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皮膚出現濕疹皮疹,甚至出現腸胃炎。那麼如何祛除體內濕氣呢?中醫認為不防常吃些具有祛濕養生功效的食物。10種祛濕食物推薦給大傢,跟隨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體內濕氣重推薦10款健脾祛濕湯

★豬橫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熱祛濕,除肝熱

材料:豬橫利500克,夏枯草、綿茵陳各20克,生薑4片。

做法: 1、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 2、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先武火煲滾後轉文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

適應癥:豬橫利性平味澀,補益脾胃、助消化;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結消腫功效;綿茵陳則有清濕熱,退黃疸的功效。故該湯可以清熱去濕,去肝熱,尤其適用於糖尿病患者服用。

★淮山扁豆煲雞腳

功效:健脾祛濕、舒筋活絡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苡仁15克,鮮雞腳200克(約10隻),生薑絲少許。

做法:先將雞腳去衣清洗,切掉腳趾甲。將淮山、扁豆、芡實、薏苡仁、雞腳和薑片一起放瓦煲內,加水2500ml(約10碗水),武火煲滾後文火煮2小時。煮好後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適應癥:湯中雞腳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舒筋強骨的作用,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淮山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功效;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實功效健脾除濕,固腎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註意事項:建議不要用冰凍雞腳,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

★ 白術陳皮豬肚湯

功效:健脾燥濕開胃

材料:陳皮10克,白術30克,鮮豬肚半個至1個,砂仁6克,生薑5片。

制法: 1、先將豬肚洗凈飛水。

2、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加水約2500ml,煲滾後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 3、取出豬肚切件,放回鍋內,再煲30分鐘,調味即可。

適應癥:白術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陳皮具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功效;豬肚甘,溫,功效補虛損,健脾胃。故此湯能健脾開胃,促進食欲,對於腹脹、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赤小豆粉葛煲鯪魚

功效:清熱下火、祛濕潤燥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薑3片

做法: 1、赤小豆、陳皮洗凈;粉葛削皮洗凈,切塊。 2、鯪魚去鱗及內臟,洗凈,慢火煎至微黃。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放適量食鹽調味便可。

適應癥:赤小豆有清熱解毒、利水除濕之功;粉葛能除脾胃虛火、生津止渴;鯪魚有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作用。故此湯尤其適用於濕熱內蘊癥見長熱毒癰瘡、舌紅苔黃膩之人飲用。

★ 芡實煲老鴨

功效:滋陰,健脾祛濕。

材料:芡實100克,老鴨一隻。

做法:老鴨宰凈,芡實放鴨腹內加水2500ml,武火煲滾後,文火繼續煲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

適應癥:芡實性味甘澀平,具有健脾祛濕,益腎固精的功效;老鴨性溫味甘,入脾、胃、肺、腎經,功能滋陰補血。故此湯適合陰虛夾濕者見咽幹、虛熱、心煩伴便爛、舌苔白膩者服用。

★ 眉豆花生煲雞腳

功效:健脾祛濕,強筋健骨

材料:眉豆80克、花生50克、雞腳4對、冬菇8個、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

做法:配料洗凈,冬菇去蒂;雞腳洗凈,切對開;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水2500ml,武火煲滾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

適應癥:眉豆,其甘、平、無毒,有祛暑解渴,健脾和胃,除濕止瀉等作用;花生性平、味甘,具有益脾潤肺、補血功效;該湯去濕氣而不寒涼,健脾胃而不油膩。同時,對腳氣病、小兒病後脾虛胃弱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沙葛豬骨湯

原料:沙葛500克,豬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棗2個,薑2片,水10碗。

做法:

1.赤小豆、眉豆、扁豆洗凈,浸泡1-2小時;

2.豬扇骨斬大件,洗凈,汆水撈起;

3.沙葛洗凈,去皮,去筋,切塊;

4.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鐘,轉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清熱祛濕,健脾開胃。

★薏仁豬腳湯

功效:健脾益胃、利濕、壯腰膝

材料:薏仁30g,幹凈豬腳一隻約半斤

制法:薏仁碾碎,豬腳洗凈剁塊與薏仁一同放入砂鍋,加黃酒、薑及清水1500毫升,蓋好。先用猛火煮滾,除去湯面浮沫,再用文火煨約2小時;待豬蹄爛熟後,依次加入鹽、醬油、蔥、胡椒粉。

★白鯽魚煲湯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濕,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10種祛濕食物推薦

排毒祛濕應吃的10種食物

糙米: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豐富的纖維,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當的飽足感,能整腸利便,有助於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來一杯糙米豆漿是不錯的排毒方法。

紅豆:紅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可在睡前將紅豆用電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胡蘿卜:胡蘿卜對改善便秘很有幫助,也富含β-胡蘿卜素,可中和毒素。新鮮的胡蘿卜排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蜜、檸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地瓜:地瓜所含的纖維質松軟易消化,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連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山藥: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菠蘿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綠豆:綠豆具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於排毒、消腫,不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機酸、維生素受到破壞而降低作用。

牛蒡:牛蒡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並有調整腸道功能的效果,所含的膳食纖維可以保有水分、軟化糞便,有助排毒、消除便秘。可作成牛蒡茶隨時飲用,長期服用。

蘆筍:蘆筍含多種營養素,所含的天門冬素與鉀有利尿作用,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利排毒。綠蘆荀的荀尖富含維生素A,料理可將尖端微露水面,能保存最多營養素。

燕麥:燕麥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蘋果、葡萄幹,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薏仁: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體內濕氣是怎麼形成 秋季祛濕方法

“濕氣為萬惡之邪”的說法。現在的人,物質生活豐富,大魚大肉吃得太多,再加上吃的食物裡有污染,運動量又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體內容易積聚濕氣。而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因此,祛濕氣就顯得尤為重要瞭,以下,我們就來介紹五種祛濕氣的方法。

食療

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濕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體內濕氣是怎麼形成 秋季祛濕方法

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癥。

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薑,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補氣健脾祛濕有哪些中成藥

補氣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比較多,包含但不包括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歸脾丸、補中益氣丸、補脾益腸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參養容丸等。雖然補氣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很多,但不同原因導致的氣虛、脾胃虛弱、體濕通常表現為不同的癥狀特點,而不同藥物在功效上也細微的不同,所以在具體的補氣健脾祛濕的選擇也有所差異,必須結合患者自身的癥狀。

根據身體篩選切記胡亂用藥

由於中藥具有一定的藥性,特備是不同中成藥在治療補氣健脾祛濕有著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所以補氣健脾祛濕的中成藥不能亂用,進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規范食用導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所以應特別註意。

與中成藥相比較,食療的方式在補氣健脾祛濕也具有輔助的效果,而且與中成藥相比,更加安全,但缺點是必須長期檢查,所以有條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絲瓜、小米、燕麥、萵苣、胡蘿卜、玉米、冬瓜、鯽魚、牛蒡、山藥等食物。

什麼人,什麼時候需要祛濕

中醫上將濕邪分為外濕和內濕,對應到我們的生活中,外濕就是外界環境的濕氣,比如潮濕的天氣、連綿的陰雨、涉水冒雨、長居於濕氣聚集的地方,都可能讓濕邪從外而人,侵襲人體,導致食欲不振、胃脹腹瀉、皮膚出疹、關節疼痛等癥狀。內濕是濕邪由內而生,主要是由於飲食的原因,多食肥甘厚味、恣食生冷(如肥肉、酒、冷飲、冰水等),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體內水液無法順利地排出體外,聚而成濕。

內濕又有從寒化和從熱化的不同,即寒濕和濕熱兩種不同的情況。平時脾胃虛寒的人容易寒化,表現為腹脹、腹瀉、手腳冰涼、大便次數多而清稀、易感冒、舌苔白膩,還有可能有水腫,所以此類型的人往往為白胖型;濕熱型的人往往是陰虛陽亢,會出現偏瘦、口渴、多食多飲、大便黏膩、舌苔黃膩等癥狀。濕邪纏綿是造成各種慢性病、頑固性疾病的根本。所以,有以上表現的人要特別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