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是指意識清楚的病人,由於各種疾病而引起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的全面障礙,包括記憶、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已習得的技能、正確的社交技能和控制情緒能力的障礙。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老年癡呆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專傢推薦6種方法治療老年癡呆

1.飲食調節:既要防止高脂食物引起膽固醇升高,又要攝取必要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無機鹽類、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B2和B6、維生素C和維生素E對老年人很重要。

2.保持精神愉快利於長壽及精神健康。

3.要安排好生活與學習:到瞭老年,還要堅持學習新知識,保持與社會廣泛的接觸。

4.在離退休之前,要在思想上、物質上做好一切準備,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可以促進腦力活動,還可以延緩或減輕衰老的進程。

5.定期進行體檢、及早治療軀體疾病,對自己身體既要重視,又不可過分註意或擔心。

6.經常的戶外活動:老年人適合進行較持續、較的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體操、太極拳、太極劍及傳統舞等。

老年癡呆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

AD的診斷首先必須認識AD的臨床癥狀,詳細詢問病史,其次進行仔細的精神狀態和神經系統檢查。

1、1993年我國制訂的診斷標準如下:

⑴智力檢測證實癡呆;

⑵至少有2項識別功能障礙;

⑶記憶及識別障礙進行性加重;

⑷無意識障礙;

⑸40-90歲起病;

⑹無其它軀體或腦部疾病能解釋上述病情。

支持條件:

⑴進行性加重的失語、失用、失認;

⑵日常生活及行為障礙;

⑶傢族中有相似患者;

⑷腦脊液正常,腦電圖無特異改變,CT有腦萎縮,且進行性加重。

AD病理診斷指標比較明確:⑴60歲癡呆者,腦活栓組織中應有大量SP(≧15個/10個低倍視野)和NFT;⑵70歲癡呆者,腦組織中僅見SP,而無NFT者,其SP必須甚多;⑶腦組織中僅有NFT者,隻符合拳擊癡呆診斷,不診斷癡呆;⑷癡呆腦組織中無SP或NFT者,應考慮其他原因。

2、DSM-IV(1994年)診斷標準

3、WHO的ICD-10(1992年)診斷標準

美國神經系統傳染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NICFS)及老年性癡呆及其相關性疾病協會(ADRDA)標準規定根據癥狀、量表及神經影像學所見,隻能診斷為“可能為老年性癡呆”,確認則有賴於腦組織活檢。這在我國較難被患者及傢屬接受,早期診斷AD存在更多困難。

目前美國已開展雙標免疫化法以檢出NFT;立體異構生物學技術計算出神經元數目及tau數量。我國有些單位開展瞭腦脊液中測定磷酸化神經纖維絲(phospho-ryltedneurofilament,PNF)/PHF值。

無論如何,癡呆臨床誤診率尚很高(>15%),尤其是早期診斷,困難較大。CT/MRI具有診斷價值。正電子放射成像技術(PET)研究應用正受到重視。

【鑒別診斷】

血管性癡呆,起病迅速,階梯式進展,智力非全面障礙,記憶障礙明顯,情緒易波動,人格改變不明顯,有明顯的腦局灶體征,多有高血壓及卒中史。CT或MRI檢查發現有多發生腦梗塞,總體積達50ml以上,或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多位於丘腦及額顳葉,或有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表現。腦電地形圖顯示兩側非對稱性的彌漫性慢波功率增強,α波功率正常。腦脊液中GuZu-SOD活性不高,膽堿脂酶活性不低,這些與老年性癡呆均不相同。

正壓性腦積水:癡呆發展較快,顱內壓不高,雙下肢步態失調,走路不穩,尿失禁,CT或MRI示腦室擴大顯著,皮質萎縮不明顯。

老年癡呆的飲食要註意哪些方面

1.一日三餐應定量、定時,盡量保持病人平時的飲食習慣。老年癡呆患者多數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造成營養不良。要給他們選擇營養豐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葷素搭配,食物溫度適中,無刺、無骨,易於消化。

2.保證其吃飽吃好,對吞咽困難者應指導其緩慢進食,不可催促,以防噎嗆。對少數食欲亢進、暴飲暴食者,要適當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嘔吐、腹瀉。

3.對於老年癡呆患者最重要的恢復辦法就是傢庭的幫助,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幫助他們恢復健康,這對於老年癡呆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老年癡呆如何預防

1、改善勞動環境。

2、忌酒和戒煙。

3、飲食調節:既要防止高脂食物引起膽固醇升高,又要攝取必要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無機鹽類,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B2和B6,維生素C和維生素E對老年人很重要。

4、保持精神愉快利於長壽及精神健康。

5、要安排好生活與學習:到瞭老年,還要堅持學習新知識,保持與社會廣泛的接觸。

6、在離退休之前,要在思想上,物質上做好一切準備,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可以促進腦力活動,還可以延緩或減輕衰老的進程。

7、定期進行體檢,及早治療軀體疾病,對自己身體既要重視,又不可過分註意或擔心。

8、經常的戶外活動:老年人適合進行較持續,較的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體操,太極拳,太極劍及傳統舞等。

老年癡呆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神經心理學測驗

簡易精神量表(MMSE):內容簡練,測定時間短,易被老人接受,是目前臨床上測查本病智能損害程度最常見的量表。該量表總分值數與文化教育程度有關,若文盲≤17分;小學程度≤20分;中學程度≤22分;大學程度≤23分,則說明存在認知功能損害。應進一步進行詳細神經心理學測驗包括記憶力、執行功能、語言、運用和視空間能力等各項認知功能的評估。如AD評定量表認知部分(ADAS-cog)是一個包含11個項目的認知能力成套測驗,專門用於檢測AD嚴重程度的變化,但主要用於臨床試驗。

2.血液學檢查

主要用於發現存在的伴隨疾病或並發癥、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癡呆。包括血常規、血糖、血電解質包括血鈣、腎功能和肝功能、維生素B12、葉酸水平、甲狀腺素等指標。對於高危人群或提示有臨床癥狀的人群應進行梅毒、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體血清學檢查。

3.神經影像學檢查

結構影像學:用於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和發現AD的特異性影像學表現。

4.腦電圖(EEG)

AD的EEG表現為α波減少、θ波增高、平均頻率降低的特征。但14%的患者在疾病早期EEG正常。EEG用於AD的鑒別診斷,可提供朊蛋白病的早期證據,或提示可能存在中毒-代謝異常、暫時性癲癇性失憶或其他癲癇疾病。

5.腦脊液檢測

腦脊液細胞計數、蛋白質、葡萄糖和蛋白電泳分析:血管炎、感染或脫髓鞘疾病疑似者應進行檢測。快速進展的癡呆患者應行14-3-3蛋白檢查,有助於朊蛋白病的診斷。

6.基因檢測

可為診斷提供參考。淀粉樣蛋白前體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2基因(PS1、PS2)突變在傢族性早發型AD中占50%。載脂蛋白APOE4基因檢測可作為散發性AD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