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和高血壓是廣大人群中經常出現的病癥,許多人隻知道高血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有哪些發病特征,然而,很少人卻不註重低血壓的危害,不瞭解低血壓發病癥狀,現在就給大傢列舉一下低血壓的發病癥狀體征,以便引起大傢對低血壓的關註。

產生低血壓的疾病病因介紹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疾病。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於體質瘦弱的老年、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低血壓的癥狀有哪些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據統計,有上述低血壓狀態的人約占健康人的2.5%~3.5%,常見於經常從事較大運動量的人群如體育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而體型瘦長的年輕婦女也不少見。生理性低血壓可有傢族性傾向,無重要臨床意義。

2.原發性低血壓病主要有以下表現

(1)疲乏、無力: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軟無力,經午睡或休息後可好轉,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這種倦怠感與患者實際工作或活動所消耗的體力不相稱,即這種乏力並非都是因疲勞過度所致。這種疲乏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過多的肌肉收縮不協調,而不恰當地消耗肌力所致。

(2)頭痛、頭暈:在低血壓病的患者中,頭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訴,其頭痛往往在緊張的腦力或體力活動後較為明顯,頭痛性質和程度不一,多表現為顳頂區或枕下區隱痛,也可呈劇烈的搏動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頭暈輕重不一,輕者兩眼發黑、眩暈;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暈厥倒地,常在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時最易發生。此外,靜止而又負擔過重的工作條件下也易發生。頭痛和頭暈可能與血壓低致腦灌註不足有關。

(3)心前區隱痛或不適:低血壓病患者心前區隱痛、不適,不僅可在體力勞動或緊張腦力勞動時發作,在安靜時也可發作,甚至引起心絞痛樣發作,尤其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這種情況不僅見於低血壓病並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於血壓過低本身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產生上述癥狀。

(4)神經功能障礙:可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和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汗、皮膚蒼白或輕度發紺,渾身忽冷忽熱,時有蟻爬感,手腳麻木等。

(5)內分泌功能減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一類物質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6)其他:可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不適、消化不良,以及血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3.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常或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4.慢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於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於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註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鬱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註的癥狀。

怎麼自我檢查低血壓

1、低血壓與高血壓交替發生,或低血壓發生於高血壓之後;年輕人或兒童出現高血壓;病程中有陣發性心悸、蒼白、出汗及陣發性高血壓或血壓皮動幅度較大;或排尿或大便時引起高血壓發作或暈厥 。

2、多尿、煩渴、多飲、多食、乏力,易伴繼發化膿性感染。

3、近期移居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者,血壓持續偏低,可伴有有困倦無力、頭暈、頭痛、眼花、失眠或嗜睡、記憶力減退、食欲減退、四肢麻木等,待轉至平原後不經治療可恢復正常。

4、常於晨起出現低血壓,站立時訴頭昏眼花、腿軟乏力、一過性黑蒙、眩暈或昏厥,甚至不能保持站立數分鐘以上而需長期臥床;昏厥時不伴面色蒼白、出汗、惡心、心率改變等;直立位較臥位的收 縮壓下降超過3.99kPa(3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99kPa(15mmHg)。

5、血壓顯著下降發生於從平臥位轉變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時;體質瘦弱的女性,可伴頭暈或暈厥;無器質性疾病或營養不良。

低血壓患者的飲食調理

一、杏幹的食療價值

1.和胃:杏幹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對改善腸部運動緩慢十分有效

2.降壓:杏幹富含的鉀元素可以有效調節人體血壓

3.明目:杏幹含有豐富維生素A,有防止夜盲癥和視力減退的作用。

二、龍脷魚的食療價值

營養專傢稱,作為優質海洋魚類,龍利魚的脂肪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增強記憶頗有益處。

同時,據營養測定,龍利魚中的歐米加-3脂肪酸,可以抑制眼睛裡的自由基,防止新血管的形成,降低晶體炎癥的發生,這就是它又被稱為“護眼魚肉”的原因。所以它還特別適合整天面對電腦的上班族作為健康保健品。

三、鰒魚的食療價值

1、鮑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2、鮑魚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豐富的球蛋白。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

3、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具有雙向性調節血壓的作用。

4、鮑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5、鮑魚具有滋陰補養功效,並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後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

四、油蔥酥的食療價值

油蔥酥在臺灣是傢傢戶戶都不可或缺的美食伴侶,它被譽為大地上最香酥的谷物。一般人們喜歡和豬油一起作為飯桌上的拌料,有手工的和機器切割的兩種。被譽為大地上最香酥的拌料。

低血壓的西醫治療方法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定期隨訪,因為某些所謂生理性低血壓狀態在一定情況下,可能轉變為低血壓病,也可能原屬病理性低血壓病,隻是早期未能發現有關病理改變而誤認為是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2.原發性低血壓病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點:

(1)飲食營養方面應給予高營養、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

適當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族和煙酰胺(維生素PP)等。適當飲用咖啡、可可和濃茶,有助於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血管舒縮中樞功能,有利於提升血壓和改善臨床癥狀。此外,飲用蜂蜜或蜂王漿也有裨益。

(2)適當參加運動和醫療體育:

如醫療體操、保健操、太極拳、氣功、按摩以及理療等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壓。

(3)對於上述治療無效:

且臨床癥狀嚴重者,可酌用小劑量激素,如9-a氟氫可的松0.1mg/d開始,根據治療反應逐漸增加劑量,本藥具有水鈉瀦留作用,通過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必要時可輔以咖啡因、麻黃堿(15~30mg,1~3次/d)和鹽酸士的寧肌內註射。此外,根據臨床癥狀可予以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