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不少關於食物“相克”的傳說,流行較廣的有螃蟹不能與柿子同吃,花生不能與黃瓜同吃,大蔥不能與蜂蜜同吃,紅薯不能與香蕉同吃,綠豆不能與狗肉同吃,松花蛋不能與糖同吃等,否則會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對於各種食物“相克”的傳說,由來已久。所謂食物相克,其實是由於混食兩種或兩種以上性狀相畏、相反的食物所產生的一種腸胃道不良反應癥狀。那麼面對事物相克我們應如何註意飲食?下面詳細瞭解一下。

健康飲食食譜搭配

1、幹稀相配

冬季進補的理想食物:當歸生薑羊肉湯;利水滲濕佳品:赤小豆燉鯉魚湯;催乳佳品:茭白泥鰍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紅樓夢中記載的6種粥(紅稻米粥、碧梗粥、大棗粥、鴨子肉粥、臘八粥及燕窩粥),還有敦煌藝術寶庫中發現的“神仙粥”(由芡實、山藥和大米組成)等均為幹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顏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為5種顏色:白、紅、綠、黑和黃色。一日飲食中應兼顧上述5種顏色的食物。

3、粗細糧相配

日常飲食中增加粗糧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還有助於減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飲食中應將主食和副食統一起來。

5、營養素相配

容易過量的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容易缺乏者為蛋白質、維生素、部分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素;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有魚蝦類、兔肉、蠶蛹、蓮子等;富含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類和粗糧等;水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每日應飲用4杯以上的水。

6、酸堿相配

食物分為呈酸性和呈堿性食物。主要是根據食物被人體攝入後,最終使人體血液呈酸性還是堿性區分的。近些年來,因肉類食品攝入過多,致使血液酸化,引發富貴病,應引起重視。

7、生熱相配

吃生吃活現已成為一種時尚。吃生蔬瓜果、鮮蝦、銀魚等可以攝入更多的營養素。吃生吃活必須註意食品衛生。

8、皮肉相配

連皮帶肉一起吃漸成時尚。如鵪鶉蛋、小蜜橘、大棗、花生米等帶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更高。

9、性味相配

食物分四性五味。四性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根據“辨證施膳”的原則,不同疾病應選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一般原則是“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根據“因時制宜”的原則,不同季節應選用不同性味的食物,如冬季應選用溫熱性食物:羊肉、鹿肉、牛鞭、生薑等,盡量少吃寒涼性食物。五味也應該相配起來,不能光吃甜的而不吃苦的。

10、烹調方法相配

常用的烹調方法有蒸、燉、紅燒、炒、溜、汆、炸、涮等。單一的烹調方法,如燒、炸、炒容易引起肥胖。應多選用汆、蒸、涮等烹調方法。

食物相克有三種類別

老底子的食物相克說

是經過“人體試驗”傳下來的

食物會不會相克?會!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副院長、省中醫院中內科主任陳意教授介紹,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我們平常吃的東西既然也算藥,那麼吃的時候當然要講究搭配。

根據藥食同源理論,每種天然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性與味,在中醫上叫“四氣五味”,“氣”指的是藥性,四氣就是寒、熱、溫、涼,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不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功效就不同,例如寒性的加上甜味的食物,就有甘寒養陰的功效,苦寒搭配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食物相克也是如此,有一些食物一道吃可能發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老祖宗就曾給我們留下瞭“十八反歌”,記載十八種相克的食物。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有些相克的“冤傢食物”都是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陳意教授說,這就跟中醫一樣,用瞭千萬人的“人體試驗”試出來的,之後才有瞭像《本草綱目》裡“凡柿同蟹食,令人作瀉”這樣的說法。

食物相克有三種情況

一些相克例子要記住

民間一部分食物相克的說法,已為醫學界所認同。專傢介紹,對於一般人群來說,真正的食物相克有三種情況:一是兩種食物在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發生互相排斥作用。二是兩種食物在分解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三是從中醫上食物的“四氣五味”角度來說,如果兩種大寒食物同食就會把人吃倒,大熱食物吃多瞭就會上火,隻有四氣食物搭配著吃,才不致使人寒熱失衡。

陳意教授介紹,日常生活中有些相克的食物還是要引起註意的,例如柿子除瞭與螃蟹同吃可能產生腹瀉外,柿子還盡量不要與白酒、紅薯等一起吃,與白酒同吃容易導致胸悶,與紅薯同吃可能導致結石;菠菜忌豆腐,菠菜中所含的草酸,會與豆腐中所含的鈣產生反應,阻礙人體對菠菜中的鐵質和豆腐中蛋白的吸收;桔子即將大量上市,要註意別在喝牛奶前後1小時吃,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與桔子中的果酸相遇後會發生凝固;還有些人喜歡用牛奶代替白開水服藥,其實牛奶會明顯降低人體對藥物的吸收。

但食物相克,說的並非都是壞事,如大傢都知道,吃蟹時離不開兩樣作料:一是醋,一是薑。醋的主要作用是消除腥味,而薑的作用則是為瞭驅寒。蟹是寒性動物,薑是熱性植物,兩者中和便可防止食蟹致寒得病。

食物相克也有個體差異

腸胃不好的人最要當心

最近幾年又流傳出瞭許多食物相克的版本,網絡上書店裡都有很多。不過對於其中一些說法,專傢認為有誇張之嫌。

打個比方,有些食物相克說提到瞭“花生與黃瓜同食易傷腎臟”,陳意教授認為這種說法就不是針對所有人,“花生與黃瓜同吃的確可能不消化,導致胃不舒服,但很多的飯前冷菜中既有花生米,又有醬黃瓜,大傢都在吃,也沒見有什麼病吃出來”。其中的原因是大傢吃的量比較少,偶爾吃一下是不要緊的。

至於吃多少量會引起健康問題,陳教授認為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就跟每個人的酒量不同一樣,沒辦法說多少酒會讓人醉”,如果自己感覺不舒服,就要考慮是不是食物相克引起的。有一點要特別註意,腸胃不好的人肯定要少吃那些可能“相沖”的食物。還有一點,兩種相克的食物隔多久後可以吃?陳教授的回答是最好在一個小時以上,因為胃腸消化食物需要這個時間。

營養學傢倡導食物多樣性

也有其他專傢指出食物相克沒有那麼厲害,正常體質、身體健康的人,吃食物應該是沒有禁忌的。比如記者在采訪浙醫二院一位營養專傢時,這位專傢就表示,在營養學上就沒有食物相克的概念,現代的飲食還是鼓勵食物多樣性。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也曾組織召開過以“質疑‘食物相克’”為主題的專傢研討會,他們的共識是:許多“相克”的說法,存在誤導;應倡導“食物多樣化”,這才是保證營養安全的一個最基本的有益的做法。

如何避開秋季的相沖食物

●柿子&螃蟹———可能嘔吐腹瀉

螃蟹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柿子的鞣質相結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因鞣質具有收斂作用,所以,還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質滯留在腸道內發酵,使食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維生素C&河海蝦———可能產生砒霜

在河蝦或海蝦等軟甲殼類食物中,含有一種濃度很高“五價砷化合物”,它本身對人體無毒害,但在服用維生素C片劑(特別是劑量較大時)後,由於化學作用,可使原來無毒的“五價砷”轉化成“三價砷”,這正是劇毒的砒霜的化學名,所以兩者同吃,嚴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

●海鮮&啤酒———可能引發痛風

海鮮中含有嘌呤和苷酸兩種成分,而啤酒中則富含分解這兩種成分的重要催化劑———維生素B1。吃海鮮的同時喝啤酒容易導致血尿酸水平急劇升高,誘發痛風,以致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

●火腿&乳酸飲料———可能致癌

不少人喜歡用三明治搭配優酪乳當早餐,但是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飲料一起食用易致癌。為瞭保存肉制品,食品制造商往往通過添加硝酸鹽來防止食物腐敗及肉毒桿菌生長,當硝酸鹽碰上有機酸時,會轉變為一種致癌物質———亞硝胺。

●雞蛋&豆漿———可能影響消化

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而雞蛋清中含有黏性蛋白,可以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使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率。

●牛奶&巧克力———可能發生腹瀉

這是常見的一種錯誤飲食習慣,牛奶中的鈣會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成一種不溶於水的草酸鈣,食用後不但不吸收,還會發生腹瀉、頭發幹枯等癥狀。

●豆腐&菠菜———可能導致結石

豆腐裡含有氯化鎂、硫酸鈣這兩種物質,而菠菜中則含有草酸,兩種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鎂和草酸鈣。這兩種白色的沉淀物不僅影響人體吸收鈣質,而且還易導致結石癥。同理,豆腐也不能與竹筍、茭白、栗子等同吃。

健康使用蜂蜜預防食物相克誤區

1、豆漿蜂蜜不宜沖食豆漿

蛋白質含量比牛奶還高,而蜂蜜主要含有75%左右葡萄糖和果糖,還含少量有機酸,兩者沖兌時,有機酸與蛋白質結合產生變性沉淀,不能被人體吸收。蜂蜜正確食用法是以40℃~50℃溫開水沖服。

2、蜂蜜不能與豆腐一起吃

豆腐味甘、咸,性寒,能清熱散血。與蜂蜜一起吃易導致腹瀉。同時蜂蜜中的多種酶類,豆腐中的多種礦物質、植物蛋白、有機酸等,二者一起吃不利於人體的生化反應。

3、蜂蜜不能與韭菜一起吃

韭菜含維生素c豐富,容易被蜂蜜中的礦物質銅、鐵等離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纖維素而導瀉,一起吃容易引起腹瀉。

4、蜂蜜不能用沸水沖飲

蜂蜜含有豐富的酶、維生素和礦物質,若用沸水沖飲,不僅不能保持其天然的色、香、味,還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它的營養成分。因而最好用不超過35℃的溫水沖飲。

5、蜂蜜不能與蔥一起吃

蜂蜜的營養成分比較復雜,蔥蜜一起吃後,蜂蜜中的有機酸、酶類遇上蔥中的含硫氨基酸等,會發生有害的生化反應,或產生有毒物質,刺激腸胃道而導致腹瀉。

6、存放時避免接觸金屬物品

蜂蜜呈酸性,保存時,不要使用金屬容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此外,蜂蜜結晶屬於正常現象,與質量無關。食用之後容器要保持密閉,蜂蜜吸濕吸味性很強,要避免水分和異味進入,使蜂蜜發酵變質。儲存溫度不要過高,以免破壞營養成分。

7、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

當媽媽的由於要註意瞭,切忌給未滿一歲的嬰兒吃蜂蜜。蜂蜜在釀造、運輸與儲存過程中,易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嬰兒由於抵抗力弱,食入肉毒桿菌後,則會在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而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因而易引起肉毒桿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蜂蜜中毒的嬰兒會出現遲緩性癱瘓,哭聲微弱,吸奶無力,呼吸困難。小於6個月的嬰兒更容易感染此病。

食物相克到底有無道理

我們平常吃東西,有時會造成胃腸不適甚至腹瀉、嘔吐或者口舌生瘡、皮膚瘙癢。有人說,這些反應或癥狀可能是“食物相克”引起的。其實,食物相克說,是近現代中國“特產”。國外無此說,古人無此論。

食物之間搭配不當,古籍中確切的說法叫“食物相反”和“合食禁(忌)”。

食物相反,反的是物性或食性。古人覺得紅色的東西多與火熱相連,白色的東西多與寒涼有關,這兩類食物同食就吃“反”瞭。因此,“大蒜和狗肉不能同食”,“螃蟹和柿子不能同食”。這與古人對事物的認知方式有關,也與中醫學提倡的飲食習慣有關。

中醫學認為,飲食要“寒溫中適”。這裡的寒溫,不僅指飯菜溫度,也包括食性。如南瓜和羊肉、大蒜和狗肉都是溫性的,體征正常者吃多瞭,可能會消化不良或者口幹舌燥乃至便秘,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上火瞭”。

不過,如果平素就怕冷的人,一到冬天就手腳發涼,適量吃些南瓜燉羊肉或大蒜燒狗肉,不僅不會“食物相反”,倒能對癥瞭。這是個性化的飲食原則。

傳統中醫認為,藥物以祛邪為主,食物多用來扶正。中醫醫書上所記載的內容,大多來自於中醫們的體驗,即“經驗醫學”。他們通過自己的醫學判斷、病人的案例分析得出結論,然後口口相傳,總結出瞭今天的“食物相克食譜”。可經驗會有失誤,比如有的人體質敏感,可能恰巧對某些食物產生瞭不良反應;有的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物中的附加物引起,如污染物、細菌、微生物等,從而導致腹瀉。

傳統文獻中談到某些食物不能合食時,常用某物忌某物,如“鮎魚忌牛肝”的語式。

一個“忌”字,很能說明問題:上面是自己的己,下面是心理的心。所謂“合食(禁)忌”,並非實證科學的產物,更多的是民俗學意義上的禁忌:它們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為瞭回避風險,盡可能不要做。正像元代醫傢忽思慧的解釋:“蓋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

專傢認為,有一些“食物相克”是由於人們的不恰當解讀造成的。例如“豆漿和雞蛋相克”的說法,主要是由於生豆漿中含有妨礙蛋白質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以及有毒物質凝集素,必須要煮沸8分鐘以上,才能保證其營養和安全性。沒有煮透的豆漿本身就不安全,“不能和雞蛋、牛奶一起吃”又從何談起?如果豆漿煮透,和雞蛋、牛奶同吃不會有任何問題。

專傢們對“食物相克”進行瞭研究,他們隨機選取瞭130名健康的志願人員,針對民間流傳最廣的“相克食物”——豬肉和百合、雞肉和芝麻、牛肉和土豆、土豆和西紅柿、韭菜和菠菜進行瞭實驗。他們按照傢常方法進行烹飪,在志願人員食用這些“相克食品”一周後觀察他們的尿液、大便、血壓、精神、體溫等反應,結果一切正常。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土豆和牛肉相克”,因為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會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變長。久而久之,導致胃腸功能的紊亂。但專傢指出,淀粉在胃裡根本不能被消化,它隻能在小腸中被消化。正因為食物中蛋白質的存在,可以延緩淀粉進入小腸的速度,才避免瞭血糖過快上升。假如淀粉和蛋白質一起吃有害健康,那麼米飯、饅頭、面條等都不能和肉、蛋一起吃瞭。專傢稱這樣的觀點很荒謬。

營養專傢指出,中醫講究“醫食同源”,認為不同的食物對應瞭不同的功能和療效,所以他們在診斷時主要是判斷人體屬於熱性體質,還是涼性體質。現代醫學更加看重的是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以及搭配在一起的營養含量。用現代觀點來衡量古代所延續的提法,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針對現在網絡廣泛流傳“常見有毒傢常菜”的說法,以及人們對各種食物相克書籍的著迷,專傢提醒,人體與食物之間存在的是適應、口味、搭配的問題。理性搭配、盡量把每種食物的口味和作用發揮到最大,才是真正合理、健康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