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就是我們俗稱的“口瘡”,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飲食會使疼痛等潰瘍癥狀更為嚴重,而正確、合理的飲食則會使潰瘍面盡快愈合。所以飲食對口腔潰瘍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那麼具體口腔潰瘍飲食要註意什麼呢?以下五忌兩宜是關鍵。

口腔潰瘍飲食上要註意些什麼

一、五忌

1.忌食八角、辣椒、蔥、薑等刺激性調味品。這些調味品不但易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在潰瘍出現後還容易導致潰瘍面擴大,對疾病的治療不利。

2.忌食炸雞腿、炸排骨、堅果等過於粗糙堅硬的食物。此類食物容易對潰瘍面造成摩擦,對潰瘍的發展不利。

3.忌食巧克力、口香糖、煙酒、咖啡等。這些食物不但會造成潰瘍的出現,同樣易導致潰瘍的加重。

4.忌食土豆片、面包末、玉米等研磨後的食物。研磨後的食物易粘附在潰瘍面,對潰瘍的愈合不利。

5.忌食過燙的食物。過燙食物會對潰瘍面造成刺激,對疾病的愈合不利。因此在口腔潰瘍飲食要註意什麼的問題中,患者需要在食物冷卻到常溫後再進食。

二、兩宜

1.宜飲食均衡。患者每天不但要食用瓜果、蔬菜,還要適量食用魚、肉等葷食。

2.宜食用易消化食物。例如,可以食用雞蛋、豆制品等,以減輕患者進食的痛苦

什麼原因會導致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的病因很復雜。但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有一些致病因素是可以確定的,其中包括:

1.精神因素。如長期感到壓力大,精神緊張、波動,經常有疲勞感、睡眠不足。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誘因。

2.免疫紊亂。任何會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的因素,都可能誘發口腔潰瘍。

3.內分泌改變。如女性在月經前後,口腔潰瘍就易復發;更年期婦女也有病損增多的現象。而懷孕後,有些女性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就會好轉。

4.意外受傷,占患者的38%。使用做工粗糙的假牙套、牙刷,吃太燙的食物或不小心咬瞭自己一口,都可能成為誘因。

5.營養缺乏、貧血。尤其是缺乏鐵和B族維生素。此外,愛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愛吃酸或偏食的人,也更容易被潰瘍纏上。

6.遺傳也是一個突出誘因。父母中一方曾患此病,其子女得病的幾率是35%—40%。

口腔潰瘍飲食療法

口腔潰瘍飲食療法之生地青梅飲 配方 : 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制法: 將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適量,同煮20分鐘,去渣取汁。功效: 養陰清熱,降火斂瘡。用法: 每日1劑,分2~3次飲服,可連用數日。

口腔潰瘍飲食療法之生地蓮心湯配方: 生地9克,蓮子心6克,甘草6克。制法: 三者加水,一同煎煮,去渣取汁。功效: 養陰清熱。用法: 每日1劑,連用數日。

口腔潰瘍飲食療法之蓮子甘草 茶 配方: 蓮子15克,甘草2克,綠 茶葉 5克。制法: 將上物一並放入茶杯內,沖入開水浸 泡 。功效: 清心泄熱。用法: 代茶頻飲。

口腔潰瘍飲食療法之竹葉通草綠豆粥配方: 淡竹葉10克,通草5克,甘草1.5克,綠豆30克,粳米150克。制法: 將淡竹葉、通草、甘草剁碎裝入紗佈袋,與綠豆、粳米一起加水放置30分鐘,以 文火 煮制成粥。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斂瘡。用法: 早晚分食。

得瞭口腔潰瘍容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1.癌性潰瘍:老年人多見,潰瘍多不規則,可呈菜花狀,邊緣外翻,基底出現浸潤性硬結,無明顯疼痛,病程長,經久不愈或逐漸擴大,病檢可見癌變細胞及組織。

2.結核性潰瘍:形態不規則,基底暗紅色桑套樣肉芽組織增生,潰瘍經久不愈,病理檢查見特征性結核結節或結核性肉芽腫。

3.創傷性潰瘍:往往有明顯的局部刺激因素且潰瘍發生部位及形態與刺激因素吻合,去除刺激後潰瘍很快愈合,但如果任其發展,則有癌變可能。

4.口腔黏膜單純皰疹:好發於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早期以成簇的小水皰為主要表現,皰破後會融合成較大的糜爛面或不規則的潰瘍。復發與誘因有明確關系,復發前常伴有咽喉痛、乏力等前驅癥狀,發病期間多伴有明顯全身不適。

得瞭口腔潰瘍的患者在臨床醫學上都有哪些癥狀表現

1.輕型口瘡

初起病變處敏感或出現針尖樣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區,短期內即形成直徑在2~4mm左右,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層淡黃色假膜,潰瘍周圍粘膜充血呈紅暈狀,其底捫之不硬。潰瘍數目一般為2~3個左右。潰瘍形成後有較劇烈的燒灼痛,尤以舌尖處明顯。在接觸有刺激性的食物時更甚。

輕型口瘡一般無全身癥狀。經7~10天左右潰瘍可逐漸自愈,不留瘢痕。但經長短不一的間歇期後又可復發。間歇期長者可達10~20年或更長;短者可為此起彼伏,終年不斷,病人甚為痛苦。

2.皰疹樣口瘡

亦稱口炎型口瘡。此型除潰瘍小、數目多可達20~30個外,餘與輕型口瘡表現相似。潰瘍散在,分佈廣泛,粘膜充血明顯。有劇烈疼痛及伴有頭痛、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3.腺周口瘡

亦稱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或巨型口瘡,為各型中最嚴重的一型。潰瘍常單個發生,2個或2個以上者少見。好發於唇內側及口角區粘膜,亦可發生在舌腭弓、軟腭等部位。初起時潰瘍與輕型口瘡相同,但其直徑逐漸擴大至1~2cm,並向深層發展至粘膜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