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身體各器官皆會出現衰老,同時伴有抵抗力和記憶力不同程度下降。一些老年人患上老年癡呆癥以後,不僅會對其日常的生活造成影響,病情嚴重者還有可能會影響到傢人。如何預防老年癡呆癥?一起看看吧。

老年人為什麼總是口渴

1、用藥不當

有時吃藥後,就會感到口幹舌燥,這是用藥不當引起的口渴,因為有些藥物使用不當可以導致機體水與電解質失衡。另外,就是某種特殊的藥物引起的口渴。如:服用降壓藥就會引起口幹,這是因為有些降壓藥減少口腔腺體的分泌的緣故。

2、激素過剩

患有甲狀腺亢進的人經常會感到口渴,而激素過剩往往也會導致患者牙齒脫落、渾身骨頭疼、快速疲倦、肌肉乏力、急劇消瘦,從骨頭中流失的鈣甚至能將尿染成白色。

3、腦損傷

有些人在腦損傷或神經外科手術後也會口渴。患者往往在一天,甚至一小時之內就能致命,非常危險。這時,尿崩癥加劇。患者每天要喝10升,乃至20升水。這是因為患者體內缺少所謂“限制排尿激素”的緣故。

4、糖尿病

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協調人體內水、鹽的代謝。一旦這種激素的平衡遭到破壞,它就會引起經常性口渴。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過高,就會使其尿量猛增。這時,盡管大量飲水,仍會感到口渴難忍。

5、腎病

患有腎病的人也會經常出現口渴的癥狀。這是因為腎已經喪失保持水分的能力,因此需要大量的水。腎病有多種,其中腎盂腎炎、血管球性腎炎、腎積水等都會引起口渴。在排尿量減少和出現浮腫時,患者仍然會感到口渴。

6、甲亢

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的簡稱,其臨床癥狀為口幹、多汗、怕熱、甲狀腺腫大、突眼。如果經常性口渴,並伴有以上癥狀就要進快去醫院檢查。

7、幹燥綜合征

這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由於分泌唾液的腺體被免疫細胞破壞,導致唾液分泌減少,但體內並不缺水,所以往往喜歡小量多次喝水。早期病人常感唾液不足、口幹或口中發黏,繼而出現吞咽困難,吃幹性食物(如餅幹)一定要用水才能咽下,夜間可能會因口幹而致醒。

10種食物有效預防老年癡呆

預防老年癡呆,常吃這10種食物:

番茄:含有大量的番茄紅素,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抗氧化的作用。

南瓜:富含β胡蘿卜素,維生素C、E等抗氧化成分,還富含膳食纖維,幫助人體提高免疫力。

胡蘿卜:眾所周知,胡蘿卜的β胡蘿卜素含量最為豐富,當體內維生素A含量不足時,β胡蘿卜素能轉化為維生素A發揮抗氧化作用。

西蘭花:其中含有非常多,大概有二百多種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而且抗氧化的能力非常的強。

豆芽:富含一種植物化學物質,抗氧化作用和排毒能力都很強。

海魚:像沙丁魚等海魚富含DHA,能溶血栓。

薑黃:富含薑黃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印度人據稱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隻有歐美人的1/4,可能就與印度人常吃富含薑黃成分的咖喱有關。

鱷梨:富含維生素E,它被確認能降低老年癡呆癥的發病風險。鱷梨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血管很有好處。

雞胸肉:各部位的雞肉裡,獨雞胸肉富含肌肽,具有抗氧化作用。

納豆:所含的黏蛋白能抑制血糖值上升;納豆還含納豆激酶,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腦梗塞。

老人保健品須慎選

秋季天高氣爽,人體內的消耗開始減少。秋季以燥為特點,人體在夏日大量消耗的營養需要在秋季後得到補充。總之,秋天因其自身的特點,不得不讓我們特別註意與之相適應的一些養生保健問題。

專傢普遍表示,對正常人來說,隻要一日三餐膳食安排合理,攝入的營養基本能滿足日常需求,就不需要吃什麼保健品瞭。小編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傢生產的有批號的保健品,要註意包裝上有無生產產地、廠商、小藍帽的批號等。

而老年人適量吃些保健品,可對機體起到調節作用。資料顯示,50歲後,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會陷入骨質疏松的困境。蔡美琴建議,老人不妨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鈣片。 此外,對於有失眠、潮熱、情緒不穩等更年期癥狀的女性,可補充些植物雌激素,像大豆異黃酮就是不錯的選擇。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於康表示,老年人還應補充復合維生素,不但能改善身體各方面的機能,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大有好處。

在選擇和食用保健品時,幾位專傢教給大傢以下幾招,幫你“擦亮眼睛”。 首先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傢生產的有批號的保健品,要註意包裝上有無生產產地、廠商、小藍帽的批號等。 其次,理性對待保健品,千萬不要預期太高。小編認為,保健品不是藥物,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吃3—6個月才能有效。補充保健品前,最好咨詢醫生或營養師再食用。

再次,缺什麼補什麼。千萬不要覺得一種保健品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一定要看準自己的問題再出手。比如血糖高的就選擇降血糖的,血脂高的就選擇降血脂的。此外,吃保健品前,仔細研究說明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搞清楚這種保健品空腹吃好還是飯後吃好(比如鈣片不要空腹吃),不能和哪些藥物一起吃(比如保肝類保健食品與西藥距離3—4小時後再服),都非常有講究。 最後提醒,老年人購買東西時要頭腦冷靜,三思而後行。由於判斷能力比較弱,最好不要急於做決策。遇到別人極力鼓動時,最好以“自己做不瞭主”之類的理由推托。

同時,經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如果要瞭解健康知識,最好參加由正規醫院組織的活動,對於保健品廠商組織的保健講座,應謹慎參加。

老人常做搓手動作可健腦

拳、掌交替左手握拳、右手伸掌。

指尖指向左手小魚際(左拳的小指側),再換右手握拳,左手伸掌,指尖指向右手小魚際(右拳的小指側)。如此左右互換交替,以15秒鐘內交替20次為成績優秀,15次為良好,15次以下為差。如果一開始成績不理想,可以長期多練習。

捶、搓交替取坐姿,左手伸掌放在左大腿上,並前後搓動。

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上下捶動。這樣一撮一動,熟練後再換手。即左手改為握拳。放在大腿上上下捶動,右手改為伸掌,在右大腿上前後搓動。如此準確交替,以每分鐘交替30次為成績優秀,20次為良,20次以下為差。

拇指、小指交替左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右手握拳,伸出小拇指,然後換手。

即左手將大拇指收回。並伸出小拇指,右手將小拇指收回,並伸出大拇指,如此交替。以1分鐘交替15次為優,10次為良,10次以下為差。

老年人的生活應當如何安排

1、做好“減法”

儲蓄不是越多越好,也沒有必要像年輕人那樣定一個目標去追求多少數額。這時的“加法”也已經做完,退休後的物質準備已經結束,這個階段需要開始做有計劃科學的“減法”。我們說的做“減法”,就是將做“加法”階段積蓄的養老儲備資金(包括保險金、有價證券、現金儲蓄、固定資產等所有可消費資源)有計劃的消費掉。

有計劃科學的做“減法”,就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傢庭因素、可利用資源等因素,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和消費進行全面的科學安排,使自己最大可能的利用已有資源和條件,最大限度的得到應有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

做“減法”當然要留有餘地,切忌吃光花凈。一方面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再周密,也有意想不到的地方,何況老年人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的情況隨時發生。另一方面也必須考慮到傢庭背景和社會背景因素,特立獨行往往會陡然增加各種風險。我們在把我們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的同時,沒有必要去妨礙其他人什麼;相反,我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時,還會為親屬、朋友、鄰裡等提供某些便利或減輕他們的負擔。

2、正確對待傢庭地位和位置的轉換

雖然人與人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但就大多數人來說,退休之前的傢庭地位主要是主導型為主。退下來之後,這種主導型的位置也應當有所調整,尤其是在兩三代、甚至四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傢庭裡。實際上決策權和主導權在退下來之前就已經開始移交,真正退下來之後不過是全面移交罷瞭。

兒子不聽老子的話才帶來瞭傢庭一代一代持續的興旺發達。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老年人及時退出傢庭的主導權隻是適應瞭社會和傢庭的發展規律而已。

老年人的這種角色轉換,從根本上講是主觀認識上的轉變。也就是說,我們隻有對這樣一個發展規律真正認識瞭,才有可能去做,並且認識的越早越主動,認識的越徹底效果就越好。當然這種認識轉變是漸進式的,而轉變的方式也因不同的具體情況而千差萬別,但這種轉變卻是必然的、必須的、不可悖逆的。這也是自然法則的必然。

這種角色轉換當然也有例外。空巢傢庭、孤寡傢庭等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這些老年人不但不需要放棄獨立自主的生活意識,反而應當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堅持必要的資產及生活的主動權,防止完全被動性的由他人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和去向。

3、及時調整對待傢庭成員的心態

這主要是說調整老年人在傢庭生活中對待其他傢庭成員的態度。由於傢庭主導地位和方向的轉換,所有傢庭成員都在逐步產生心理上的些許變化,這種不同傢庭成員間心理變化的不斷累加,必然會表現在具體的傢庭事務處理方面,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各自對待傢庭成員的態度。

比如傢庭對外事情的決策,孩子們以前可能主要會聽傢長的意見,甚至會依賴傢長作出決策,隨著傢長主導作用的弱化和消失,孩子們開始嘗試自己獨立自主作出決策,甚至開始不再征求傢長的意見。這時的傢長最忌諱的是指責孩子們,相反應當贊同和支持孩子們這樣做。這時的傢長需要消除自己心裡的不平衡感,更不應當有絲毫的失落感,而是要努力平和地接受、理解、支持、樂見這種現實。

又比如傢庭成員之間的話題內容,之前的傢長談話時可能會居高臨下,要求多、批評多、指揮多、講自己的經驗多。而現在需要的卻是平等禮讓對人,需要多念叨孩子們的好處,多支持孩子們要做的事情,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們對傢庭所作的貢獻,多做一些減輕孩子們各種負擔的具體事情。同時,避免反復講自己已經說過無數次的歷史“閃光點”,也不要輕易再講已經成為過去的“傢庭貢獻”,更不要經常搬出自己的“成功經驗”進行炫耀甚至要孩子們繼續發揚。

4、必要的活動不能減少。

從繁忙的崗位上一下子退下來,同時退出傢庭的主導位置,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反差,伴隨而來的失落感、空虛感、被輕視感是很自然的。

人都需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方式。沒有這個較為固定的生活方式,人們會感到沒有方向感,心理感受會無所適從,因而也就感覺空虛和無所事事。所以,在前一個生活方式被打破之後,就需要盡快建立一個新的比較穩定的生活方式。

退休後的生活方式最好是勞逸結合的模式,具體可以這樣來描述:必須有事幹,但不能累著;必須有規律的休息,但不能長期沒事幹。具體說,幹事時不能太累,休息時不能太閑。在這裡,掌握自主掌控權是關鍵。有的人退休後發揮餘熱,再掙一份工資增加瞭收入,但參與不能投入太深,更不能委屈自己換取額外收入。當然,適量的工作(如顧問類崗位)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制定有特色的休閑計劃,或者每年定出出遊計劃,腦體結合散散步寬寬心。不過,無論如何也不能沒有計劃、沒有規律的窩在傢裡睡覺看電視,這是對身體最直接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