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體內水分調控失衡,濕留體內,影響身體健康。怎樣祛除濕氣呢?看下小編的介紹吧。

濕氣重吃什麼好

白扁豆龍骨湯

食材:豬脊骨500克,白扁豆50克,棗幹8顆,蓮子10粒,蔥、薑適量,水、食鹽適量

做法:

1.白扁豆、蓮子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紅棗洗凈備用,生薑切片,蔥洗凈後切蔥節備用;

2.豬骨洗凈後冷水下鍋,水沸後,撈出豬骨洗去浮沫,將血水倒掉;

3.將焯過的龍骨放入砂鍋中,倒入適量清水,放入泡好白扁豆、蓮子和紅棗,放入蔥和薑,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2小時左右關火,出鍋前調入少量食鹽調味即可盛出食用。

作用: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它的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人藥,有補脾胃,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泄瀉、嘔吐、暑濕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

赤小豆鯽魚湯

食材:鯽魚1條,赤小豆150克,生薑1塊,大蒜2瓣,香菜1根,食鹽、黑胡椒粉、料酒、食用油適量

做法:

1.赤小豆洗凈,提前一晚浸泡,鯽魚宰殺洗凈後在魚身上抹上少許食鹽和料酒醃漬,生薑切片備用;

2.開小火,平底鍋放少許植物油,撒上鹽和薑片烹香(撒上少許鹽不會粘破魚皮),放入鯽魚煎至兩面金黃,期間加入蒜瓣一同煎香;

3.煎魚的同時,把赤小豆放入砂鍋,大火燒開,把煎好的鯽魚放入燒滾的赤小豆水中,繼續開大火煮沸;

4.轉小火,小火慢煲40分鐘以上(燉煮期間不要翻動鯽魚,魚肉細嫩很容易散碎),撒入黑胡椒粉,最後根據自己的口味撒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盛出,在魚身上放上香菜裝飾即可食用。

作用:鯽魚搭配赤小豆燉煮湯品,能夠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更有助於排出體內積存的濕邪,預防濕邪帶來的脾胃運化不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癥狀。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一、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推薦跑步這種運動哦,每周三四次,一次半個小時。若能做到每天半小時最好。

二、拔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建議去有專業牌照的老師傅那拔罐。

三、吃藥

在脾胃虛弱大便溏稀時可同服附子理中丸與香砂養胃丸;

大便基本正常或稍幹則可服小建中顆粒;

喉嚨發炎或口腔感染時可口含錫類散;

口腔感染時可服黃芪顆粒與VB族(特別是B2),早晚10粒2-3天。

盡可能不用藥,但如用藥最好到當地找中醫辨證用藥。

4個小測試看出濕氣是否重

1、吃飯時,腸胃不佳

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惡心感,好象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

專傢指導: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自檢脾胃功能,就能發現你是否脾濕。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們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水液,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細胞新陳代謝提供能量。大多數人在夏季濕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饑餓感,可是吃瞭東西後馬上會有飽脹的感覺,這是胃強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濕的征候。

2、清早洗漱時,看面色和舌苔

早晨眼皮腫,或有下眼袋?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

專傢指導:確認是否脾濕,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態。健康人平時可以養成定期觀察自己舌象的習慣,對照一些中醫舌診的圖片,就可以發現自己健康問題的蛛絲馬跡。在夏季,脾濕的人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3、入廁時,看大便形狀

大便稀爛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較軟,而且大便完瞭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專傢指導:確認是否脾濕,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正常大便是香蕉樣軟硬適度的條形。而如果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的大便就是脾濕的表現,說明身體消化功能異常。體內濕氣過重時,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帶量多,也是濕氣的顯現。

4、感覺一下,你的體態

飲食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明顯增加?關節僵硬,起床時渾身酸痛?下肢水腫?

專傢指導: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而且表現為虛胖的體征,更嚴重的人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導致體內濕毒的原因

外部原因:

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濕之處而得。發病有由表入裡的轉變規律,因病變部位的不同而癥狀各異。淺則傷人皮肉筋脈或流註於關節,深則可入臟腑。

外濕侵襲的癥狀:如濕鬱肌表,可見惡寒無汗,發熱體酸,頭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癥;濕阻經絡,則見肢體重著酸痛,或經脈拘急或痙攣等癥狀;濕著筋骨成為濕痹,又可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外濕侵襲人體,還常兼有風、寒、暑、熱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機特性,臨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診斷,以為治療依據,如寒濕相兼、風濕相兼、濕熱相兼,或風寒濕三者相兼等。

內部原因:

內濕可因外濕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濕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因脾主運化,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佈密切相關,脾臟虛損,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濕,甚至積而成水。

內濕的臨床上主要表現:面色萎黃,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痞滿,嘔吐痰涎,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癥狀。內濕在人體內還可進一步演變發展。如上入胸膈,則可形成濕蔽清陽,嚴重者可產生神識如蒙的癥狀;或胸絡痹阻,發生胸痹胸痛。如壅結於大腸,又可見大便下血、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癥狀。

常按3穴位可祛濕

腋窩的極泉穴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以疏通經絡,還可起到調理睡眠和解決心臟不舒服的問題,包括白領經常不明原因出現的心悸、胸悶狀況。

肘窩的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膝窩的委中穴

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這裡有個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平時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3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