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理論中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的說法,因此,立秋過後,人們仍需祛濕調養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祛濕養脾常按3大養生穴位。是什麼?一起看看。

老年人日常養生有四忌

1.日常“四忌”

忌久坐:“久坐者傷肉”。人到老年,由於肢體行動不便,喜歡久坐。坐雖是消除疲勞的必要方式之一,但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與萎縮。因此,老年人應多走路、勤活動,“安步當車”才是健康之道。

忌久立:“久立者傷骨”。有關資料表明:7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患有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如果長時間站著不動,肌肉的彈性和韌性會減弱,骨骼脆性變大,一旦受到外力的沖擊就可能發生骨折。

忌久視:“久視者傷血”。人到老年,長時間地閱讀、寫字、看電視,不光眼內肌、眼外肌要消耗能量,導致視力下降,更重要的是久視還會傷血耗氣,產生多種病癥。

忌久臥:“久臥者傷氣”。適當增加休息時間和次數對老人有利無弊。然而,一味貪睡或臥床不起則會使身體虛弱。因而老人們要順應“春夏早睡早起,秋季晚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的規律,以保持身心健康。

2.飲食“四度”

速度:人到更年期以後,人體內分泌等功能趨於緩慢,胃腸的消化功能亦會相對降低。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以使有限的消化液充分發揮作用。

飽度:“要想身體好,頓頓七分飽”。老年人的消化能力下降,若吃得過飽,食物不能被全部消化,經細菌發酵後會產生較多的氣體,使人感到腹部不適。

溫度:進食過冷或過燙的食物,都會對消化道產生刺激,從而影響消化功能。而且,適宜的溫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食物色、香、味保持天然口味,刺激人體食欲中樞神經,從而使老年人食欲旺盛。

硬度:老年人的食物宜溫熱熟軟,切忌黏硬生冷。老年人唾液淀粉酶、胃酸、胃淀粉酶、胰脂肪酶和淀粉酶等消化液的分泌量減少,腸道蠕動減弱,消化功能較差,粗糙堅硬的食物不易消化。

3.情緒“四宜”

宜服老:人到老年,生理上各方面都在大大衰退,心腦血管疾病、退行性疾病等接踵而至,不宜過度勞累,社會活動不要太頻繁,要服老。

宜糊塗:不論是對待傢庭還是某些社會現實矛盾,裝三分糊塗可制怒。無論遭遇什麼樣的處境,保持穩定的情緒,喜怒有常有節,是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宜曠情:善於陶冶情操是老年人養生的重要保障。喜愛文學的可隨時吟詩作詞;喜歡戲曲的可即興引吭高歌;愛好音樂的,可靜坐聽、撫、彈、拉、吟、唱世界名曲以自娛;擅長書畫的,可盡情揮毫山水、花卉。

宜聚神:《黃帝內經》上說,“聚精會神是養生之法”。中老年人腦細胞雖然每天都會死亡,但在用腦的情況下,每天又會有新細胞誕生。腦運動直接促進腦健康,協調和控制全身,可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4.睡眠“四慎”

慎運動:眾所周知,睡眠時心臟跳動減慢,尿量分泌減少,體溫略有下降,代謝率也偏低,整個機體的功能處在休息和恢復狀態之中。如果在睡前做劇烈的運動會引起心跳、氣促,使全身處於緊張狀態,因乳酸堆積而感到腰酸腿痛。

慎飲酒:適量飲酒可祛風散寒,暢通血脈,還能解除疲勞,故有益健康。但老年人在睡前不宜飲酒。許多臨床經驗都表明,睡前豪飲可能會引發中風。而且,酒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如甲醇、鉛、氰化物、雜醇油等會因夜間肝臟工作緩慢,而蓄積於體內,難於排出體外,從而危及本已衰退的機體。

慎蒙頭:在冬天,一些老人喜歡將頭蒙在被子裡睡,這也是不好的習慣。充足的氧氣是老年人睡眠時重要的生命活力源。如果用被子蒙著頭睡,呼吸受到妨礙,人體就會出現缺氧,進而導致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

慎防病:研究發現,睡眠2~3小時後因胸悶、氣促而驚醒,坐起或起立片刻後好轉,是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現;平躺時感到胸悶、氣促,須墊高枕才能安睡,是心、腦和肺部嚴重疾病的兆頭。要提醒的是,患動脈硬化的老人、身體肥胖者以及血液循環系統有障礙的老年人,飯後不宜立即入睡,以免發生中風等意外。

老年人如何養生才是最正確

一、無頭發也要梳頭

一頭青絲秀發自然離不開梳子,可頭發隨著衰老而日漸稀少甚至成瞭光腦袋,還需要梳理嗎?答案也是肯定的。因為老年人梳頭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美容,還蘊涵著重要的養生意義。

首先,梳頭是保護頭發的好方法。反復梳頭可產生生物電感應,刺激頭皮末梢神經和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從而減輕脫發,促生新發。同時,梳頭也是促進大腦運動的好方法,能夠收到健腦安神的意外效果。另外,通過梳理頭發、刺激頭皮,能使緊繃的神經得到放松,使緊張、痙攣的血管得以舒張,故對血管神經性頭痛、偏頭痛、神經衰弱等病癥有一定防治功效。

如何梳頭呢?頭發稀疏或沒有頭發的老人,可用手指代替梳子梳理,由前發際緩慢梳向後發際,邊梳理邊揉擦頭皮。一般一日梳理3遍,早起後、午休前、臨睡前各1次,每次10至30分鐘,用力適中,使頭皮出現熱、脹、麻的感覺為好。

二、無口渴也要喝水

渴瞭喝水,天經地義。不渴呢?也要定時喝水。醫學研究證明,水在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運轉以及防疾療病方面的作用,絲毫不遜於蛋白質等營養要素,飲水量不足使許多人的神經肌肉狀態不佳,肝與腎的功能降低,毒性物質增多而成為疾病的溫床。尤其是老年人,口渴感變得遲鈍,等到口渴感出現時,體內缺水已相當嚴重,此時補水難免有“亡羊補牢”之憾,身體已經遭受的損失無法補救。

為避免損失,應爭取在口渴感產生之前就補水,這就是主動喝水的概念,冬春等寒冷季節更應如此。一般而言,成人每天的基礎需水量約1000~1500毫升,在正常進餐情況下尚需另外喝水1000毫升,方能滿足人體代謝對水的正常需求。一天之中,清晨起床、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入睡前都是飲水的好時機,飲水量以每次1杯(約200毫升)為宜。

三、無身材也要戴文胸

女性一旦進入老年期,身體的曲線往往消失殆盡,註意力便開始由健美逐漸向健康傾斜,隻求個沒病沒災,什麼美不美早被置之於腦後,文胸也就順理成章地“下課”瞭。

然而,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女性卻“獨樹一幟”,從青春發育起開始直到辭世,都與文胸“不離不棄”。原來日本女性聽從瞭醫生的建議,戴文胸不僅是為瞭美,更是為瞭健康。從醫學角度看,老年女性,尤其是喂養過孩子的女性,往往胸部肌肉松弛,導致身體前傾,引起駝背,進而壓迫肺部,造成呼吸不暢甚至氣喘籲籲。同時,乳房過於下垂,還會引起胸廓下降,造成胃下垂,壓迫腸道,影響三餐食欲。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該考慮讓文胸“再就業”呢?

四、無性生活也要洗下身

性生活前男性清洗下身,是出於保護女方生殖道健康的目的。人到老年,不少男人性事也“退休”瞭,也就有意無意地淡忘瞭這件事。對此,醫生提醒老年男子:勤洗下身還有自我保護的作用,務必善始善終。

男性生殖器,特別是包皮中皮脂腺分泌旺盛,如果不經常清洗,會使分泌物大量積存在包皮下,形成豆腐渣樣的包皮垢,引起包皮炎還在其次,如果誘發瞭尿路感染甚至陰莖癌,那可就是關乎生命的大事瞭。故經常清洗,保持外生殖器的衛生,一旦發生包皮炎積極治療,也是老年養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

老年人運動量的自我監測

呼吸 在健身運動過程中,由於需氧量增多,呼吸會稍快一些,屬於正常現象,但不可過快,呼吸次數以每分鐘24次為宜,如在運動中出現頻繁咳嗽、喘氣、胸悶和呼吸困難,則應減少運動量或停止繼續運動。

心率 可從測脈搏中獲得,60歲以內的中老年人,如脈搏每分鐘不超過120次,說明運動量適宜,如果每分鐘達130次~140次,則說明已超量,應減少運動量,以免心臟負荷過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運動中脈率應保持每分鐘不超過110次,如出現脈搏次數減少或脈律不整齊,應立即停止鍛煉,並及時就醫。一般健康老人在運動後10分鐘,脈率應恢復正常,如不能及時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予調整。

飲食 老年人通過適當運動,可增強胃腸消化功能,改善食欲,食量稍增。如食欲下降,需考慮運動項目和運動量是否合適,應進行適當調整。

睡眠 老年人通過運動,一般都會改善睡眠,睡得香一些,若通過一段時間鍛煉,反而失眠加重,且出現腰酸體痛難忍,則考慮是否運動過量,應及時進行調整。

疲乏程度 一般說來,老年人在運動後,特別是剛開始鍛煉後,會有輕重不等的疲乏感,而隨著鍛煉的經常化,適應性增強,疲乏感會逐漸消失。如果在健身鍛煉後,不僅不覺得輕松愉快、精力充沛,反感困乏越來越重,甚至產生厭倦感,這說明運動量過大,可適當調整。

體重 老年人在健身運動的過程中,可每周測體重1~2次,最好在每周的在同一時間測量,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適當下降,這是新陳代謝增強、消耗增多、脂肪減少的緣故,隨後體重會相對恒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體重呈“進行性”下降,可能是運動過量或其他原因,應及時查明。

給老年人好胃口

中醫認為,脾胃是健康的根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老年人脾胃不好,不能從食物中吸收足夠的營養物質來滿足機體的需要,氣血生化沒有足夠的原料,因而會出現上述氣血不足的表現;並且脾胃虛弱會導致人體正氣不足,對疾病的低抗力下降,使人容易染上各種疾病,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因此,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保健養生應從補脾胃開始,讓老年人的脾胃年輕起來。

健脾益氣,滋陰補血的佳品,對老年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有很好的療效,本方出自我國一代名醫劉炳凡老先生之手,精選阿膠、當歸、黃芪、黨參、白術等中藥組成,其中阿膠、當歸歷來是補血上品,加用黃芪,更容易消化、吸收,使補血更快,更有效,氣血雙補。

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氣血不足的癥狀,方中的黨參、白術具有上好的健脾益氣的功效,增強脾胃的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易飽脹等脾胃虛弱的癥狀,給老年人以胃口。通過健脾胃、補氣血,讓老人脾胃好、胃口好、消化好、精神好、氣血好。

中醫怎麼幫助老人祛濕養脾

祛濕養脾常按3大養生穴位

立秋後,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早晚溫差大。此時,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為適應自然界由“夏長”到“秋收”的陰陽變化,人體之氣血也隨之內收。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欲隨之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營養滋養身體。

立秋過後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好辦法。

除瞭按摩祛濕養脾外,還可食療

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選擇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癥;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瞭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編提醒人們,還可吃祛濕熱的藥物。如暑濕偏重,可用些祛濕熱的藥物。《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可見,祛濕藥物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