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生黃芪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請看下面關於生黃芪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

生黃芪熟黃芪有什麼區別呢

生黃芪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外質土黃色或棕紅色。 臨床應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生黃芪與炙黃芪的區別

生黃芪、炙黃芪兩者是不一樣的,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下面詳細為你分析。

1、生黃芪的名稱有非常之多,比如黃耆,棉芪,綿芪,綿黃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種類別,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傢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生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2、炙黃芪是傳統黃芪炮制而成的,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炙黃芪,長於補氣生血,適於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用最多,由於飲片的臨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方法的改進、炮制溫度、炮制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相信通過上面幾段文字內容的學習,廣大朋友們對生黃芪和熟黃芪的具體差別也已經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但我也想再多說一句,黃芪總體來說都是一種比較滋補的中藥,所以在我們使用時一定要註意它的對應人群和正確的使用量,而它的一些禁忌也是我們必須知道的,這樣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生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生黃芪的功效: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臨床應用時習慣分為生用、蜜炙、麩皮拌炒3種,其藥效各有不同,生黃芪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於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於益氣健脾。

中醫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對於貧血、浮腫、體虛多汗、胎動不安、子宮脫垂、氣血兩虧、陰虛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療效。單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胡適先生中年以後,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

古人不僅善用黃芪治療疾病,而且善用黃芪補益身體。黃芪不僅是醫療中的常用中藥,而且也是經濟實惠的滋補品和調味品,可用於煲肉、泡酒、做菜、調味、去腥。民間常用黃芪煨大棗,黃芪燉母雞,黃芪煮黑豆,則更是美味佳肴,補益上品。其營養豐富,既補身體,又別有風味,為產婦、老弱、病後體虛者的上好補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榮顏潤膚,延年益壽。

生黃芪的作用: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癥。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

1、黃芪建中湯:黃芪15克,大棗10個,白芍15克,桂枝、生薑、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源於《金匱要略》。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用於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2、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佈包紮,加水同煮,以生薑、鹽調味。飲湯吃魚。本方以黃芪補脾益氣、利尿消腫,茯苓利濕補脾,鯉魚滋養補脾、利濕。用於脾氣虛弱,水腫,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於老人體虛氣弱,小便點滴不暢。

3、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幹,尿頻。

4、黃芪補肺飲:黃芪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烏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5、參芪大棗粥:黃芪15g,黨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黨參煎水取汁,與後二者一同煮粥食。本方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

6、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煎湯飲。源於《金匱要略》。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7、當歸黃芪烏雞湯:烏雞肉250克洗凈,切塊,當歸15克、黃芪20克洗凈,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服食。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癥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

生黃芪泡水喝好嗎

黃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歡在日常生活中要黃芪泡水服用,特別是很多女性喜歡將黃芪和紅棗、枸杞子一起浸泡,這樣不僅能夠增強體質,氣色也會越來越好。

但是每次使用的黃芪量最好不要超過15克,並且分為兩三次服用,避免出現過量的情況。如果黃芪使用過量,那麼患者就有可能出現頭暈、睡眠質量變差以及雙頰泛紅以及心情煩躁等等情況。

老中醫告訴我們,其實黃芪泡水喝並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過量服用之後身體會出現不適的情況呢?這主要就是由於過量的黃芪進入身體之後打破瞭內環境的平衡狀態,這就導致各種身體不適情況的出現。

黃芪屬於一種溫補性的中藥,如果過量服用,身體主要表現為心煩氣躁以及臉頰泛紅。

雖然我們說想要獲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黃芪水,但是這個黃芪水最好能夠分為兩三次服用,千萬別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黃芪泡水最好能夠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網上有些方子中建議是使用20~30克左右,這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另外,黃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說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麼最好使用50克左右。事實上,無論你是熬粥還是泡水,黃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確規定的,千萬不要超量哦!

黃芪泡水喝的禁忌人群

黃芪是一種天然的中藥材,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熬粥以及煮湯。雖然黃芪和人參的功效是一樣的,但是價格相差非常巨大。

所以平常人傢都喜歡選擇黃芪作為日常保健的藥材質疑。但是需要註意的是,黃芪並不適合天天服用,並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喝的。具體如下:

1.如果是屬於腎陰虛、濕熱以及熱毒熾盛的患者,那麼千萬不要服用黃芪泡水,因為這不僅不能夠令身體恢復健康,反而會加重病情。

這一類型的患者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那麼就應該將黃連、大黃、敗醬草以及梔子一起泡水服用,千萬不能夠選擇黃芪。

2.如果是患有肺結核的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咳血、口幹舌燥以及身體發熱,那麼我們也是不建議單獨使用黃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搭配合適的中藥。

3.正在月經期間的女性也是不能夠服用黃芪水,否則會對月經還有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感冒發熱的患者也別服用黃芪,這不利於身體退燒;

5.懷孕期間的女性服用黃芪也需要特別的註意,因為很有可能導致滑胎,對胎兒和孕婦造成傷害,特別是孕晚期的準媽媽更是需要特別註意。

孕婦如果不小心使用瞭黃芪,那麼有可能導致體內的羊水減少,這樣在分娩的時候產程就有可能增加,這增加瞭胎兒的危險。另外還有研究結果顯示,服用黃芪之後會增加染色體畸形以及細胞微核率的增加,對於將來孩子的身體以及智力發育造成損傷,所以正在備孕以及懷孕的女性服用黃芪都需要謹慎。

小編建議

黃芪泡水喝的方法有很多,除瞭直接將黃芪泡水之外,也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藥材或者是花草茶,例如紅棗、五味子、甘草、桂枝、紅花、枸杞、玫瑰花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將黃芪和紅棗以及枸杞一起搭配泡茶喝,能夠有效的增強體質,同時還具有明目以及補血的作用,非常的適合白領人群。也可以將黃芪直接用開水進行沖泡,這樣不僅能夠令身體更加的有精神,體質也會越來越好,肌膚也會更加的白皙,一舉多得。

最後小編提醒,黃芪服用之後能夠很好的改善記憶力退減以及頭暈乏力等等情況,但是如果平時過量服用瞭黃芪水,那麼不僅不能夠改善頭暈眼花的情況,反而會導致病情價值,也就是頭暈更加嚴重,記憶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生黃芪太子參的藥用方法

對於生黃芪太子參匠藥用方法,你知道多少呢?大傢常說的慢性萎縮胃炎,它屬於中醫當中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疇,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為胃脘脹滿隱痛、脘痛連脅、反復發作、身倦乏力、噯氣嘈雜、大便不調等。

基於這一認識,筆者常采用益氣養陰活血法治療此病,療效滿意。基本方:生黃芪、太子參、丹參、淮山藥、白術各20克,白芍、雞內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烏梅8克,三七粉5克。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麥芽30克;大便秘結加大黃6克,火麻仁15克。上藥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中醫認為,生黃芪甘而微溫,功能補脾益氣,升陽舉陷;太子參甘微苦平,功能補脾肺心,益氣生津;丹參辛苦微寒,功能活血涼血,除煩安神;淮山藥甘平,功能補脾肺腎之氣陰;白術甘苦溫,功能補脾燥濕;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功能補血平肝,緩急止痛;雞內金甘平功能消食健脾;烏梅酸平,功能止瀉、生津、止血;山楂酸甘微辛微溫,功能消食化積,活血散瘀;三七辛甘微澀而溫,功能止血化瘀止痛;生甘草甘而微寒,功能補心脾氣,緩急止痛。全方共濟益氣養陰活血之效。

以上,是專傢們征對生黃芪太子參的藥用方法的解析,怎麼樣,你現在知道瞭吧。長期脾胃功能失調,中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久之血運無力滯於胃絡而致瘀滯,所謂“久病入絡”、“久病必於瘀”。故慢性萎縮性胃炎從中醫角度分析,主要病機是氣虛陰虧血瘀。

生黃芪等四味藥代茶飲可預防感冒

11月7日已進入立冬時節。這預示著真正的嚴寒考驗即將到來。接踵而來的還有流感病毒的侵襲。這個冬天,意欲和感冒“分道揚鑣”的人不妨看看由各位專傢提供的預防和選藥的小竅門。

■預防篇

體弱者遠離感冒小偏方

隨著寒冷冬天的臨近,近一個月前往醫院就診的感冒病人逐漸增多。年輕力壯的感冒患者吃些藥、多喝水,一般過上一周左右就會好,但如果是體弱的老年人或抵抗力較差的人,普通感冒也會如臨大敵。比如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感冒後很容易出現急性發作,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慢性鼻炎患者,也會成為感冒的直接受害者,鼻炎復發及加重;心臟病患者由於感冒加重病情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再如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患者,感冒更是加重其病情的一大原因。所以,要遠離感冒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預防。

俗話說:春捂秋凍,這種預防感冒的方法其實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如果你是火力壯、抵抗力好的年輕人倒是可以嘗試將此法當作寒冬前的“熱身鍛煉”。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抵抗力較弱的人反倒應該采取相反的方式,即做好保暖、進行力所能及的身體鍛煉以及適當進行有預防感冒輔助功效的養生“藥療”,才有可能拒感冒於千裡之外。這裡就給大傢提供一個有助於益氣固表的小方子,可大大提高機體抵禦嚴寒的能力及機體抵抗力,減少感冒侵襲的機會。

藥方

生黃芪30g白術45g防風15g知母30g

服用方法:

將以上4味藥物打碎裝膠囊,一次4粒,一天2-3次;或將四味藥取少量,代茶頻飲。

功效:

生黃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其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為補氣要藥。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安胎益血的作用。生黃芪固表之力尤為突出。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與生黃芪共建益氣固表之功。

防風:《藥類法象》中記載:“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其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知母:《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藥性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潤燥。《醫學衷中參西錄》雲:“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故針對目前氣候及飲食習慣,濕熱或陽熱體質者偏多,佐以知母以制約黃芪之熱,全方共奏益氣固表之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