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筍不能多吃?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春筍正當令,但食用時還得悠著點。記者近日瞭解到,一周約有10多位市民,因食用大量芥菜、春筍而引發急急性胃炎,嚴重的還有消化道出血的癥狀。你是不是也很好奇為什麼春筍不能多吃呢?

吃春筍的註意事項

吃春筍的註意事項

1、燒春筍時最好先焯水

做春筍前最好能在沸水裡先焯一下,大約煮1-2分鐘,甚至可以煮更久一些,以軟化粗纖維,有助消化。這樣既可以去除春筍的澀味,吃起來更爽口,還能讓70%的草酸流失。草酸容易和體內的鈣形成草酸鈣,在體內沉積,導致結石,也會加重結石患者的病情。

2、每次五六片即可

中醫認為,春筍味甘性寒,屬於發物。發物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復發)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因此,吃的時候一定要控制量,不能天天吃,更不能頓頓吃。註意控制量,每次隻吃五六片。

春筍富含粗纖維,可以幫助食物消化,但由於它的纖維比芹菜等其他蔬菜要硬,相對難消化,吃多瞭,胃腸道受到刺激後,運動會加快,而出現不適感,當腸胃運動異常時,則會出現胃痛、胃脹,甚至胃出血等癥狀。吃春筍吃出毛病的,大多是因為一次吃得太多。

3、不要和生冷食物混著吃

春筍不要空腹吃,吃之前可以先喝口湯、羹,或者吃幾口飯,以減少春筍對胃腸黏膜的刺激;吃完春筍後盡量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冰啤酒、生海鮮。

春筍本來就難以消化,生冷食物也不易消化,兩個加在一起,腸道受到雙重刺激,加速瞭胃腸功能紊亂,容易誘發胃腸不適。

4、吃春筍需防過敏

中醫認為,竹筍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利便等功效,但筍中的大量纖維素較難消化,同時筍中含有難溶性草酸,食用過多易誘發哮喘等老慢支疾病、過敏性鼻炎、皮炎等。春季本來就容易過敏,對於容易產生攝入性過敏的人來說,食用春筍還易引起蕁麻疹。因此,小兒應少量吃春筍,但不能吃毛筍;老人吃筍一定要細嚼慢咽。

春筍不宜多吃

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傢對它贊嘆不已,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如果說肉食者鄙,食筍則正好相反。筍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雋永。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

春筍味清淡而鮮嫩,營養豐富,含有充足的水分、植物蛋白、脂肪、糖類、大量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C、E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含量較高的是纖維素、氨基酸。

春筍不僅是佳蔬還是良藥,中醫臨床研究發現,春筍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等功效。

頓頓都吃清炒春筍小心腸胃“鬧脾氣”

“冬春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兩周來,門急診患者明顯增加。”溫醫大附屬一院消化內一科科主任黃智銘告訴記者,天氣冷熱交替、飲食不規律等都會導致腸胃病。

市民胡女士,近日反復出現胃疼胃脹、打嗝還泛酸。經檢查後,發現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胃炎。據胡女士回憶,由於傢人都愛吃春筍,上周傢裡連著做瞭兩頓咸菜炒筍,自己也吃瞭大半盤。“晚飯後,就感覺肚子裡有一塊石頭鼓著,惡心想吐。”過瞭一兩天,胡女士不僅吃東西沒胃口,胃還隱隱作痛。

最近春筍大量上市,不少人因其營養豐富、粗纖維素含量高,每天都吃。“正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粗纖維,比較難消化,大量食用會刺激腸胃,損害胃黏膜,消化道的一些小血管容易受損傷,導致消化道出血。”市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中醫師曾耀明說。

濫吃水果、蔬菜也是傷胃又傷身。據黃智銘介紹,一些患者在春夏季大量吃水果,有時為瞭趕時間上班,甚至把香蕉當早餐吃,“水果中的酸味會同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最終導致消化道出血。”此外,農歷二月初二有著吃芥菜飯的習俗,不少市民當天食用過量的芥菜,引起消化不良,從而患上急性胃炎。

醫生提醒,如果出現胃脹、胃痛、大便呈黑色,則意味著消化道可能有出血,需要立即就醫。

病號和小孩慎吃筍

春季養胃先護肝

“筍還得燉爛瞭再吃,且任何人都不宜多吃。” 曾耀明認為,有消化道潰瘍疾病、胃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應慎食春筍。另外,老人、兒童也不宜多吃,每餐最好不要超過半根。

據瞭解,春季一般血管舒張,飲食不當極易刺激腸胃。如肝氣不舒,可發生胃痛,肝胃不和,可發生反酸、燒心,脾氣虛弱,還會有胃出血等癥狀。所以,春天是胃病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等疾病伴消化道出血的高發季節。

春季適宜養肝護胃。中醫專傢建議,市民可適當食用烏梅等酸食,或用薏仁、山藥、紅豆等熬粥,助祛濕利尿。忌食生冷、過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

需要註意的是,胃病患者一般都屬“寒”,腹胃虛弱者最好不吃性寒的梨子、柚子等。另據介紹,空腹吃西紅柿、桔子等會使胃內壓力升高而引起脹痛;空腹吃香蕉,則使血中鎂量升高而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

冬筍和春筍的區別

冬筍與春筍雖然都屬於竹筍,但是由於它們出產的季節不同,所以名稱也不同。而冬筍與春筍除生產的季節不同外,還有其它的區別嗎?

竹筍是竹的幼芽,有竹肉、竹胎、竹芽之稱。它的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出產,按時節分,春天破土而出的稱“春筍”;夏秋時節收獲的稱“夏筍”;冬季收藏在土中的稱“冬筍”,但以春筍和冬筍較為珍貴,尤其春筍筍體肥大,美味爽口。

冬筍是立春前還沒有出土的南竹的幼筍,春筍是立春後已經在泥土面上冒尖或者全部出土的南竹的筍。冬筍通身沒有一點綠顏色,特別是筍尖是沒有一丁兒綠色,隻要一露尖,就是春筍瞭。

冬筍是直接從土裡面挖出來的;早春筍在民間又叫‘頂土花筍’,就是筍子快從土中冒出來的時候,這種筍子無論是營養價值還是經濟價值都接近冬筍,所以價錢也差不多;春筍是已經破土而出的,比較好采摘,所以價錢不貴。

那麼到底春筍、冬筍有什麼區別呢?

一是看:春筍毛多,而且外面包著的皮有黑色條紋,整體顏色發黑,而冬筍外面的筍皮是金黃色的,沒有黑色條紋。即使菜販子故意把毛清理瞭,肉眼也能分辨;二是摸:冬筍的外皮都是緊緊包在一起的,摸上去很實在,而春筍外皮有點松動。此外,冬筍的個頭也偏小一點,大部分都在三兩左右,而春筍多在半斤以上。

雖然竹筍一年四季都有,但是春筍與冬筍最有營養,而且口感也最好。

春筍的營養價值

春筍是竹筍之一,它與冬筍都是竹筍中最珍貴的,也是營養價值最高的。春筍有怎樣的營養價值?

春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粗纖維素含量高。正是因為春筍含有豐富粗纖維,比較難消化,而大量食用會刺激腸胃,損害胃黏膜,消化道一些小血管容易受損傷,導致消化道出血。

你原本有胃潰瘍病史,最近又沒有控制飲食,多食春筍是會導致消化道出血的。有消化道潰瘍疾病、胃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春筍不宜多吃。

另外,肝硬化合並靜脈曲張的患者,由於春筍的粗纖維容易損傷靜脈,也不宜多吃。就是健康人群,平時食用春筍時也要適量,食用時註意細嚼慢咽,以免粗纖維劃破血管。

中醫認為春天肝氣旺,肝旺則易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差,所以要特別註意脾胃的保養。專傢建議,春天要適當運動,舒暢氣機,以健脾胃。脾胃功能欠佳的要盡量少食如甍菜、蕨菜、筍等粗纖維野菜,而健康人群在吃這些食物時也應該合理搭配,春天可以吃點紅棗、蓮子、山藥等健脾胃。

瞭解到春筍的營養價值,也清楚哪些人群不宜吃春筍,雖然春筍有減肥效果,但是大傢也不宜盲目的去吃。

孕婦能吃春筍嗎

孕婦在飲食裡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孕婦在妊娠期的時候,身體對於外界的所有東西都是比較敏感的,所以飲食方面一定要做的比較好,這樣才利於孕婦對營養的吸收。

春筍,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食用部分為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佈極廣。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竹筍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筍、冬筍味道最佳。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之一。立春後踩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又被稱為“山八珍”。春筍味道清淡鮮嫩,營養豐富。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常食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所以春筍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纖維素的營養美食。

豐富營養

春筍味道清淡鮮嫩,營養豐富。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常食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所以春筍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纖維素的營養美食。

生筍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成分。竹筍不但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竹筍味甘、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氣,清熱除煩,通利二便。《名醫別錄》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本草綱目拾遺》說它“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尤獨善於清化熱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