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上瞭年紀,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跟老人講話要拉高聲音才聽得到;老人要常吃爛爛的食物,才會比較好消化;其實這些認知都是錯的。通過調查刊文指出,照顧老人的健康時,要警惕很多錯誤的觀念與做法。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照顧好老人

傢有老人,做晚輩得除瞭盡孝贍養以外,還要尊敬與關懷他們。老人是傢中脆弱的群體,除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要密切關註他們的身體、心理狀況。瞭解一些老人簡單的健康知識以及傢庭護理技能,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他們的健康危機。我們在這裡介紹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常識以供參考。照顧老人應該從三方面著手:

1.在健康方面應該做的事情

(1)時刻關註老人的健康狀況,提醒他們定期檢查;如果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

(2)當老人患病時應該悉心照料,在用藥方面應該定時提醒監督或親自幫助服用。學習一些簡單的傢庭護理知識,提高老人生活的舒適度。

2.在精神方面應做的事情

(1)經常探望老人,多與其談心,瞭解老人的需求,不要因為工作忙而忽視老人。

(2)盡量避免老人精神上的孤獨,盡可能的幫助老人走出孤獨的環境,支持老人交朋友,鼓勵老人多參加一些社區的活動。

(3)善聽老人的嘮叨。傾訴一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是老人心理調節的一種需求。同時老人生活范圍變小,關註的事情可能很煩瑣,還會斤斤計較,這時要學會“模糊”處理傢事。

3.在生活方面應做的事情

(1)衣:給老人選擇的服裝應該寬松、舒適。貼身衣物質料最好選擇佈類,絲綢類。穿衣要整潔、美觀和舒適,不僅自己感到精神,同時也使子孫後輩以及其他年輕人更加尊重和喜愛你。老人最好選擇一些色彩鮮艷的衣物,一方面外出時容易引起別人的註意,避免交通意外;另一方面更是顯示瞭老人對生活的熱情,容易感染旁人的情緒,使生活更有朝氣。患老年癡呆的或腦血管病的老人的衣服應該特制,以利於更傢方便穿著與護理。

(2)食:應該照顧到老人的口味、營養均衡以及易吸收方面,盡可能的與老人一起進食,尤其是喪偶的老人。孤獨一人在傢,常常對自己的飲食並不在意,時間一長就導致營養不良而引發許多疾病。因此,子女應該盡可能的照顧好並和其一起進食,這樣老人的飲食興趣也能提高。

(3)住:老人居住的環境應簡單、寬敞、明亮。傢具擺放最好固定,適應老人習慣,不要經常變化,地板以及浴室註意防滑。室內註意通風及溫濕度調節,時刻註意居傢安全,例如:提醒關火爐,關煤氣,關電器,防滑倒等。如傢人要遠行,老人不便同行,應安排親友照顧或定時探望傢中老人。

(4)行:老人因反應和行動遲緩,外出時應特別註意交通安全,必要時應有傢人陪同。老人單獨外出時應為老人制作健康卡並隨身攜帶,以便不測時及時救治。

(5)動:滿足老人生理及心理需要,讓他們一起參與傢庭的活動;例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傢務勞動;陪同去公園、或安排出去旅遊等。但避免老人做太粗重的工作,如:攀高,搬重物等。

(6)勤:勤動腦和手,有助於老人的健康。鼓勵老人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安排日常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老人勤動腦和手腳,有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延緩衰老。要讓老人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社會范圍,不要過多的幹涉老人的精神生活包括老人婚姻等。

很多傢庭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視瞭老人,也有很多傢庭因工作等一些原因不能親自照顧,在這時就可以委托專職的保健單位聘請專業保健人員做好上門服務,以盡孝道。

照顧老人當心這些誤區

誤區一: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調查發現,高達78%的人誤以為老人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因為這個常見的誤區,反而讓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差等真正讓走路變慢的原因被掩蓋,而忽略應該到醫院就診尋求治療。

誤區二:跟老人說話要拉高聲調。當照顧老人時,很多人以為隻要在老人傢耳朵旁尖聲大喊,就能讓耳背越來越嚴重的老人聽得清楚。其實,這樣做會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說話時,聲音可以大聲,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讓老人聽得清楚。

誤區三:年紀大瞭晚上就會睡不好。超過五成的人誤以為年紀大瞭,晚上就會睡不好。實際上,這是因為生理變化,老人睡眠時間會整體提前。換句話說,早睡的老人理論上就會早起,可是卻常被認為是失眠或睡不好。

誤區四:老人應該吃糊糊爛爛的食物,比較好消化。調查發現,半數的人認為要讓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將食物處理得糊爛。實際上,常吃糊爛的食物,會因為缺乏色、香、味,而讓食欲減低,反而造成老人營養不良。

誤區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預防骨質疏松。針對廣告上常出現的“保骨靈藥”———維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調查中發現,仍有30.7%的民眾認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質疏松。根據國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療或預防骨質疏松,隻對修復關節軟骨退化有幫助。

誤區六:補充銀杏能預防老年癡呆。國外調查顯示,銀杏萃取物隻能對已經有老癡的患者具有某種程度的治療效果,但是對沒有老癡的人,則是無法預防的。但是在調查中卻發現,近一半的人認為銀杏能預防老癡。

誤區七:老人每天都應該排便。很多人以為一定要每天上大號才正常,否則就是有便秘的問題。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說,這種想法是錯的,隻要規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沒有便秘,沒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秘,醫師劉建良分析,便秘的定義除瞭看次數(每周排便次數小於3次),還要看品質,像是排便時是否費力、糞便呈團塊狀、解便不幹凈的感覺、肛門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協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藥物或生活方式會加重便秘問題,例如鈣片、鐵劑、止痛藥、安眠藥、胃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肛門疼痛或痔瘡、缺乏活動、喝水量過少等等。

詹鼎正指出,這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多是醫生在門診上常常碰到、覺得病人容易犯錯的問題,從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於照顧老人健康存有許多錯誤認知。例如,老人普遍對於保健食品的預期與期待過高,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與常見的慢性病藥物產生交互影響的風險。照顧老人時,需要學習專業科學的保健知識,這樣才能提高生活品質。

照顧老人要做到有心

老年人經歷瞭大半輩子的操勞,將子女撫養成人,到瞭老年理應受到子女的悉心照料。然而要照顧好傢中的老人,特別是身體有病,或者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不是件簡單事。子女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應註意從細節入手,做到耐心、細心、虛心。

耐心:由於年齡和心理的原因,老年人說一件事情往往喜歡重復嘮叨許多遍。作為晚輩,盡量不要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更不能粗暴地打斷或制止老人說話。如果老人變得整天沉默寡言、悶不吭聲,則要盡量抽些時間陪伴老人,調節老人的不良情緒。

細心:提醒老人按時睡覺、按時起床,不要熬夜看電視,以免第二天起床後頭昏腦漲。老年人泌尿系統功能較差,夜間經常起床小解,因此應把便盆放在老人床下,並提醒老人睡前盡量少飲水;老年人的視力不太好,房間內光線應明亮,地板應幹凈防滑;手腳不靈便的老人,應幫助他們洗澡、洗頭、勤換衣服,以改善老人的精神面貌;老人的飲食則要定時定量,食物註意粗細結合、葷素搭配,盡量遵循“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蔬”的飲食原則;設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多陪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平日要給老人閱讀報刊和書籍。

虛心:傢中如果有什麼事需要老人幫忙,說話時應客氣、禮貌,盡量用商量的語氣跟老人說話,切莫以“當傢人”的口吻吩咐命令老人去“執行任務”。

13種食物老人盡量要少吃

老年人年紀大瞭,腸胃功能也下降瞭,所以,在食物的選擇上要有講究,不適合老人吃的食物要少吃,下面就為大傢介紹幾種不適合老人吃的食物。

1、醃菜

不宜長期食用,如醃菜醃制得不好,菜內會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胺。

2、方便面

方便面中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品色素與防腐劑等,常吃對身體不利。

3、烤牛羊肉

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如苯並芘這樣的有害物質,是誘發癌癥的物質。

4、松花蛋

因為制作松花蛋要用一定量的鉛,經常食用會引起鉛中毒,還會引起缺鈣。

5、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堿,影響肝細胞的功能。

6、銀耳

銀耳營養豐富,還有補腎、潤肺、生津等功效,頗受老年人喜愛,但由於老年人消化功能較差,銀耳又不太好消化,如果一次食用過多或連續多餐食用,則會引起腸梗阻,表現為腹部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肛門停止排氣等,有些病情嚴重的甚至需要手術治療。所以在臨床上,因食用銀耳不當而發生腸梗阻的老年人也比較常見。

7、魚籽

魚籽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和核黃素,是人類大腦和骨髓的良好補充劑、滋長劑,但要註意老年人盡可能少吃,因魚籽富含膽固醇,老人多吃無益。魚籽雖然很小,但吃下去很難消化,燒煮也很難燒熟透,吃瞭後容易消化不良,造成拉肚子,因此,在烹飪的過程中要煮熟煮透,吃的時候不要吃得過量。

8、豆腐

大傢都知道豆腐的營養價值是極高的,但卻是老年人不能多吃的,你知道嗎?豆腐中好含量非常豐富的蛋白質,但它含有的植酸和脹氣因子,若食用過多會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還會引起蛋白質的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癥狀。

溫馨提示:老年人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少吃不適宜的食物,多吃營養食物,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吸收營養,才能健康長壽。

老年人不要忘我地照顧下一代

一些老年人離退休之後仍然以傢庭為主,幫助兒女做飯、帶孩子,以享受天倫之樂,把自己的餘光奉獻給瞭傢庭。

寧夏健康教育所醫師田丁提醒老人們,不要忘我地照顧下一代,老年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社會上強調年輕一代對老年人關註的同時,老年人一定要自強自立,多參加社會活動,融入一個積極向上的群體中,在這個群體中,由於他們的年齡相似、經歷相仿,容易互相溝通。同時,群體中豁達的老年人還會影響到周圍的老年人。

田丁還建議,老年人心理上有什麼不愉快,也不要憋在心裡,要多找人說一說,互相安慰互相勸解。情況嚴重的老人還可以到相關的醫療機構做一些心理調試。如果長期壓抑自己會導致或者加重老年人的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腸胃功能紊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