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魚是一種健康食物,孩子吃瞭聰明,成人吃瞭有益心臟。然而,近幾年,因為水體的污染,魚類蓄積重金屬的問題使人們開始重視吃魚的安全性。

4種吃魚方式等於慢性自殺

危害,甚至惹上致命重疾。趕緊來看看幾個常見的錯誤吃法,防患於未然。

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建議:

購買活魚回傢後可以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再殺,已經殺死的魚則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時左右,以盡量揮發魚身上的剩餘毒素,降低有毒物質對身體的危害。

而烹飪最好在魚死亡數小時後進行,因為放置一段時間後,魚肉的結締組織開始逐漸軟化,肉品也變得味美鮮香,此時烹飪,味道最好。

不可否認,魚的確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魚有道,才能對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生吃魚片易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極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傢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吃魚吃肉能幫助保護大腦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就能殺死其中的肝吸蟲,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實上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就算把魚片投入90℃熱水中,煮的時間不足也不能將之殺死。

因此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肝吸蟲寄生在人體內,剛開始幾乎沒有任何癥狀,有些人甚至十幾年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建議長期嗜吃生魚片的人最好到醫院檢查,確診是否感染。

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盡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傢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提醒:

個人千萬不能擅吃魚膽,有食用要求的患者應在中醫指導下合理攝入。

空腹吃魚可能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隻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建議:個人在吃魚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雜糧粥、蕎麥粉、芋頭等墊底,用餐中間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馬鈴薯等,以此平衡體內酸堿度,減輕嘌呤的危害,起到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

魚的這些部位不可以吃

人人都知道魚是一種健康食物,孩子吃瞭聰明,成人吃瞭有益心臟。然而,近幾年,因為水體的污染,魚類蓄積重金屬的問題使人們開始重視吃魚的安全性。比如甲基汞,就是一種典型的通過魚類攝入的重金屬污染物。它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造成語言和記憶障礙等。體內汞含量輕微超標,對成人的危害並不明顯,但能破壞胎兒和兒童的神經系統和認知行為,影響智力。所以,孕婦、兒童和備孕女性一定要註意減少汞攝入。

汞含量最高部位排名:魚頭>魚皮>魚肉>魚子。以400克鯽魚為例,魚腦汞含量達到瞭0.36毫克/千克,為魚子的20倍,魚肉的15倍,魚皮的6倍。不過這一規律在200克以下的鯽魚中並不適用。

魚子加熱後,汞含量降低。對生魚和熟魚的對比研究發現,魚腦、魚皮和魚肉內的汞含量並不能隨著加熱而降低。但魚子加熱之後,汞含量大大下降,降低到0.008毫克/千克以下。

因此,建議消費者在選購鯽魚的時候,最好買半斤以下的。這樣的鯽魚魚齡小,體內甲基汞的含量很低,孕婦兒童都可以放心食用。如果購買瞭七兩以上的鯽魚,也不用擔心,因為一般情況下魚肉和魚子都很安全,不過最好不要吃魚頭瞭。

孕婦吃魚的好處

1、吃魚能使孕婦心情好

魚體內有一種特殊脂肪酸,與人體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常吃魚可維持“開心激素”的濃度處於正常狀態,使孕婦獲得一份好心情,有助於優生。 準媽媽淡漠時 準爸爸要幫她積極起來。

2、多吃魚有助於預防早產

早產的原因有很多,除瞭可避免的因素,盡量預防之外,科學傢證實,多吃魚不但有助於產下足月的嬰兒,還能讓新生兒更健康強壯。研究者認為,魚肉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延長妊娠期,防止早產,從而增加嬰兒的體重。科學傢對8000名婦女孕期的飲食習慣進行瞭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吃魚的婦女發生早產幾率較小。統計數字表明,從不吃魚的孕婦早產率為7.1%,而每周至少吃一次魚的孕婦,早產率隻是1.9%。

3、魚類的營養非常全面

魚肉富含優質的蛋白質、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D和鉀、鈣、鋅等礦物元素,這些都是胎兒發育的必要物質。另外魚肉中豐富的牛磺酸也有促進大腦發育的作用,它除瞭可以直接影響腦細胞的增殖與成熟外,還能間接刺激人體對鋅、銅、鐵及其他16種遊離氨基酸的吸收與利用。

4、孕婦多吃魚寶寶視力好

女性懷孕時應多吃油質魚類,如沙丁魚和鯖魚,她們的孩子就有可能比較快達到成年人程度的視覺深度。這是由於,油質魚類富含有一種構成神經膜的要素,被稱為omega-3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含有的HDA與大腦內視神經的發育有密切的關系,能幫助胎兒視力健全發展。第7~9個月到出生前後的胎兒如果嚴重缺乏HDA,會出現視神經炎、視力模糊,甚至失明。

5、媽咪吃魚可減少抑鬱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孕婦重癥產後抑鬱癥發病率大約10%,而初產婦則更高可達13-15%。一項新研究表明,孕媽咪吃魚可以降低產前或產後憂鬱。這是因為她們可以獲得一種叫做Ω-3脂肪酸的營養物。孕婦在妊娠末三個月從海魚中攝取的Ω-3脂肪酸越多,她們孕期及產後發生抑鬱的危險就越小。盡管魚類營養豐富,可是有些種類的魚體內卻含有汞,這種物質可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導致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會對大腦發育造成損害。因此,吃魚也不是越多越好。

寶寶吃什麼魚好

從食用安全性的角度來說,一些無肌間刺(俗稱刺少)的魚類比較適合孩子食用,比如大黃魚、三文魚、鯧魚、帶魚等。從受環境污染程度的角度看,一般自然生長的海魚類要比人工養殖的海、淡水魚類污染更少,尤其是在人工養殖地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更應該避免給孩子食用這些魚類。從生物鏈重金屬富集來看,最好是選擇中等以下個頭的魚類,魚的個頭越大,生長期越長,體內所積累的污染元素越多。

因此,傢長在給孩子選擇魚類時,不必專挑名貴的魚,可以就地取材,選擇價格相對實惠的魚,如鮐魚(青鮎)、藍圓鰺(竹莢魚、池魚、黃鮎)、馬鮫魚(鮁魚)、沙丁魚等魚類,DHA含量都很高、蛋白質含量也高,而且肉多味美。另外,魚的種類豐富,產地也很多,給孩子吃魚時沒必要拘泥於某一種或幾種魚類,要註意多給孩子嘗試不同品種的魚,這樣可以讓孩子品嘗不同的口味,綜合攝取不同營養特點的魚肉,並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怕魚刺卡著寶寶的傢長可以給寶寶選擇羅非魚、銀魚、鱈魚、青魚、鯰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面魚等。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就隻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瞭,也很好剔。吃鱸魚、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可讓寶寶吃沒有小刺的魚腹肉。還有,魚肉買回傢後最好采用清蒸的方式,避免油炸,以保留最多的營養。

吃魚應該註意什麼

1、空腹吃魚——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隻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2、吃生魚片——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極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傢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3、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4、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盡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傢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