體介紹黃芪的功效和作用。

有​哪些人不宜吃黃芪

黃芪性溫而藥力向上升(補氣升陽),相同劑量時補氣的力量又比黨參大,臨床上藥力和藥勢不易監控,配伍上難以充分協調,使得它在內科使用上有較大的局限性;而春季氣候溫暖,濕熱之氣盛,使用黃芪容易導致以熱助熱,尤其不利於黃芪藥力的充分展開;更重要的是,使用黃芪在中醫臨床上容易補火(性溫補氣)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準確全面的辨證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術,那補藥入口就可能會變成毒藥,危害很大。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黃芪茶最主要的保健作用是“益氣固表”,還可以“利水”。在中醫裡,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總覺得乏力,往往就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就是常說的“氣血不足”。而黃芪茶能補中益氣,所以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的患者,都可以用黃芪茶來補足氣血,改善不良癥狀。

1、確實屬於虛弱癥候。

2、非感染病急性期(如同時伴有典型虛弱癥狀者除外)。

3、無實熱證象(如有則需在“黃芪健身茶”中加入適量菊花、金銀花等藥性清涼的藥物)。

本身就是特別容易出現上火的人們就盡量的不要吃黃芪的,要是吃黃芪的話就很可能會讓自己的身體再次出現上火的,甚至是還會有流鼻血的情況,那麼隻有一些本來就已經出現氣血不足的人們才可以用黃芪泡水來喝的,這樣才可以很好的去改善自己不良的癥狀,讓自己不會出現貧血的情況。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黃芪是中藥中最基本的用於提高肺與呼吸系統免疫能力的藥材,可以用於因免疫力低下導致的虛汗病癥,也可以用於補氣和增進脾臟功能和代謝能力低下。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癥。

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癥。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愈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

臨床應用

1、高血壓病: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經驗用量為:黃芪30克、白術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克,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克、丹參12克。

北芪與黃芪的區別

有很多的中藥大傢在平時都是很少瞭解的,有時候一些中藥的名字是很像的,也是很容易弄混的,比如北芪與黃芪,大傢應該都不瞭解這樣的中藥嗎,下面我們看看北芪與黃芪的區別吧。

北芪,即黃芪

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於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於吉林省長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嶽恒山以及內蒙古等省區。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羽狀復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對生,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幹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為佳,多生於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黃芪的藥材性狀

黃芪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長1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及橫向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菊花心,顯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不論那一品別的黃芪,均以條粗而不空心,皮細質綿軟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鮮黃色。斷面菊花心明顯而不纖維性強和裂隙大,味甜而有豆腥味者為佳。

概念差別

黃芪是中藥名,而北黃芪或者北芪隻能說屬於處方名。

因為品質好的黃芪主要產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醫生為瞭強調黃芪的產地往往會在處方中用北黃芪(內蒙古、黑龍江所產的黃芪)或者西黃芪(山西所產渾源為中心所產的黃芪)等名稱。因為現在黃芪主要是栽培品,且多認為山西所產優於內蒙古、黑龍江所產。因此可以理解為西黃芪優於北黃芪。

現在大傢應該知道瞭一些北芪與黃芪的區別吧,其實北芪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黃芪,隻不過它們有不同的處方名,關於黃芪的藥用價值大傢不妨去瞭解一下,它有很多的功效,而且用黃芪和其他的很多藥材能夠制作很多功效的滋補湯。

人參和黃芪的補氣功效區別

人參與黃芪補氣各有側重,如果不區別使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再則,用之不當,還會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藥物之浪費。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之作用,但前者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黃芪其補偏於走表,其升陽、固表、內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無。鑒於它們之功效同中有異所以必須區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附子或黃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滿意。大補元氣還表現在補益肺腎而平喘方面,如人參配胡桃肉,或人參配蛤蚧治肺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皆是其例。人參之補還在於善走中焦,也表現在健脾止瀉方面。如人參配白術、茯苓、砂仁、蓮米、山藥、苡仁等,可治脾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瀉不止等,就是明證。

止渴生津,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下述諸種病證:

1.熱病傷津而見高熱,口渴,大汗,氣傷液耗,脈大而乏力,可用清熱養陰藥同用,如人參配石膏、知母等即是。

2.溫病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見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而弱等,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治之,即是其例。

因為人參還具有安神鎮靜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來治療心腎不交所致之驚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與酸棗仁、遠志等同用。心脾兩虛而證見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氣乏力者,用人參配黃芪、當歸、白術、龍眼肉等治之,甚為效驗。

此外,人參尚有壯陽作用,故隨癥配伍,可用來治療陽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參能補益腎之元氣也。

黃芪之功效與應用,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補氣升陽,長於升舉之力。常應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並常與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多應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若衛氣不固,汗出,又復加外感風邪者,可與防風、白術,以固表逐邪;

三是托瘡排膿。常應用於瘡癰久不潰破,或瘡瘍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於瘡瘍潰破之後,氣血虛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銀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

四是利水消腫。常應用於陽氣不運所致之虛性水腫。通過黃芪補氣健脾,使脾陽得運而水利腫消。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而兼有氣虛的,亦可用之,且常與防己、茯苓、白術等同用。

綜上說明,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就即用之,而應詳加辨別。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釀成誤治。如邪熱傷及氣津者,用人參則宜,用黃芪則不妥。因此,應區別使用。

中藥黃芪怎麼吃效果好

黃芪是常見的中藥,黃芪具有利水消腫、益氣補血的作用,很多人喜歡在煲湯的時候加點黃芪,冬天吃點黃芪還可以預防感冒,那麼,黃芪怎麼效果好呢?

黃芪功效

黃芪的養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黃芪怎麼吃效果好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食療方

當歸黃芪烏雞湯

原料:烏雞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

做法:當歸黃芪烏雞湯[1]烏雞肉洗凈切塊,當歸、黃芪洗凈,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服食。

吃法:喝湯、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節可每日喝一至兩次,春夏可每周兩三次。

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癥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註重養生保健的朋友,對當歸黃芪烏雞湯肯定不會陌生。當歸的補血,黃芪的補氣,再加上烏雞的滋陰補腎之效,組合之後可謂絕佳!長期服用,可使女人氣血調和,皮膚滑潤白皙,富有光澤。

黃芪蒸雞

食材:黃芪30克,公雞1隻、料酒、食鹽、生薑各適量。

做法:

1、黃芪洗凈;公雞宰殺去毛去內臟洗凈;薑切片;

2、將雞塗抹食鹽、料酒,把黃芪放在雞腹中,裝入大碗中,上鍋大火蒸30分鐘即可。每日1次,每次食肉約100克,常服。

黃芪山地粥

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功效: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幹,尿頻。

黃芪食用禁忌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松軟,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軟。而身體十分幹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泄瞭。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瞭。

如何挑到優質黃芪

黃芪藥材參差不齊,挑選時以身幹、條粗壯、皺紋少、粉性足、質堅實而綿、不易折斷、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質佳。最好能嚼一嚼,有豆腥氣更佳。

食用黃芪有訣竅

在使用黃芪進補時,一定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用邊觀察有沒有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則應停用或與他藥配伍後才能服用。

黃芪怎麼吃效果好?上面的文章為大傢做出瞭介紹,冬季進補煲湯可以加些黃芪,但是要註意黃芪不適宜一次性大量食用,特別是對患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