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3分鐘世界上就有一位婦女被診斷為乳腺癌,而在我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平均每1000名女性當中,就有一名乳腺癌患者,我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正以每年3%~4%的增長率急劇上升,城市的增長速度為每年7.5%,死亡率則平均每年上升6.9%。專傢指出,常有乳腺癌病人因懼怕或一知半解而用錯藥、亂停藥,危害很大。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乳腺癌用藥的三大誤區。

乳腺癌的病因

年齡(30%):

在女性中,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在月經初潮前罕見,20歲前亦少見,但20歲以後發病率迅速上升,45~50歲較高,但呈相對的平坦,絕經後發病率繼續上升,到70歲左右達最高峰,死亡率也隨年齡而上升,在25歲以後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時始終保持上升趨勢。

非浸潤性癌(30%):

是乳腺癌的早期階段,當癌瘤局限在乳腺導管或腺泡內,未見突破其基底膜時稱非浸潤性癌。(1)導管內癌:癌細胞局限於導管內,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發生於中小導管,較大導管少見,一般為多中心散在性分佈。(2)小葉原位癌:發生於小葉導管及末梢導管上皮細胞的癌,多見於絕經前婦女,發病年齡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葉增大,管、泡增多,明顯變粗,充滿無極性的癌細胞。小葉原位癌發展緩慢,預後良好。

浸潤性特殊型癌(20%):

(1)乳頭狀癌:發生於大乳管的上皮細胞,癌實質以有纖維脈管束或無纖維脈管束的乳頭狀結構為主者,可為非浸潤性與浸潤性乳頭狀癌。其浸潤往往出現於乳頭增生的基底部。(2)髓樣癌伴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切面常有壞死和出血,鏡下可見大片癌細胞間質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以癌周邊部更明顯,一般認為是機體對腫瘤產生的抵抗。(3)小管癌:發生於導管或小導管上皮細胞,是惡性度較低的一類型,預後良好。(4)腺樣囊性癌:由基底細胞樣細胞形成大小、形態不一的片塊或小染,內有數目不等,大小較一致的圓形腔隙。腔面及細胞片塊周邊可見肌上皮細胞。(5)大汗腺樣癌:癌細胞胞漿豐富,嗜酸,有時可見頂漿突起,胞核輕度到中度異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頭結構。(6)粘液腺癌:發生於乳腺導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礎上,多見於近絕經期或絕經後的婦女,尤以60歲以上婦女多見。癌實質中,上皮粘液成分占半量以上。粘液絕大部分在細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見在細胞內,呈印戒樣細胞。(7)鱗狀細胞癌:來源於鱗狀上皮化生的乳腺導管上皮。癌實質全部為典型的鱗狀細胞癌,即可見細胞間橋和角化。若其他型癌發生部分鱗狀上皮化生,則不在此列。(8)乳頭派傑氏病:又稱乳頭濕疹樣癌,Paget(1874)首先描述此病。經過多年的研究,目前認為其鏡下瘤細胞形態具有體積大,胞漿豐富淡染,常呈空泡狀,核較大,明顯不規則,偶見核分裂象。

浸潤性非特殊型癌(10%):

(1)浸潤性小葉癌:小葉癌明顯向小葉外浸潤,包括小細胞型浸潤癌。

(2)浸潤性導管癌:導管癌明顯浸潤間質,但浸潤部分不超過癌實質一半。若超過一半,則以浸潤性癌的主要形態命名。

(3)硬癌:癌細胞排列成細條束或零散分佈,很少形成腺樣結構,纖維間質成分占三分之二以上,且致密。

(4)髓樣癌:癌巢呈片狀或團塊狀密集,可有腺樣結構,癌實質占三分之二以上,間質可有少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

(5)單純癌;介於硬癌與髓樣癌之間,即癌實質與纖維間質成分比例近似。癌細胞主要形成不規則的實性條束或小染,也可有腺樣結構。

(6)腺癌:癌細胞大小尚一致,胞漿豐富,可有分泌,核深染,核分裂象多見,癌細胞呈腺管樣排列,層次多,極性紊亂,缺少基底膜,在間質中呈浸潤性生長,癌細胞亦可呈條索片塊排列,腺管樣排列需占二分之一以上。

乳腺癌用藥的三大誤區

1

×過分依賴中藥治療

√應以西醫為基礎治療

有的病人一發現腫瘤聽說要化療或放療就怕,轉而求助於中醫中藥。廣東省醫學會乳腺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任蘇逢錫教授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過分依賴中藥治療,並把中藥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他不贊同。

他稱,有位四會縣的病人腫瘤很小的時候就發現瞭,她先看瞭中醫。由於羞怯,醫生沒為她觸摸乳房檢查,而是讓她回傢自拍照片,同時給她開中藥。後來該患者的腫瘤已經發展成整個乳房大瞭,她才看西醫。蘇教授表示,門診中有的患者過分依賴單一的中醫治療,有的病人吃中藥就把原本吃的內分泌藥物擅自停服瞭,這些都可能導致最佳治療時機被延誤。

蘇逢錫表示,腫瘤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會影響生存,應該以西醫治療為主要手段,結合中醫治療可達到更好治療效果。他指出,西醫治療有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是乳腺癌高發的歐美國傢的治療經驗總結。

2

×內分泌藥物吃5年足夠

√5年後換藥繼續吃可降低復發率

劉女士在發現長乳腺癌後,她到醫院找瞭專傢看病,並拿瞭一份藥單,醫生告訴她,吃瞭5年藥後還要再來看。5年後,劉女士擅自斷瞭藥,過瞭一段時間,乳腺癌復發瞭,她再找到瞭這位醫生。醫生嘆息道,當時我就囑咐你服藥5年後來找我,怎麼不來?停不停藥可不該你自己決定的。蘇逢錫認為,高危乳腺癌患者5年後還要繼續吃內分泌藥物,不過要換另一種內分泌藥。

3

×一劑藥持續吃下去

√圍絕經期和絕經期要換內分泌藥

絕經後婦女缺乏雌激素瞭,那她的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應該就沒事瞭?其實不然。專傢指出,目前使用的內分泌藥物主要有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其中芳香化酶抑制劑是目前乳癌內分泌治療研究最活躍的部分,用於治療絕經後雌激素依賴型的乳腺癌病人。蘇逢錫指出,雖然絕經後婦女的卵巢不分泌雌激素瞭,但卵巢以外的雌激素仍存在。他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如果病人在剛開始接受內分泌治療時還未絕經,可以使用他莫昔芬進行治療,減少雌激素對腫瘤細胞的刺激。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一旦停經,就可以換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使雄激素無法轉化為雌激素。其間,患者應與主治醫生密切聯系,選擇恰當的換藥時機,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轉移和復發,延長生命。

乳腺癌的癥狀

(一)隱性乳腺癌

指臨床上觸不到腫塊,乳腺切除後病理檢查證實的乳腺癌。常為X線檢查等方法發現或以腋淋巴結轉移為首發癥狀,應與副乳腺癌相鑒別。治療上,現在一般認為,一旦診斷為隱匿性乳腺癌,若無鎖骨上及遠處轉移,應行根治術治療。多數報道其療效優於或相似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

(二)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並不多見,發病率為乳腺癌中1%,為男性惡性腫瘤中0.1%。發病年齡較女性乳腺癌平均高出6~11歲。

男性乳腺癌的癥狀主要是乳暈下無痛性腫塊,20%病人有乳頭內陷、結痂、排淮,腫塊邊界常不清,常早期有皮膚或胸肌粘連,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男性乳腺癌的病理表現與女性乳腺癌相似,絕大多數是浸潤性導管癌,男性乳腺無小葉組織,因而病理上未有小葉原位癌的報道。男性乳腺癌的治療同女性乳腺癌,但因男性病例乳腺組織較小,且易早期侵犯胸肌,手術方式應以根治術或擴大根治術為主。

對晚期或復發病例應用內分泌治療,效果比女性乳腺癌為好。主要治療方法是雙側睪丸切除,有效率可達50%~60%,之所以如此高療效率是由於近84%的腫瘤組織ER陽性。有效期平均持續12月。如果病人不願接受睪丸切除,或既切除後病情再發,尚可服用女性激素、男性激素或TAM而獲得好效,類此添加性內分泌療法在病人已顯示睪丸切除術無效的情況下將產生佳效,這種二線內分泌療法的顯效率界於30%~50%之間,化療僅在內分泌治療,包括祛除性和添加性,失敗後方宜開始,其用藥和給法相當於女性乳癌。

(三)炎性乳癌

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臨床類型,常呈彌漫性變硬變大,皮膚紅、腫、熱、痛和水腫明顯。發病呈爆發性,十分近似急性炎癥,因而又稱為癌性乳腺炎。

本病的診斷要點為:

①局部雖表現為紅腫熱痛,但無發冷發熱等全身炎癥反應。

②體溫和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

③早期皮膚呈典型的紫羅蘭色,呈斑片狀水腫,境界清楚,邊緣稍隆起,毛孔粗大如桔皮樣改變,紅腫范圍大於乳腺的1/3以上,消炎治療1周後紅腫不見消退。

④在紅腫乳腺組織內有時能觸及質地硬韌的腫塊。

⑤同側腋窩多能觸及質地較硬的淋巴結。

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病理切片能提供診斷依據。

炎性乳腺癌以往應用手術或放射治療的預後很差,平均生存期為4~9個月,因而對炎性乳腺癌不主張用手術治療。目前大多數作者對炎性乳腺癌均采用化療及放療的綜合治療,即先用3~4療程化療後作放療,放療後再作化療。

(四)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癌

乳腺癌發生於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約占乳腺癌病例中0.75%~31%,妊娠期及哺乳期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可能使腫瘤的生長加快,惡性程度增高。同時在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組織的生理性增大、充血,使腫瘤不易早期發現,同時易於播散。

妊娠期乳腺癌的處理原則與一般乳腺癌相似,但治療方法的選擇還決定於腫瘤的病期及妊娠的不同時期。早期妊娠時是否中止妊娠應根據不同的病期,病期較早時可不必中止妊娠,病期是Ⅱ、Ⅲ期或估計術後需要化療及放療者則宜先中止妊娠能提高生存率,相反常由於中止妊娠延遲瞭手術治療,反而影響治療效果。

哺乳期乳腺癌的治療首先應中止哺乳,術後輔助治療方法與一般乳腺癌相似。預防性去除卵巢並不能提高生存率。

乳腺癌患者日常如何預防

1、按時作息

乳腺癌的發病率跟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因此,調整生活方式是讓乳房遠離噩夢最有效的手段。如減少熬夜的次數,有規律的作息。

2、科學飲食

女性應該註意自己每天吃的食物,要有健康飲食的觀念,可以多吃些白菜、海魚、新鮮蔬菜、水果、菌類及豆類食品。過多地食用肉類、煎蛋、黃油、奶酪、動物脂肪可增加乳腺癌危險性,要避免過多攝入,以控制體重,忌煙酒。

3、多曬太陽

多曬太陽:與服用維生素D相關的是,多曬太陽也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 因為皮膚隻有在陽光下才能合成維生素D。美國專傢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曬 10到15分鐘太陽就夠瞭,這足以使人們保持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不過,也有 專傢提出,皮膚過多地暴露在陽光下,患皮膚癌的危險將會增加,因此,曬太陽也 要適可而止。

4、調節情緒

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適量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病機會。

5、服用維生素D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維生素D有預防乳腺癌的功效。研究發現 ,每天服用200個國際單位(大約食用兩小勺含維生素D奶粉即可)維生素D的 婦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險率大約降低30%。醫生因而建議:50歲及其以下的婦 女每天至少服用200個國際單位維生素D;而50歲以上的婦女,最好每天服用 400到600國際單位維生素D。

6、少吃避孕藥

許多女性往往會采用吃避孕藥的方式避孕,會對身體帶來很大危害,也會增加女性患上乳腺癌的幾率。

7、學會自查

女性應該把乳房自查作為日常乳房護理的一部分,每月檢查一次,如果發現乳房有異常腫塊、非哺乳期乳頭有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和上肢水腫,就需要立即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乳腺癌患者日常如何自我診斷

1、檢查時間:月經結束後第五天。 月經前乳房會有水腫與脹痛,不利於觸摸到腫塊,並且本人有疼痛的感覺。所以檢查時間應選在月經結束後,並建議每月固定這一天進行檢查。

2、 檢查方法:先潤滑再“敲擊”。乳房或者手掌抹上肥皂或潤膚油沐浴露之後的,皮膚表面更潤滑,便於滑動,更利於發現腫塊。不要兩手去抓整個乳房,而是用手的 中指食指指腹以“敲擊”方式順時針移動檢查,註意有無硬結、腫塊、疼痛點。尤其註意上外側部分。這個部位發病率高一些,這是身體構造造成的,外上部位受擠 壓、碰撞的可能性高,所以患病可能性更大。

3、最後確診:乳腺B超。經過自我檢查,大部分患者都會覺得自己有腫塊(通常還是自檢方法不對, 用手抓捏而非用指腹觸摸),實際上,乳腺增生常表現為團片狀、條索狀、棉絮狀、顆粒狀,手感覺起來象腫塊,但並非乳腺癌的腫塊。40歲以上的女性處於乳腺 癌高危人群,乳腺X光檢查比做B超更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