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肝硬化是肝硬化的一種,是指由纖維組織包繞的再生結節引起的肝臟結構的廣泛破壞。典型的結節通常包含2~4個細胞厚度的肝板和分佈稀疏的小靜脈。患有結節性肝硬化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避免危害的發生。那麼肝硬化結節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情況是肝硬化結節呢?我們一起來瞭解下吧、

肝硬化結節是如何產生的

(1)肝炎病毒: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部分人發生慢性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又有少部分發展為結節性肝硬化。急性丙型肝炎約一半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10%~30%會發生結節性肝硬化。

(2)酒精因素: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害,發生脂肪變性、壞死、肝臟纖維化,嚴重者發生結節性肝硬化。

(3)膽汁淤積:長期慢性膽汁淤積,導致肝細胞炎癥及膽小管反應,甚至出現壞死。

(4)淤血因素:長期反復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及肝靜脈阻塞可引起肝臟淤血,使肝細胞缺氧而壞死、變性,終致結節性肝硬化。

(5)藥物性或化學毒物因素: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雙醋酚汀、辛可芬、甲基多巴等可導致藥物性肝炎,最後發展為結節性肝硬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毒物,如四氯化碳、砷、磷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發展為結節性肝硬化。

(6)代謝紊亂:銅代謝紊亂,見於肝豆狀核變性。鐵代謝紊亂,見於血友病、半乳糖血癥、纖維性囊腫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糖原貯積病、酪氨酸代謝紊亂癥、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以上情況與遺傳代謝缺陷有關,均可導致結節性肝硬化。

肝硬化結節是怎麼回事

結節性肝硬化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其相關特征為:

1、小結節性肝硬化:結節大小比較均勻,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過1cm,纖維隔較細,假小葉大小一致。此型肝硬化最多見。

2、大結節性硬化:結節較粗大,且大小不均,直徑一般在1~3cm,以大結節為主,最大直徑可達3~5cm,結節由多個小葉構成,纖維隔寬窄不一,一般較寬,假小葉大小不等。此型肝硬化多由大片肝壞死引起。

3、大小結節混合性肝硬化: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結節和小結節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化亦甚多見。

4、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稱為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化,其特點為纖維增生顯著,向小葉內延伸,但肝小葉並不完全被分隔,纖維組織可包繞多個肝小葉,形成較大的多小葉結節,結節內再生不明顯。此型的病因在我國主要為血吸蟲病。

研究發現,大結節型肝硬化達58。8%,以大結節為主的混合型占12。2%,小結節型占9。2%,小結節為主的混合型6。7%,大小結節相等的混合型12。2%。但我國仍以小結節性肝硬化多見。

肝硬化結節需要做哪些檢查

1.血常規:在脾功能亢進時,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多數病例呈正常細胞性貧血,少數病例可為大細胞性貧血。

2. 腹腔鏡檢查:是診斷結節性肝硬化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直接觀察肝表面,典型者可見肝表面結節狀,腹壁靜脈曲張及脾大。

3.腹水常規檢查:腹水為漏出液,密度1.018以下,李氏反應陰性,細胞數100/mm3以下,蛋白定量少於25g/L。

4.超聲波檢查:肝硬化時由於纖維組織增生,超聲顯示均勻的,彌漫的密集點狀回聲,晚期回聲增強,肝體積可能縮小,如有門靜脈高壓存在,則門靜脈增寬,脾臟增厚。

5.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用此法可以確定診斷,同時可瞭解結節性肝硬化的組織學類型及肝細胞受損和結締組織形成的程度,但如果取材過少,可有假陰性,目前多采用快速穿刺法,操作簡單,並發癥少而安全。

6. 尿檢查有黃疸時,尿膽紅素/尿膽原陽性。

如何區分肝硬化的嚴重性

一是看有無並發癥。如果僅有輕度乏力、食欲減退或腹脹癥狀,ALT和AST可異常,但尚無明顯肝功能失代償表現。可有門靜脈高壓癥,如脾功能亢進及輕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但沒有出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無腹水和肝性腦病等並發癥。

二是看肝功能能情況。如果患者肝功基本正常,無明顯黃疽,白蛋白正常,凝血酶原活動度基本正常,血常規僅有輕度異常,表示肝硬化處於靜止期,病情相對穩定穩地。醫學上稱之為“靜止期肝硬化”,病情相對較輕。如果肝功異常,白蛋白低,凝血酶原活動度較低,膽紅素顯著升高,提示病情較重。

三是看通過B超或CT等看肝臟形態判斷硬化程度。如果影像學檢查提示肝臟縮小,肝表面明顯凹凸不平,鋸齒狀或波浪狀,肝邊緣變鈍,肝實質回聲不均、增強,呈結節狀,門靜脈和脾門靜脈內徑增寬,肝靜脈變細,扭曲,粗細不均,腹腔內可見液性暗區。提示硬化嚴重。

肝硬化結節是否會癌變

結節性肝硬化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引起肝臟彌漫性損害。臨床上早期由於肝臟功能代償較強,可無明顯癥狀;後期則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癌變等嚴重並發癥。

結節性肝硬化是由於正常肝組織間質的膠原(I和Ⅲ型)主要分佈在門管區和中央靜脈周圍。肝硬化時I型和Ⅲ型膠原蛋白明顯增多並沉著於小葉各處。隨著竇狀隙內膠原蛋白的不斷沉積,內皮細胞窗孔明顯減少,使肝竇逐漸演變為毛細血管,導致血液與肝細胞間物質交換障礙。

肝硬化和肝癌關系令人矚目,推測其機理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細胞損害繼而發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從而對致癌物質(如黃曲黴素)敏感,在小劑量刺激下導致癌變。據資料分析,肝癌和肝硬化合並率為84。6%,顯示肝癌與肝硬化關系密切。結節性肝硬化或者其他肝硬化都有發展到肝癌的可能性,但真正發展到肝癌的還是少數。因此由此可見,肝硬化結節是有可能會發生癌變的,因此,肝硬化結節患者要及時治療,及時控制好病情,防止病情惡化,增加治療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