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立春起至立夏止)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春季該攝取哪些營養以及怎樣調整飲食呢?很簡單,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來概括:“春天裡來日漸暖,厚味飲食應轉淡,時鮮蔬菜要多食,酒肉辛辣要少吃,健康長壽有保障。”

春天養生重在祛濕

祛“內濕”,防“外濕”

前幾日“回南天”乍然一現,隨後冷空氣伴隨著陰雨“殺到”,而這幾天溫度又回升。這種冷暖寒濕的變化可以說把春天天氣無常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嶺南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是偏於濕。一方面是內濕,而另一方面則是外濕。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餘梅香解釋,內濕多因飲食不節制,或在冬季時吃多瞭 肥甘厚膩的食物,讓體內濕氣內侵脾陽以至失運。而外濕是由於春季雨水較多和回南天等外界的濕氣過多,容易讓濕邪入侵。內外因相互影響,容易引發疾病。

中醫認為,“濕邪”是“六淫”之一。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濕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陰冷的刺激和寒氣 的入侵。也要註重祛濕健脾,將身體裡面的濕邪驅走,讓脾胃順利運轉起來。專傢建議,春天的飲食中可以加入茯苓、淮山、薏米等食材,有健脾養胃的功效。還可 以將切成薄片的黨參用開水浸泡代茶飲,有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

輕重濕癥,祛濕有側重

在春季這個多雨偏濕的季節,本身體質偏弱偏濕的人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應加強祛濕工作。此外,中醫認為“肥者多濕”,肥胖者往往也是濕癥的高發人群。但餘梅香強調,祛濕也要對癥,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祛濕。一般來說,身體有“濕”會引起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癥狀;同時精神上可能會出現 萎靡、嗜睡、易怒、煩躁等狀態;而身體、四肢會感覺較為沉重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的表現。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改善,建議到正規醫院找醫生診治調理。

若隻出現輕度不適的人群,屬於輕度濕癥,並不建議藥物調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和運動進行調節。飲食方面需多吃清淡食物,盡量避免油膩、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脾胃。在陽光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戶外走走,有助於驅散體內的濕氣,提高身體抵抗力,維護自身的正氣。專傢提醒,春天天氣多變,外出最好帶夠衣服,註意把防寒保暖放在第一位。

春季養肝護眼的五個妙招

1、保證23點前睡覺

中醫認為,晚上11時開始血循肝膽經,這時候入睡,讓“靜臥血歸肝”,就可以讓血液回流肝臟解毒,“肝陰足可濡養雙目”,自然眼睛就同時得到滋養。

有的讀者喜歡躺在床上看會兒書或雜志再睡,其實這對眼睛非常不利。睡前10分鐘最好別再用眼睛,這樣才能讓其得到充分放松。可以躺在床上閉目休息、做做眼保健操,用濕熱毛巾熱敷雙眼來緩解眼睛疲勞。

2、多進行戶外運動

閑暇時間到郊外踏青視綠,登高望遠,是消除眼疲勞的最好方法。特別是孩子們出外放風箏,可以將視線延伸轉移至高遠處,自然調節眼肌,幫助放松。

需註意的是,春天花粉飄揚,對花草樹木過敏的患者,在外出郊遊的時候不要站在花樹旁和風向下方,以免吸入花粉引起過敏。

3、盡量減少用眼過度

從上午9時到單位,打開電腦一直到下班,眼睛酸得不行也不舍得離開座位;一有空閑就目不轉睛地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眼睛如此“過勞”似乎是都市人如今的常態。

春天護眼首先要控制用眼時間,連續用眼1小時左右,就要休息15分鐘。這時可以靜心閉目片刻,兩肘支撐在桌子邊沿,以兩掌輕捂雙眼,全身肌肉盡量放松。然後按摩眼睛周圍穴位,使眼內氣血通暢,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或痙攣的目的。或者走到戶外,在空氣新鮮處閉目,眼球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各轉5次,然後突然睜眼,極目遠眺。

需註意,如果出現眼睛不適,切勿用手揉搓,否則會加重角膜損傷和視疲勞,春季致病微生物繁殖快,經常揉眼有可能增加眼睛感染的機會。

4、保持心情開朗很重要

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而“性喜條達(舒暢)主疏泄而惡抑鬱”。在春天,人們較其他季節更容易激動,而情緒失控會進一步導致眼睛和肝臟受到傷害。

所以在春天,需要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空閑時間多聽聽悠揚的音樂,長頭發的女性可以把頭發披散,多做梳頭的動作,讓自己情緒得到放松。

5、多食綠色食物調養肝臟

青色入肝經,所以綠色的食物可以對肝進行調養。專傢指出,春天應避免高溫、辛辣、油膩、大補類食物,需要長時間用眼的人群可多進食養肝護肝、滋補肝腎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牛奶、豆制品、胡蘿卜、紅薯、菠菜、芹菜、橙子、草莓等。多吃綠色的食物,也可以起到養肝護肝的作用。

初春這六處一定要保暖

寒邪侵入人體,停在體表,會導致傷寒、感冒、發燒等小病,可一旦進入體內臟腑經絡,就會引發多種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尤其以下六處,受寒困擾痛苦不堪。

胃寒。“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張晉建議,為防止寒入腸胃,冬季和初春應盡量不喝冷飲,宜常喝溫水。還可適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雞肉、羊肉、栗 子、山藥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加用溫補腸胃的藥物,如幹薑、黃芪、當歸等。中脘穴(肚臍直向上4寸處)有調理消化系統、行氣活血的功效,每天用電熱寶放在 中脘穴暖半小時,可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性潰瘍、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脾寒。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營養的運輸,從而滋養全身。孫其偉介紹,脾最怕貪飲寒涼或由於保暖不當導致的脾寒,寒濕困脾則損傷脾陽,表現為腹脹、胃口差、嘴裡沒味、身體沉重、容易疲勞等,女性還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癥狀。

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寒涼,適量多吃胡蘿卜、芡實、板栗、紅薯、香菇等有助健脾的食物。另外,按摩三陰交穴(足內踝尖直向上四橫指處),以局部發酸感為度,有助於健脾除濕。

宮寒。子宮堪稱女性體內最怕冷的器官,很容易成為寒邪的首選攻擊目標,引發月經異常、下腹疼痛、痛經等不適。此外,中醫認為,女性體質屬陰,受寒後 極易出現腎陽不足,使得陰寒內盛、腎陽虛損而致胞宮失於溫煦,出現“宮寒”。若生活中再不註意局部保暖,更是雪上加霜,嚴重者可導致排卵異常、受孕困難, 甚至不孕不育等。

張晉表示,治療宮寒關鍵在於暖宮。首先,按湧泉。經常按摩湧泉穴(腳底中線前1/3與後2/3交界凹陷處)可固護陽氣、預防宮寒。其次,用刮痧板刮 拭腰骶部、腹部及小腹至發紅發熱,也是治療宮寒的好辦法,每3天做一次。平時要少吃冷飲等寒涼之物,建議多吃黑芝麻、核桃、棗、花生、紅糖、阿膠等益氣暖 宮、暖身補血的食物。

關節寒。冬季和初春,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氣,很多老年人會出現“老寒腿”加重的情況,腰和腿像被冰包裹著一樣,酸麻冷痛,活動不便,影響生活。張晉表 示,寒冷易致氣血阻滯不通、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因此冬季和冬春之交一定要註意膝關節的保暖,平時如果感覺疼痛,也可蘸醋或酒搓擦疼痛部位,或用 當歸、川芎、紅花、生甘草、羌活、花椒等藥材加適量水(比例為1:10)煮開後將藥液倒入盆中,每晚睡前用此藥液(40攝氏度左右)泡腿半小時,可起到活 血化瘀、驅寒止痛的作用。

肺寒。肺經鼻竅與外界相通,故最易受傷。外寒襲肺會導致咳嗽、咳痰等,所以養肺重點在於預防感冒、防止寒涼之邪傷肺。冬季外出時穿個馬甲,護住前胸後背,春季常用生薑、大棗泡水喝可驅肺寒,兼潤肺。

此外,每天堅持半小時中等強度運動,可促進胸中濁氣排出,使周身氣血通暢,增強禦寒能力。同時,保持良好心態也是養肺的一劑良方。心情愉悅,人體氣機通暢,反之,長期壓抑沮喪會致氣機凝滯,影響肺氣宣發。

腎陽虛。腎主藏精,乃人體先天之本。如果腎臟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就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常年四肢冰涼。張晉介紹, 臨床中經常有人在凌晨發生腹瀉,這種天剛亮就腹瀉的癥狀叫“五更瀉”,往往是陰寒內盛、腎陽受損所致。治療上應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可以服用由肉豆蔻、吳 茱萸、補骨脂、生薑、大棗等中藥配制而成的四神丸,若形寒肢冷等腎陽虛癥狀較明顯,還可酌情增加附子、炮薑,以增強溫腎之力。

一年養生最佳在於春

食補:清淡與營養並重

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上升,氣候溫暖,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細胞代謝旺盛。所以,飲食除瞭註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隻有營養供給充足,才能保證供給機體活動、生長發育的需要。

根據春季的特點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膳食計劃,適當地選用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物,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在春季膳食調配上,註意食量的調控:一是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二是在動物性食品中,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應註意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雞蛋、大豆及豆制品;三是春季是新鮮果蔬大量上市的季節,每天都應吃些蔬菜水果,總量不少幹500克;四是主動飲水,飲水可以有效地降低血黏度,起到“內洗滌”的作用。

氣補:早起晚睡,精力充沛

在春季,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活動趨於旺盛,生活起居上要適當早起、晚睡,以適應春天的氣候,使人精力充沛。應該經常到郊外、海灘、湖畔、山巔去走一走,既能一解冬日的鬱悶,又能呼吸新鮮空氣,實為春季養生的妙法。其實,古人早有春季郊遊、遠足的習慣。在萬木爭榮的春季,到大自然中遊上一番,確是一件有趣而又有益健康的快事。明媚的春光,秀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會使人頓覺心曠神怡。

那麼,春遊何以會帶給人們舒暢愉快的感覺呢?專傢說,春回大地,在空氣中,被人們稱為“空氣維生素”的陰離子增多。陰離子也叫負離子,它帶有負電荷。郊野的空氣新鮮,飽含陰離子。它隨著人的呼吸進入人的肺內之後,所帶的電荷送到人體各個組織細胞中,能促進細胞代謝活動。從而使人感到精神煥發,心胸舒暢,呼吸、脈搏、血壓平穩,大腦清醒,工作學習效率倍增。實踐證明,春季補足瞭氣,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促進機體功能,對許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康復治療作用。與此同時,也可以為全年的身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動補:運動適當,激發肝臟功能

如果你在冬季畏於嚴寒而沒能堅持鍛煉,到瞭春季應該以實際行動來改正這一錯誤。春季的運動,動作宜舒展、暢達、緩慢,中醫有“人臥則血歸肝”、“人動則血動於諸經”之變,適當地運動後,血液循環加快,可以促進身體的吐故納新,保證全身各臟器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和氧的供應。所以,春季宜動補。春季鍛煉要盡量讓全身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活動起來,由此激發肝臟功能。但是,運動量要適當,微汗即止,不必氣喘籲籲。

春季飲食的註意事項

1.飲食要營養平衡

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看,春季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2.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按中醫觀點,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註意在春季養陽。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於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故肺結核病會乘虛而入。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為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持人體健康,在飲食調理上應當註意養肝為先。

3.飲食要養陽

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裡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目前除瞭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鑒於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鍋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