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結直腸癌

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貧血、疲勞、腹痛。右半結腸癌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疲勞、乏力、氣短等癥狀。右半結腸因腸腔寬大,腫瘤生長至一定體積才會出現腹部癥狀,這也是腫瘤確診時,分期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右半結腸腸腔窄,左半結腸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腸梗阻。腸阻塞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便血、腹瀉、腹痛、腹部痙攣、腹脹等。帶有新鮮出血的大便表明腫瘤位於左半結腸末端或直腸。病期的確診常早於右半結腸癌。

3.直腸癌

直腸癌的主要臨床癥狀為便血、排便習慣的改變及梗阻。癌腫部位較低、糞塊較硬者,易受糞塊摩擦引起出血,多為鮮紅或暗紅色,不與成形糞便混和或附於糞柱表面,誤診為“痔”出血。病灶刺激和腫塊潰瘍的繼發性感染,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誤診為“腸炎”或“菌痢”。癌腫環狀生長者,導致腸腔縮窄,早期表現為糞柱變形、變細,晚期表現為不全性梗阻。

4.腫瘤浸潤及轉移癥

大腸癌最常見的浸潤形式是局部侵犯,腫瘤侵及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相應的臨床癥狀。肛門失禁、下腹及腰骶部持續疼痛是直腸癌侵及骶神經叢所致。腫瘤細胞種植轉移到腹盆腔,形成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直腸指檢可在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內捫及塊物,腫瘤在腹盆腔內廣泛種植轉移,形成腹腔積液。大腸癌的遠處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淋巴轉移和血行轉移。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管轉移至淋巴結,也可通過血行轉移至肝臟、肺部、骨等部位。

結直腸癌的治療

手術治療

分根治性和姑息性兩種。

根治性手術

手術固然能切除癌腫,但還有殘癌、或區域淋巴結轉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復發轉移幾率非常高。手術方式根據癌腫在直腸的位置而定。直腸壁內有粘膜下淋巴叢和肌間淋巴叢兩個系統,癌細胞在腸壁內淋巴系統的轉移不多見。一旦癌細胞穿透腸壁,就向腸壁外淋巴系統擴散。一般首先累及癌腫同一水平或稍高處的腸旁淋巴結,然後向上逐漸累及與痔上動脈伴行的中間淋巴結群,終至腸系膜下動脈旁淋巴結群。上述向上方的淋巴轉移是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如癌腫位於直腸下段,癌細胞也可以橫向沿肛提肌和盆壁筋膜面的淋巴管侵及閉孔淋巴結,或沿痔中動脈流至髂內淋巴結。有時癌細胞也可以向下穿過肛提肌,沿痔下動脈引流至坐骨直腸窩內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由於直腸上段癌的淋巴轉移方向幾乎均向上,手術切除癌腫鄰近和在此平面以上的淋巴組織,即可達到根治目的,手術有保留肛括約肌的可能。直腸下段癌的淋巴轉移雖主要也是向上,但同時尚有橫向轉移至髂內淋巴結和閉孔淋巴結的可能,根治性手術需包括直腸肛管周圍組織和肛提肌,故無法保留肛括約肌。

(1)經腹會陰聯合切除(miles手術):適用於距肛緣不足7cm的直腸下段癌,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及其系膜、直腸、肛管、肛提肌、坐骨直腸窩內組織和肛門周圍皮膚、血管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或結腸左動脈分出處下方結紮切斷,清掃相應的動脈旁淋巴結。腹部作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會陰部傷口一期縫合或用紗佈填塞。此手術切除徹底,治愈率高,是下段直腸癌的標準術式。

(2)經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一期吻合術,也稱直腸癌前側切除術(dixon手術),適用距肛緣12cm以上的直腸上段癌,在腹腔內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遊離腹膜反折部下方的直腸,在腹膜外吻合乙狀結腸和直腸切端。此手術的損傷性小,且能保留原有肛門,是最理想的保肛切除術。若癌腫體積較大,並已浸潤周圍組織,則不宜采用。

(3)保留肛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術:適用於距肛緣7~11cm的早期直腸癌。如癌腫較大,分化程度差,或向上的主要淋巴管已被癌細胞梗塞而有橫向淋巴管轉移時,這一手術方式切除不徹底,仍以經腹會陰聯合切除為好。現用的保留肛括約肌直腸癌切除術有借吻合器進行吻合,經腹低位切除-經肛門外翻吻合,經腹遊離-經肛門拖出切除吻合,以及經腹經骶切除等方式,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姑息性手術

如癌腫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時,為瞭解除梗阻和減少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將有癌腫的腸段作有限的切除,縫閉直腸遠切端,並取乙狀結腸作造口(hartmann手術)。如不可能,則僅作乙狀結腸造口術,尤在已伴有腸梗阻的患者。

化學治療

直腸癌約半數患者在術後出現轉移和復發,除部分早期患者外,晚期和手術切除後的患者均需接受化療。化療在直腸癌綜合治療中是除外科治療後又一重要治療措施,分為術後輔助化療和術前新輔助化療。化療會產生近期和遠期毒性反應,如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需加強支持治療,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結直腸癌的飲食保健

一、強調均衡營養,註重扶正補虛

直腸癌病人“內虛”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因虛而致癌,因癌而致虛,虛中夾實,以虛為本。食療的目的是保證直腸癌病人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病人的康復,應以扶正補虛為總原則。故《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在扶正補虛的總則指導下,對直腸癌病人的食療應做到營養化、多樣化、均衡化。正如《內經》所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失之偏頗,則有害無益。

二、熟悉性味歸屬,強調辨證施食

直腸癌與其他疾病一樣,病人都有陰陽偏勝、寒熱虛實之不同。食物也有寒熱溫涼、辛甘苦酸咸四氣五味之別。熱證宜寒涼,寒證宜溫熱;五味入口,各有所歸,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苦入心,酸入肝。辛味溫散,如生薑、蔥白;甘味和緩,如山藥、芡實、飴糖;淡味滲利,如冬瓜、薏苡仁;酸味收澀,如烏梅、山楂;咸味軟堅,如海藻、昆佈、牡蠣等。

三、選擇抗癌食品,力求有針對性

藥食同源,部分食品兼具食療抗癌作用,可有針對性地選擇應用。對消化系腫瘤有益的食物有韭菜、蓴菜、卷心菜、墨菜、百合、刀豆等。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大蒜、豆制品、綠茶等,也都是抗癌良藥。

直腸癌飲食提示:

腸癌患者的飲食要多樣化,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常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及防癌食品。如西紅柿、深綠色和十字花科蔬菜(芹菜、莞荽、甘藍、芥菜、蘿卜等)、大豆制品、柑橘類水果、麥芽及麥片、蔥、蒜、薑、酸奶等。

直腸癌患者的膳食原則

(1)結腸、直腸癌病人多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腹瀉,消化能力弱,故應予以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

(2)結直腸癌病人多有便中帶血,晚期病人常大量便血,故應少服或不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病人久瀉或晚期病人長期發熱、出汗、損傷津液,故宜多飲水或湯液,主食可以粥、面條等半流質飲食為主。

(4)病人多有食欲不振、惡心,甚至嘔吐等癥狀,故宜攝取清淡飲食,切忌油膩。

(5)結直腸癌晚期病人久瀉、便血、發熱,大量營養物質和水分丟失,身體消瘦,體重減輕,氣血兩虧,宜服富有營養的滋補流汁藥膳。

直腸癌少吃煙熏食品,油炸食品,過於辛辣,刺激性太強,不好消化的食品。

(1)從飲食中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就越大。

(2)高脂肪飲食可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後者對腸道粘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如果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中,可能誘發腫瘤細胞的產生,導致大腸癌。

結直腸癌的臨床癥狀鑒別診斷

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直腸癌的鑒別診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對於疾病的治療起到有指導和方向的作用。

1、與痔的鑒別診斷

痔的臨床表現為肛門岀血,血色鮮紅,血液量少,大便本身不帶血。岀血一般為間歇性,多在大便幹燥或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後才出現,不伴有腹痛、腹脹現象。無大便形狀等改變。反之,直腸癌的臨床表象為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並伴有腹痛、腹脹等,大便可變形。直腸指診時可觸及腫塊,指套多染血。

2、與直腸息肉的鑒別診斷

直腸息肉也可出現大便帶血,但不會引起腹痛、腹脹和全身癥狀。直腸指診可觸及質軟腫塊,指套可染血。而直腸癌在引起腸梗阻癥狀,可引起乏力、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且直腸指診可觸及質硬腫塊,指套可染血。

3、與肛裂的鑒別診斷

肛裂的表現是肛門岀血,血色鮮紅,量不多,特點是伴排便時及排便後肛門劇痛。肛門視診可見皮膚裂傷和前哨痔。指診有時可觸及肥大肛乳頭,一般指套無染血。

結直腸癌發病率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呈遞增趨勢,尤其是近幾年,數據驚人。20世紀90年代與70年代相比,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城市上升瞭32.0%,在農村上升瞭8.5%。結直腸癌目前已成為影響中國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然而,結直腸癌的總體治療效果至今仍未盡人意,5年生存率仍然在60%左右徘徊。。

Ⅱ期結腸癌,有60%~70%的患者通過手術即可治愈,但15%~20%的患者術後即使接受化療,仍然復發。Ⅲ期結腸癌中,手術可以治愈40%-50%的患者,但約有35%的患者術後盡管使用化療仍會復發。

對於Ⅳ期即存在遠處轉移的結腸癌,患者往往接受氟尿嘧啶(5-FU)、鉑類藥物或靶向藥物的治療,但目前並不能預測哪些患者對這些費用昂貴的藥物有效。僅有西妥昔單抗能夠通過Kras基因測定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