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要是不想結腸癌疾病困擾自己,我們就要在生活中做好該疾病的預防工作,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預防結腸癌的方法是有很多種的,包括全結腸鏡、氣鋇雙重對比灌腸、化學預防以及飲食幹預,這幾種預防方法的效果都是很不錯的,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如何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的具體內容,希望下面的文章會對大傢有所幫助。

結直腸癌的病因有哪些

1.飲食因素

高脂,高肉食,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高脂飲食不但可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進腸道內某些厭氧細菌的生長,膽醇和膽鹽一經厭氧菌分解形成不飽和膽固醇,如脫氧膽酸和石膽酸在腸道內部都有增加,後兩者都是致癌物質或輔癌物質,因此可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

2.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傢族中,約有1/4有癌腫的傢族史,其中半數亦為消化道腫瘤。由於正常細胞的基因發生改變,患癌病人體內由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加上某種激發因素,使組織細胞生長迅速,就會發展成為癌,細胞遺傳基因突變,變為具有腫瘤遺傳特性的惡性細胞,表現為癌腫的傢族性。

3.息肉

結直腸癌的發病與息肉有密切關系。有人認為,直腸息肉是癌癥的前期病變,特別是傢族性多發性腺瘤息肉病,發生癌變的可能性極大;乳頭狀腺瘤性息肉,癌變的機會也較多。

4.慢性炎癥刺激

慢性的炎癥刺激,可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如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菌痢等,可通過肉芽腫,炎性和假性息肉階段而發生癌變。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超過10年的患者,容易演變,且癌變的惡性程度高,易於轉移,預後較差;有關資料統計,腸癌的病人中,患結腸炎的發病率比未患結腸炎的高8~10倍。

此外,腫瘤的發生,還與精神因素、年齡、內分泌因素、環境應激能力、氣候因素、免疫功能失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關系,但尚需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結直腸癌。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一、全結腸鏡

單獨用全結腸鏡做結腸癌篩檢降低結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尚無臨床試驗的結果證實,但全結腸鏡往往與其他篩檢手段,如FOBT或乙狀結腸鏡合用,對於降低結腸癌發病和死亡的效果是明確的。Lieberman和Imperiale的研究均顯示在脾曲以上檢出有進展性新生物(≥1cm直徑,絨毛狀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瘤及癌)的患者中有一半並無遠端結腸及直腸息肉,提示用全結腸鏡作為篩檢手段的必要性。但是結腸鏡費用昂貴,準備繁復,病人接受程度差,且有一定的並發癥率(嚴重並發癥率穿孔出血約0.3%,病死率約1/20000),故單用結腸鏡做篩檢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二、氣鋇雙重對比灌腸

盡管ACS推薦意見中把每5年做1次氣鋇雙重對比灌腸(DCBE)作為結腸癌篩檢手段,但沒有研究證明DCBE對降低結腸癌發病和死亡有效。Winawer等用全國息肉研究的資料,以全結腸鏡檢查的結果為金標準,對DCBE作評價,發現對<0.5cm=""dcbe=""32=""0=""6=""1cm=""53="">1cm的息肉(包括2例癌性息肉)為48%,而DCBE的特異性為85%。DCBE的敏感性雖較低,但可檢查全結腸,並發癥率低,廣泛為醫務人員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為結腸癌篩檢手段之一。

三、化學預防

化學預防是近些年提出的結腸癌控制的新概念,是指用1種或多種天然或合成的化學制劑即化學預防劑防止腫瘤的發生。從廣義上說飲食幹預也是一種化學預防,因其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實現,故也可看作是一種行為學的幹預。化學預防劑可通過抑制和阻斷致癌劑的形成、吸收和作用來預防腫瘤的發生及阻抑其發展。

四、飲食幹預

英國學者Burkitt早就指出結腸癌是一種“現代病”,與現代生活方式和飲食類型有關。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特別是移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結腸癌的發病與能量攝入過多、肥胖、過多飽和脂肪酸攝入、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纖維和微營養素(維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鈣)攝入不足有關。

防治結直腸癌誤區

早期篩查不重視

篩查和普查是非常重要的減少腸癌和早期發現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講結直腸癌篩查目標人群分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的篩查年齡和篩查的頻度不同,年齡起瞭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不同年齡發生率是不同的,所以篩查的價值是不同的。

事實表明,推廣篩查、普查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2000年以前,歐美一些國傢就已在全國推廣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的篩查。“2001年至2012年,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每年下降3%。”蔡三軍教授說,篩查在其中的貢獻率超過50%。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列第三,高達31/10萬,直追歐美國傢。然而,患者的早診率遠落後於國外,確診時約60%的患者是中晚期。自2008年,上海市科委啟動瞭重大專項結直腸癌篩查項目,針對10萬對象篩查,通過大便潛血、腸病、病理檢查,發現陽性23%,結果發現瞭腺瘤和其他癌前病例61.1%。

“篩查技術很簡單,難在轉變觀念。”解放軍307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徐建明教授指出,大便潛血檢查和腸鏡檢查就能發現一些癌前病變或早期腫瘤患者,有傢庭史的高危人群尤其應定期檢查。他建議,如果出現便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腹瀉常規治療無效等癥狀,及時去醫院接受檢查,因為這些都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

術後護理和心理輔導易被忽視

隻關註治療環節,忽視術後護理和心理輔導,是癌癥治療中普遍存在的嚴重誤區。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副院長顧晉教授曾多次指出,目前,我國在癌癥治療中存在著重技術、輕服務;重數據、輕感受的現象。醫院缺乏對患者的疾病知識溝通和規范治療的教育,結果就是良好的治療方案未能在實踐中完美實施。

目前,對於結直腸癌患者來說,存在失訪、隨意停藥換藥或過量用藥等情況,良好的手術效果付之東流,患者飽受疾病復發、轉移、不良反應的困擾。臨床實踐表明,規范化治療是提高消化道腫瘤治愈率的最佳途徑。然而,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的情況,正在普遍影響著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

癌癥患者在治療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是獨特的。隻有為癌癥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全方位關懷,幫助患者科學地管理疾病,才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然而,由於術後護理、患者心理等環節常被忽視,往往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影響著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

警惕結直腸癌早期癥狀

首先,便血不同。痔瘡便血的特點是在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排便完後便血自行停止;直腸癌則是大便帶血,很多情況下同時混有黏液或膿液,這種血的顏色比痔瘡出血顏色要暗一些。其次,直腸癌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此外,直腸癌常會伴有其他癥狀。比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或持續性隱痛。由於腫瘤消耗,患者還可能出現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全身癥狀。如果是痔瘡,則很少引起這些不適。

一旦出現便血以及大便功能紊亂等可疑癥狀,不要輕易斷定自己是患瞭痔瘡,而應及時找專科醫生就診,做一下肛門指診、直腸鏡、結腸鏡等必要的檢查。

凡40歲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現者應列為高危人群: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者;2.有癌癥史或腸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4.以下五種表現具兩項者:黏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

哪些人群比較容易患上結直腸癌

患有大腸息肉史

息肉是從腸黏膜上長出來的一種贅生物,大小、形狀、數目、部位各異。隨著年齡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結腸鏡即可確診此病。息肉究其來源主要分為腺瘤性和增生(炎癥)性兩大類。尤其是多發性的和直徑大於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危險性較大,被稱為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必須摘除幹凈;即便已經根治瞭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復查,以觀察是否復發。

患潰瘍性結腸炎

不是一般說的結腸炎,而是以反復發作的膿血便為主要癥狀,結腸鏡檢可見“口瘡”樣潰瘍的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幾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別是未成年時就發病,而且病變一直在活動、病變范圍廣泛、病程在 5年以上的人,癌變危險性更大。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明顯增多,由此引發的癌癥患者也在增多。

以前患過直腸癌者

約2%~11%的直腸癌患者在治療瞭第一個癌灶後又發生第二個原發直腸癌灶(不是復發),這被稱為異時多發。所以說,患者不要因已經治療過就高枕無憂,而要定期復查。以往接受過卵巢癌、乳腺癌手術,或施行過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的人也是直腸癌的高發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