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養生經”都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重要原因是蔬果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預防結直腸癌(即大腸癌)。然而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在排除混雜因素之後,膳食纖維似乎沒有抗癌作用,多吃蔬果未能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廣州有醫學專傢指出,含纖維太多的粗糙食品攝入過多還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吸煙與結直腸癌有關

《臨床胃腸病與肝臟病學》雜志報道,吸煙與結直腸癌的發病危險呈正相關。

吸煙是結直腸癌(CRC)的可能危險因素。但是,尚無研究評價女性吸煙者的長期危險性。在該研究中,美國科研人員評價瞭絕經後婦女中吸煙與全部及不同解剖部位CRC危險性之間的關系。

該研究小組隨機選擇41,836例55至69歲婦女,收集其資料。他們在基線時(1986年)確定瞭吸煙與其它CRC危險因素。隨後,研究人員確認瞭1999年前的869例CRC發病患者和249例死亡患者,並利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計算CRC危險性。

研究人員發現,與從未吸煙的婦女相比,曾吸煙女性發生和死於CRC的危險性均輕度升高(RR分別為1.17和1.31)。發生CRC的危險性隨誘導期延長而持續增加,45歲後的危險性增加30%(RR:1.30)。按照解剖部位分析資料發現,曾吸煙量和誘導期與發生近端CRC的相關性強於遠端CRC。

研究負責人Paul Limburg博士認為,“這項對絕經後婦女的長期定群研究提示,吸煙與CRC危險性呈正相關。吸煙史較長可導致危險性、特別是發生近端CRC的危險性增加。”

他還指出,“這些資料證實,至少在女性中,吸煙對結直腸癌的發生可能具有位點特異性作用。通過這些資料,我們提出瞭吸煙誘導CRC的外源性途徑。”

多吃蔬果防不住結直腸癌

癌變:無渣大便

滯留腸道或增加風險

結直腸癌包括直腸和結腸兩個部位的癌癥。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附屬157醫院綜合外科主任吳印愛介紹說,結直腸癌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直腸癌占到六成;發病年齡卻越來越低,他就接診過14歲和16歲的病例。大腸在結構上有三個容易儲存糞便的窩,很容易發生癌癥,而沒有渣的大便特別容易滯留其中。

“臨床上來開刀的結直腸癌患者沒幾個是早期發現的—這種癌在早期往往無痛、無血、無感覺,大便不帶血,幾乎什麼癥狀都沒有,很難早期發現,即使有一點出血也容易被誤診為痔瘡。”吳印愛提醒道,45歲以上者是結直腸癌的高發人群,如果發現大便帶血,大便習慣發生改變,無緣無故出現貧血或消瘦,應第一時間到專科做腸鏡和肛門指檢。結直腸的癌前病變一旦發現就要及時處理,包括切掉大腸的腺瘤、息肉,以及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道寄生蟲等。

防癌:補充膳食纖維

未能降低風險

流行病學研究認為,結直腸癌跟飲食有一定關系。在預防上,吳印愛建議適當控制高蛋白、高膽固醇、精制加工食品的比例,例如少吃漢堡包和煎炸食品,但是蔬菜、水果等的比例亦不宜過高。太粗糙的食物對胃有損傷作用,可增加胃癌的風險—我國解放初期胃癌多於腸癌,就與此有關。此外,他還建議減少食用醃菜、醃蘿卜等醃制品,它們經過處理後含有較多亞硝酸鹽,容易誘發胃癌和腸癌。

2005年,《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瞭一篇總結瞭13個研究的論文,全面評價膳食纖維攝入與患結腸癌風險的關系,研究對象涉及725628名男女,追蹤長達6~20年。有的病例對照研究的確發現,膳食纖維的攝入量與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成反比,但大多數前瞻性隊列研究卻沒發現有關系。上述論文作者、哈佛大學營養系史密斯·華納等學者在排除瞭多種混雜因素後得出結論:進食大量谷物、水果和蔬菜而攝入的纖維與患結直腸癌的風險無關。

膳食纖維曾被認為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其作用機理包括稀釋糞便中的致癌物質,減少糞便在腸內的運轉時間,產生短鏈脂肪酸,結合致癌的膽汁酸,從而發揮抗癌作用。按道理膳食纖維能抗癌,但實際上效果如何?臨床試驗顯示,補充膳食纖維未發現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

結直腸癌的肝轉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延長,老齡患者愈來愈多。而結直腸癌多發生於40-60歲,這也就導致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據統計,在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15.7/10萬人口,占惡性腫瘤的第4~6位,而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結直腸癌的治療是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中手術治療在結腸癌的治療中目前仍占主導地位。但除少數早期的腫瘤外,大部分病人常伴有局部或遠處轉移,即使根治性切除,也因手術無法檢測微小轉移灶而術後復發和遠處轉移。因此治療必須采取綜合治療的手段。

結直腸癌的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約50%的患者會發生術前或術後肝臟轉移。結直腸癌肝轉移灶切除術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經轉移患者長期生存率的治療方法,但是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結腸癌肝轉移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成為各國醫學專傢的研究熱點。

結直腸癌患者出現肝轉移或者已經行肝轉移灶切除的患者再次出現肝臟轉移,並非不治之癥。患者及其傢屬不應放棄治療,應及早就診,在外科醫生的指導下,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盡可能手術切除肝臟轉移病灶。

結直腸癌的分期及其相應的治療方法

結直腸癌是由結腸、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

發病的危險因素:年齡大於50歲,結直腸癌傢族史,曾患過結直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或乳腺癌等,有結直腸息肉史、炎癥性腸病史等。鄭州大學一附院腫瘤科李醒亞

主要癥狀:大便規律改變,大便帶血(鮮血便或黑便),腹瀉、便秘或經常有大便沒排盡感,大便變細,反復腹部脹痛或痙攣疼痛,不明原因消瘦,極度困乏,嘔吐。

檢查和診斷方法:體檢和病史、大便潛血實驗、直腸指診、鋇劑灌腸、結腸鏡和活檢、仿真結腸鏡。

影響預後的因素:腫瘤分期、是否有腸梗塞或腸穿孔、腫瘤復發與否、患者身體狀況。

治療方法選擇的依據:腫瘤分期、腫瘤是否已經復發、患者身體狀況。

結直腸癌的分期和治療原則

結腸癌治療原則

直腸癌治療原則

0期

瘤細胞未穿透腸壁內層的基底膜。

局部切除或隻做息肉切除切除/腸管吻合局部切除或息肉切除切除/吻合術放療(外或內照射)

Ⅰ期

侵犯超過粘膜層至腸壁中間

切除/腸管吻合切除腫瘤±吻合術切除腫瘤±化放療放療(外或內照射)

Ⅱ期

ⅡA

ⅡB

侵犯超過腸壁一半、穿透腸壁侵入周圍器官組織和/或穿透腹膜

切除/吻合術考慮切除/吻合術→化療切除±吻合術→化放療盆腔器官切除→化放療放療±化療→手術→化療術中放療→化放療

Ⅲ期

ⅢA

ⅢB

ⅢC

在上述Ⅱ期基礎上,有1-3個或≥4個淋巴結轉移

切除/吻合術→輔助化療切除±吻合術→化放療盆腔組織切除→化放療放療±化療→手術→化療術中放療→化放療化放療緩解癥狀

Ⅳ期

腫瘤已侵犯周圍淋巴結,並轉移至其他部位如肝或肺

化放療緩解癥狀腸吻合術, 切或不切腫瘤切除肝、肺和卵巢轉移灶 局部復發的再切除切除/吻合術緩解癥狀切除肝、肺和卵巢轉移灶化放療以緩解癥狀手術加化療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腫瘤是結直腸癌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根治性切除術(包括引流區域淋巴結清除)、根治性切除和結腸造瘺術、射頻消融術、冷凍手術。即使醫生能夠在手術過程中切除整個肉眼可見的腫瘤,一些患者仍需在術後接受化療或放療以殺死可能殘留的癌細胞。

化學治療(化療)和生物治療

常用藥物有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濱(希羅達)、奧沙利鉑、伊立替康(CPT-11)、西妥昔單抗(愛必妥)等。亞葉酸鈣(LV)能增強5-FU的療效,5-FU最好持續靜脈滴註,特別是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聯用時。含5-FU的化療方案失敗後再用卡培他濱也無效。血肌酐清除率降低時應酌情調整卡培他濱用量。伊立替康目前不用於術後輔助化療。

輔助治療: 手術後的化療、放療和生物治療稱為輔助治療,以提高治愈率。輔助化療指證:Ⅱ期和Ⅲ期患者;Ⅰ期且伴有不利因素(如切緣陽性、脈管侵犯、分化差、送檢淋巴結數太少)。輔助化療方案:5-FU/LV、5-FU、卡培他濱(希羅達)、FLOX、 FOLFOX 4、m FOLFOX 6。不能手術或轉移性結腸癌的化療:一線化療(FOLFOX、CapeOX、FOLFIRI、5-FU/LV、卡培他濱)+貝伐單抗(目前國內未上市);二線和三線方案多是更換化療方案,可在化療基礎上加用西妥昔單抗(愛必妥)。肝轉移治療方法有:化療→切除轉移灶;射頻消融術或冷凍術;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放療。術前曾化療者,可換藥化療。

(註:FOLFOX:5-FU/LV/奧沙利鉑,FOLFIRI:5-FU/LV/CPT-11,CapeOX:奧沙利鉑+希羅達)

放射治療(放療)

由於直腸沒有漿膜層且與周圍組織緊密相連,從而使腫瘤容易外侵,加之直腸解剖位置固定,所以放療在直腸癌的術前、術後治療中得以廣泛應用。從Ⅰ期到Ⅳ期或復發性直腸癌,放療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晚期結腸癌的姑息性治療中,放療可以緩解腫瘤引起的腸梗阻、出血等癥狀。

隨訪

隨訪是指在治療結束後,定期檢查患者的健康狀況、檢測血CEA水平和影像學檢查,從而評價療效、指導後續治療、監測腫瘤是否復發。

結腸癌的體征和診斷標準

體征和診斷標準對病人來說,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體征和診斷標準可以幫助到病人盡早的知道疾病的類型,從而采取相對的治療方法,這對病人的治療效果是非常的大。下面就由小編來介紹一下結腸癌的有關體征和診斷標準。

一、體征:

體格檢查所見可因病程不同而異。早期病人可無陽性體征;病程較長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也可有消瘦、貧血、腸梗阻的體征。如患者間斷出現腹部“氣串樣”腫塊,同時伴有絞痛和腸鳴音亢進,應考慮到結腸癌引起成人腸套疊的可能性。如發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肝大、腹水、黃疸或盆腔內腫塊多屬晚期表現。肝、肺、骨的轉移局部均有壓痛。

可捫及腹部包塊或指腸指診時發現包塊,包塊多質硬伴有壓痛,形態不規則。貧血、消瘦、惡病質。伴淋巴轉移者壓迫靜脈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腫,黃疸等。

二、診斷標準:

直腸指診為不可忽略的檢查方法,一般能瞭解距肛門8cm范圍內有無息肉、腫塊、潰瘍。低位乙狀結腸癌可經腹部、直腸雙合診觸及。同時應註意盆腔內有無轉移性腫塊。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腸、陰道三合診。

結腸癌治療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腫瘤診斷。腫瘤的診斷是在綜合病史、體檢、相關器械檢查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一般術前診斷主要包括腫瘤情況和全身其他情況。

1.腫瘤情況

1)腫瘤的定位診斷:即明確腫瘤存在的部位、瞭解腫瘤與相鄰組織器官的關系、有否遠處轉移。

①腫瘤的解剖部位:臨床上要明確腫瘤所在的解剖部位,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各種定位診斷技術來確定:A.體檢明確腫塊部位,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但要註意部分遊離度較大的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腫瘤可不在常規位置上,造成判斷失誤。B.B超、CT、MRI可以確定腫塊存在與否以及腫塊的部位,但有時腫瘤較小,上述檢查無法判斷。C.纖維結腸鏡檢查除瞭在直腸外,其他部位的定位功能是不可靠的,主要是由於腸鏡和腸管之間的非直線關系造成的,腸管是可以被拉長或套疊,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腸鏡定位與手術發現巨大的差異,造成手術困難。D.結腸腫瘤的最好定位診斷方法是鋇灌腸檢查,它可以給我們最直觀、準確的腫瘤部位,同時還可以給我們腸管的長度、松緊度,幫助我們確定手術切口選擇及切除腸段的范圍。

②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除瞭明確腫瘤的解剖部位外,非常重要的是瞭解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特別是與重要器官、大血管的關系,一般的結腸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不太密切,隻有腫瘤較大的時候方可侵犯其他器官,主要的有巨大回盲部腫瘤侵犯髂血管、輸尿管;結腸肝區癌侵犯十二指腸和胰頭;降乙結腸癌侵犯輸尿管等。術前瞭解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術前切除的判斷、患者和傢屬的告知有確定價值。

③腫瘤的遠處轉移情況:對於惡性腫瘤來講,除瞭原發腫瘤的情況非常重要外,轉移灶的情況更重要,因為有瞭轉移灶後,整個治療計劃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術前仔細檢查可能的轉移灶是手術前常規檢查。對結腸癌來說,盆底種植轉移、腹膜後淋巴結、肝臟、肺是轉移的常見部位,應該常規檢查。對於少見的骨、腦、腎上腺多根據臨床癥狀來決定是否進行腦CT、骨掃描等檢查。

2)腫瘤的定性診斷:疾病的定性診斷是要求明確下列問題:①疾病是不是腫瘤;②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腫瘤;③是惡性腫瘤的哪一類,哪一型。前二者決定瞭是否要手術和手術的范圍;而後者將決定手術的方式。

雖然體檢、B超、CT、MRI、內鏡檢查可以進行初步的定性診斷,但結腸癌的定性診斷最後還是要靠組織病理學診斷。

應該註意的是,臨床上基本可以確診的惡性腫瘤,有時病理檢查卻不一定是惡性。有作者報道結直腸癌術前病理檢查反復8次 (包括纖維結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擴肛活檢)方診斷的事例。此與組織活檢部位、關檢組織塊大小有關。故當臨床懷疑惡性腫瘤時一定要反復檢查,千萬不能隨意放棄檢查,耽誤瞭疾病的診治。在結腸癌的臨床處理上,對術前病理有以下幾點要求:對結腸癌和肯定可以保留肛門的結腸癌,目前的病理可以是不確定的,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病灶,且達到一定的大小;對於不能明確保留肛門的直腸癌,一定要有病理學診斷,才能手術。

3)腫瘤的定量診斷:腫瘤的定量診斷廣義上可以分為2個方面:①腫瘤的大小。可有2種表示法:腫瘤最大垂直徑表示法和腫瘤侵犯腸管周徑表示法。前者多用於較大的腫瘤情況,一般用腫瘤的最大徑與其最大垂直徑相乘,以厘米表示;後者多用於腫瘤中小、尚局限於腸管范圍,臨床上用腫瘤所占腸管的周徑范圍來表示,如1/2圈;②腫瘤的體積或重量,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在腸癌上應用較少,該方法多用於較大的實體腫瘤,如軟組織腫瘤。

4)腫瘤的術前分期:結腸癌的術前分期和其他腫瘤一樣,存在著分期的準確性問題。一般根據以上的腫瘤定位、定性、定量可以給出一個術前分期,這個分期往往與術後分期有較大的差異。目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對於結腸癌的術前分期,臨床指導意義不大,但對於WHO分期Ⅱ或Ⅲ期的即已侵出腸壁或有轉移淋巴結的中下段直腸癌,術前分期意義重大,可以指導新輔助放化療。

2.全身非腫瘤疾病的診斷和處理 在處理腫瘤疾病時,對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健康狀況的瞭解和處理亦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1)機體狀態的檢查:腫瘤是一個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疾病,多數患者大於50歲。他們多數合並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腎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師英強報道1組高齡結腸癌病人,66%合並有各種類型慢性疾病。作者強調對任何腫瘤患者都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常規的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出凝血功能、傳染性疾病、糖尿病相關檢查。對於有癥狀的或檢查有提示的情況,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心功能、肺功能、腦電圖、骨髓功能的檢查。

2)糖尿病的檢查:糖尿病與結腸癌的關系密切。普通6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率為42.7%。由於糖尿病與結腸癌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熱卡、低纖維素、少運動等,結腸癌患者合並糖尿病的情況明顯高於普通人群。莫善兢對1993~1994年收治的結腸癌和胃癌研究顯示:結腸癌的糖尿病檢出率為17.6%,而胃癌的糖尿病檢出率僅為6.3%(P<0.025),同時明顯高出普通人群。由於糖尿病本身的糖代謝紊亂,以及手術狀態下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手術的吻合口愈合延緩、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手術後並發癥。因此術前檢測出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多數醫院采用糖尿病史和空腹血糖來檢查糖尿病,但莫善兢研究提示:隻有14.3%的患者可以通過糖尿病史來檢出;37.1%的患者可以通過空腹血糖來檢出;糖耐量實驗是最可靠的檢測方法,最好在有吻合的手術前,進行常規的糖耐量檢查。在做糖耐量實驗中,部分患者有以下1或2點異常雖然不能診斷為糖尿病,但也提示該患者有糖代謝異常,在手術應激情況下也需要註意檢測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①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998):A.糖尿病代謝紊亂癥狀+隨機血糖≥11.1mmol/L;或B.空腹血糖≥7.0mmol/L;或C.OGTT中餐後2h血糖≥11.1mmol/L。

②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h血糖≥7.8至<11.0mmol/L為糖耐量減低。

③癥狀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對於無癥狀的患者必須有2次血糖異常才能診斷。

通過以上對結腸癌的有關體征和診斷標準的介紹之後,我相信大傢對此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大傢可以通過運用這些已知的知識去幫助那些結腸癌的病患者,這對他們的幫助是很大的。謝謝大傢閱覽小編的文章,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