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瞭腔隙性腦梗死說明腦小血管不健全,重點在於預防再發腦梗死,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冠心病等。尤其高血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雖然降壓治療並不能逆轉高血壓已造成的血管病變,但使血壓逐漸降到正常水平,對本病的預防有重要意義,因持續的高血壓將加重血管病變,促進動脈硬化和血管閉塞。目前常見腦梗塞的治療方法有:

腔隙性腦梗塞怎麼辦

  一溶栓治療:即發病後3~6小時以內進行。可靜脈給藥溶栓,也可動脈給藥溶栓,動脈溶栓未廣泛應用於臨床。常用藥物有尿激酶、纖溶酶原激活劑t-PA。溶栓治療腦梗塞的主要危險性和副作用是顱內出血,心源性栓塞腦出血的機會更高。

二抗凝治療:常用的藥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須作凝血檢測。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降纖治療:作用是增加纖溶系統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達到治療腦梗塞的目的,常用藥物有降纖酶、東菱精純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發病24小時內使用。用藥過程中應檢測纖維蛋白原等。 四血液稀釋療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治療腦梗塞的方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和補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漿等。

五腦保護劑也可用於治療腦梗塞:

1鈣離子拮抗劑:阻止細胞內鈣超載、防止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常用藥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鹽酸氟桂嗪和腦益嗪等。

2胞二磷膽堿:具有穩定細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劑和GABA增強劑。

4其它:維生素E、維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與腦梗死相似,在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的基礎上,強調加強病因治療,預防再次發病。 ①有效控制高血壓和各種類型腦動脈硬化可減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②沒有證據表明抗凝治療會帶來任何益處,阿司匹林效果也不確定,但由於這些治療發生嚴重並發癥風險較低,故也經常應用。

③其他可適當應用擴血管藥物如尼可占替諾脈栓通等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應用鈣離子拮抗藥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減少血管痙攣,改善腦血液循環,降低腔隙性梗死復發率。

④活血化淤類中藥對神經功能恢復可有所裨益。 ⑤控制吸煙、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可幹預危險因素。

老年人腔隙性腦梗死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腔隙性腦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占缺血性卒中的20%。發病高峰年齡在60~69歲。男性多於女性,為女性的2~6倍。白天發病者居多,多數無明顯誘因,常見於亞急性和慢性起病,癥狀一般於12h至3天達到高峰。約20%的患者病前有缺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

腔隙性腦梗死發生部位、數量、大小等方面的多樣性導致其臨床表現繁雜不一。除Fisher報道的21種腔隙綜合征及腔隙狀態以外,尚有人提出,應將可逆性缺血發作(如TLAs、RIND)和其他可能由於腔隙損害所致的臨床綜合征如假性延髓性麻痹、腔隙性癡呆或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Binswanger病)列入其中,並有以往認為不存在或罕見的表現不斷地見諸文獻。

1.臨床特點 一般癥狀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眩暈、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抽搐、癡呆,無意識障礙,精神癥狀少見。主要臨床體征為舌僵、說話速度減慢,語調語音變化,輕度的中樞性面癱,偏側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部分錐體束征陽性,而共濟失調者少見。

2.臨床類型

(1)單純運動性輕偏癱(PMH):最常見,占40%~60%。主要特征為客觀檢查無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失語、失用或失認;而僅有一側面部和上下肢無力或不完全性癱瘓。病灶可發生在內囊、腦橋、大腦腳、基底節、大腦皮質、放射冠等處。常於2周內恢復,但易復發。

(2)純感覺性卒中(PSS):無肌力障礙、眩暈、復視、失語及視野缺損,而僅有一側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覺障礙。病灶位於丘腦腹後核,通常為大腦後動脈的丘腦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數病例可由脊髓丘腦束、丘腦皮質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個丘腦的外側及內囊後肢的放射冠而引起。常於數周內恢復。

(3)感覺運動性卒中(SMS):表現為一側頭面部、軀幹及上下肢感覺障礙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輕癱。無意識障礙、記憶障礙、失語、失認和失用。以往認為此型較少見,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報告僅次於PMH。其病灶位於丘腦腹後外側核和內囊後肢,通常由大腦後動脈的丘腦穿通支或脈絡膜後動脈閉塞所致。預後良好。

(4)共濟失調性輕偏癱(HAH):表現為病變對側的輕偏癱和小腦性共濟失調,且下肢重於上肢,有時伴有感覺障礙、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構音障礙、向一側傾倒。病灶發生在腦橋基底部或內囊,放射冠、小腦等處也可發生。常於數周內恢復。

(5)構音不良-手笨拙綜合征(DHS):表現為明顯的構音障礙、吶吃、吞咽困難,一側手輕度無力及精細運動障礙等共濟失調,並可伴有同側中樞性面、舌癱,反射亢進及病理征陽性,行走時步態不穩,但無感覺障礙。本型病前無TLA,起病急,癥狀迅速達高峰。病灶位於腦橋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處或內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6)變異型PMH:PMH有7種變異型。

①合並運動性失語的PMH,病灶位於內囊膝部及前肢、放射冠下部,為供應該區的豆紋動脈閉塞所致。

②無面癱的PMH,由椎動脈及其穿通支閉塞所致,起病時可有輕度眩暈及眼球震顫,可伴有舌肌異常麻木及無力,晚期可累及對側錐體,造成四癱。

③合並同側凝視麻痹的PMH,病灶位於腦橋下部旁正中央,表現為面癱及上下肢癱瘓,伴一過性同向凝視麻痹和交叉性核間眼肌麻痹(即one-and-a-half syndrome),而外展神經功能正常。

④合並Weber綜合征的PMH,是由大腦腳中部的梗死累及動眼神經纖維所致。

⑤合並展神經交叉性麻痹的PMH,病灶位於腦橋最下段旁正中區累及同側的展神經。

⑥合並精神紊亂的PMH。病灶發生在內囊後肢的前部和後肢,影響瞭丘腦額葉聯系纖維,表現為急性精神錯亂、註意力及記憶障礙伴PMH。

⑦表現為閉鎖綜合征的PMH:是由雙側皮質脊髓束梗死引起的雙側PMH所致,可見於雙側內囊、腦橋、錐體束或大腦腳的梗死。

(7)中腦丘腦綜合征:通常是大腦後動脈的穿通支丘腦底丘腦旁正中前動脈和後動脈、中腦旁正中上動脈和下動脈等4支動脈中的1支或1支以上阻塞所致。典型的梗死灶呈蝶形,累及雙側中腦旁正中區、丘腦底部和丘腦。臨床表現為一側或雙側動眼神經麻痹、Parinaud綜合征,或垂直性凝視麻痹伴昏睡、意識喪失和記憶障礙。

(8)基底動脈下部分支綜合征:是由於基底動脈下段或椎動脈上段的小分支閉塞,導致下丘腦、腦幹被蓋部梗死。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復視、側視麻痹、核間性眼肌麻痹、吞咽困難、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不穩、面肌無力、眼部燒灼感及三叉神經分佈區麻木感。

(9)各種其他類型的綜合征:

①Claud綜合征:合並動眼神經麻痹的小腦性共濟失調。

②半身抽搐,延髓外側綜合征。

③橋延外側綜合征。

④遺忘癥。

⑤一側下肢無力跌倒。

⑥構音障礙,急性丘腦性張力障礙。

⑦偏身舞蹈癥。

⑧丘腦性癡呆。

⑨假性延腦麻痹。

⑩假性帕金森氏癥。

?偏癱伴註視麻痹。

?純構音不良。

由於人腦結構和功能的復雜性,腔隙性梗死的部位、大小、多寡的不定性,導致瞭其臨床綜合征的報道不斷增多,似有無窮盡之勢,因此仍需要不斷地學習、認識、總結。

(10)腔隙狀態:目前認為腔隙狀態不僅僅是基底節或腦橋部多發性梗死所致,更主要的病變為額葉白質的腔隙及其彌漫性不完全軟化。臨床表現為癡呆、發音障礙、吞咽困難、伸舌張口困難、下頜反射亢進、四肢痙攣、雙側病理征陽性、強哭強笑等假性延髓性麻痹癥狀及肌肉僵硬、動作緩慢、短小步態等帕金森病癥狀,小便失禁。

(11)血管性癡呆: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所致的多發性梗死癡呆(MID)是血管性癡呆中常見類型。有老年者屍檢證實,梗死數目越多,癡呆的發生率越高。臨床特征包括:①有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等病史;②多數有腦卒中病史;③可查及局灶性和彌漫性神經功能受損的體征;④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障礙,多數病人情感淡漠,缺乏機敏性,但人格相對保存;⑤CT或MRI顯示大腦深部多發腔梗。

(12)無癥狀腔隙梗死:患者頭顱CT或MRI掃描提示腔隙性腦梗死,但臨床上無明顯定位性體征和癥狀。其梗死部位多見於基底節區、內囊區、放射冠,病灶較小,直徑小於1.5cm。有部分病變則因其產生的神經功能受損的癥狀和體征易於被人忽視或缺乏認識而歸入此類(例如右側額頂區梗死導致體象障礙、病覺缺失或偏側忽視,枕葉梗死導致偏盲或象限盲等)。

腔隙性腦梗塞如何預防

防止腔隙性腦梗塞應采取以下措施:

1、高血壓患應長期藥物治療,定期測血壓,使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

2、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降糖治療,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

3、定期查血脂,高血脂患者應進行降脂治療。

4、定期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血粘稠度過高者,需口服小劑量阿斯匹林。

5、定期心臟檢查,特別註意心功能變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臟供血,防治冠心病。

6、對突然發生的頭痛、頭昏、眩暈、記憶力力減退、反應遲鈍、遺忘、視物不清、面部發麻等癥狀,應提高警覺,盡早到醫院進行CT檢查,以便早發現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的癥狀

腔隙性腦梗塞的癥狀

1、本病多發生與40-6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常伴有高血壓,腔隙性腦梗塞起病突然,多為急性發病,部分為漸進性或亞急性起病,20%一下表現短暫性腦供血不足樣起病,多在白天活動中發病。

2、臨床表現多樣,可有20種以上的臨床綜合征,臨床特點是癥狀較輕、體征單一、預後較好,無頭痛、顱內壓增高和意識障礙等。臨床常見的腔隙綜合征:

(1)純運動性輕偏癱(pmh):常見,通常為對側內囊後肢或腦橋病變。表現面部及上下肢大體相同程度輕偏癱,不伴感覺、視覺及皮質功能缺失如失語;腦幹病變不出現眩暈、耳鳴、眼震、復視及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多在2周內開始恢復。pmh亦可由經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硬膜下血腫或腦內占位性病變引起。 pmh有7種少見變異型:①合並運動性失語:豆紋動脈閉塞所致,為內囊膝部、後肢及臨近放射冠白質病灶,不經ct證實,臨床易誤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②pmh不伴面癱:金動脈或深穿支閉塞導致一側延髓錐體微梗死,病初可有輕度眩暈、舌麻、舌肌無力等指示定位;③合並水平凝視麻痹:病理證實為腦好下部旁中線對買閉塞,累及腦橋旁正中網中狀結構導致短暫一個半綜合征;④合並動眼神經交叉癱:大腦腳中部並作累及動眼神經傳出纖維;⑤合並外展神經交叉癱:腦橋下部旁中線區,病灶累及外展神經傳出纖維;⑥伴精神混亂急性發作,註意力、記憶力障礙,病理證實為內囊前肢及黑肢前部病灶,破壞丘腦至額葉聯系纖維;⑦閉鎖綜合征:四肢癱、不能講話,眼球垂直運動保留,是雙側內囊或腦橋病變使皮質脊髓束受損導致雙側pmh。

(2)純感覺性卒中(pss):較常見,特點是偏身感覺缺失,可伴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對側丘腦腹後核、內囊後肢、放射冠後部及延髓背外側病灶所致癌大腦後動脈閉塞以及丘腦或中腦大量出血可出現類似表現。

(3)共濟失調性輕偏癱(ah):病變對側pmh伴小腦性共濟失調,偏癱以下肢重(足踝部明顯),上肢輕,面部最輕;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陽性。通常由對側腦好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內囊後肢及偏上處(影響顳、枕橋束及錐體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圓中心(影響皮質腦橋束和部分錐體束)病變所致。

(4)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dchs):起病突然,癥狀迅速達高峰,表現構音珍愛、吞咽困難、病變對側中樞性面舌癱、面癱側手無力和精細動作笨拙,書寫易發現,指鼻試驗不準,輕度平衡障礙。病變在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為基底動脈旁中線支閉塞;亦見於內囊膝部病變,可視為ah變異型。

(5)其他最和征例如感覺運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覺障礙起病,再出現輕偏袒,病灶在丘腦腹後核及臨近內囊後肢,是丘腦膝狀體動脈分支或脈絡膜後動脈丘腦支閉塞。腔隙狀態是多發性腔隙性梗死出現嚴重精神障礙、癡呆、假性球麻痹、雙側錐體束征、類帕金森綜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腔隙性腦梗塞的飲食

腔隙性腦梗塞的飲食,腔隙性腦梗塞是腦梗塞中的一種,生活中應該註意疾病的護理,少吃哪些不健康的食物,多吃一些綠色的食品,保持健康的心情,下面關於腔隙性腦梗塞的飲食,我們就一起看看下面為我們做的相關的介紹。

(1)註意限制脂肪攝入量。減少總的脂肪量,減少動物脂肪,不用動物油,用植物油, 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每日應在300毫克以內,相當於每周可吃3個蛋黃。

(2)控制總熱量。如果膳食中控制瞭總脂肪的攝入, 血脂是會下降的。

(3)適量增加蛋白質。可由瘦肉,去皮禽類提供,可多食魚類,特別是海魚,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幹,對降低 血液膽固醇及血液粘滯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包括點心,糖果和飲料的攝入。

腔隙性腦梗塞的飲食,除此之外還應該註意多吃綠色食品,進行相應的鍛煉,這些都是有利於腔隙性腦梗塞的飲食,願大傢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