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者文摘網》日前指出,為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在飲食上可以適當多攝取三類食物。大傢知道這三種食品是哪三種嗎,下面我們大傢就一起來看看有問必答網專傢說說有關知識吧,希望這些知識對你們的生活能夠有所幫助。

肥胖兒童更容易患動脈老化心血管病

核心提示:在世界很多地區,肥胖兒童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一最新研究表明,肥胖為他們患上心血管疾病埋下隱患。這些小胖墩在日後,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比一般兒童更大。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肥胖兒童的動脈提前老化。這可能引發心臟疾病。動脈老化:研究人員發現,一名年齡10歲左右的肥胖兒童,他的動脈狀況卻相當於一名45歲的中年人。肥胖導致的其他方面的心臟異常極大增加瞭兒童患心臟病的可能。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密蘇裡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吉塔·拉古維爾說,這個研究意味著肥胖兒童在30歲時就可能患上心臟病或中風。“這為人們敲響瞭警鐘”。

拉古維爾帶領的研究小組找來70名年齡在10歲至16歲之間的少年兒童,通過超聲波測量瞭他們頸動脈的內壁厚度。測量結果,絕大部分兒童體內膽固醇含量不正常,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偏高,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則含量偏低,他們的動脈狀態好似45歲的中年人。

受試者包括34名男孩和36名女孩,平均年齡13歲。拉古維爾說,這些孩子的“脈管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大30歲。

兒時肥胖留下隱患

頸動脈負責向大腦輸送血液。肥胖導致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意味著脂肪斑塊的形成。脂肪斑塊會使動脈變細甚至阻塞動脈,限制血流並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美國目前有三分之一兒童體重超標,五分之一的兒童患有肥胖癥。在世界很多地區,肥胖兒童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一最新研究表明,肥胖為他們患上心血管疾病埋下隱患。

很多傢長認為“嬰兒肥”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漸消失,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肥胖兒童在成人後會保持肥胖,他們也因此出現諸多健康問題。

肥胖、甘油三酸酯含量偏高都與脈管年齡提前老化緊密相關。這也提醒醫生,一旦一個孩子同時符合上述兩點癥狀,那麼他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極高。

另外一項研究發現,兒童肥胖癥會引起左心房增大,而左心房增大正是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心律問題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重在預防

前心臟學會會長、丹佛大學心臟病專傢羅伯特·埃克爾博士說,肥胖癥對兒童和青少年有害。他還介紹說,美國兒科學會今年7月向一些肥胖兒童推薦服用降低膽固醇的藥物。

盡管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減肥或運動是否可以降低肥胖兒童的動脈內壁厚度,拉古維爾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少脂肪斑塊的生成。專傢表示,兒童體內的脂肪斑塊尚未變硬或鈣化,既然可以通過治療改善成年人的血管壁和血流狀況,相信更可以幫助肥胖兒童。

多吃三種食品可預防心血管病

多喝茶。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跟不喝茶的人相比,一旦心臟病發作,喝茶多的人(每天喝兩杯以上)死亡率要低44%,適量喝茶的人死亡率降低28%。研究人員認為,紅茶和綠茶中一種叫類黃酮的抗氧化物質能夠防止動脈血栓形成,保持血管的柔韌性。

多吃魚。魚肉中含有Ω-3脂肪酸,有助於阻止血液凝塊生成,降低甘油三酯,減輕血管炎癥。一項研究表明,在16年的時間裡每周吃魚五次或更多次的婦女,冠心病的發病率降低瞭1/3,心臟病發作的幾率降低瞭50%。富含Ω-3脂肪酸的魚種包括:鮭魚、鯡魚、沙丁魚、金槍魚等。

補充維生素。維生素C和E中的抗氧化物質可使膽固醇不易黏附在動脈壁上;葉酸可減少體內跟心血管疾病有關的、一種叫做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質。維生素C存在於很多蔬菜水果中;維生素E存在於花生、葵花籽、麥芽和植物油中;葉酸存在於各種綠葉蔬菜如菠菜、青菜、花椰菜、萵苣中,動物性食品如肝、腎、乳制品等也含有豐富的葉酸。

秋季如何防范慢性心血管病的發作

二、如何防范:

防范心血管疾病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要對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認識,避免思想上的輕“敵”,

二要重視和瞭解天氣情況,及時收聽氣象預報,以便能隨時增減衣物,應付自如。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瞭,就會為冬季的全面預防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三要適量運動,控制體重,保證睡眠,情緒有度,將血糖、血脂、血壓保持達標,那麼,患冠心病的危險就會大大降低。

三、註意事項

心血管疾病中較嚴重的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在秋天要更加註意治療原發疾病(即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等)、針對心功能不全的治療(如強心、利尿、擴血管)外,還要註意以下事項:

①靜脈輸液不要過快過多。

②出現心慌、胸悶、憋氣等癥狀要及早醫治。

③避免中強度體力活動,以減輕心臟負擔。

④情緒不能過分激動。情緒激動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跳加快,心臟負擔增加。

⑤不能濫用心血管系統的藥物,應遵醫囑。因為某些藥物會抑制心肌收縮力,常見的有心得安、倍它樂克、利血平、奎尼丁、異搏定、復方降壓片等應加以註意。

⑥預防各種感染。感染是誘發心衰的首要原因,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對感染要特別重視,如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熱、咽喉炎、氣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見)等。特別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⑦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飲食中過多的攝鹽是心臟疾患的 “敵人”,但食鹽攝入太少又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會導致另外一些疾病(如低鈉血癥)。攝鹽多少才是合適的呢?一般輕度患者每日限制在5克左右,中重度患者還要適度減少。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

醫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離人文漸行漸遠,醫學需要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哲學思考才能騰飛。醫學最根本的是人道主義關懷,應該到達最需要接受治療、最可能獲益的患者。循證醫學是臨床醫學,沒有針對個體化患者充分的實踐,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高舉公益、規范、預防和創新四面旗幟。實現五個轉變:從主要針對疾病終末期的救治轉變為重視疾病早期的預防;從經驗醫學轉向循證醫學、科學決策;從大醫院轉向社區和農村保健網絡;從不同學科、圍墻文化轉向各學科廣泛聯盟;從重視疾病轉向疾病管理。熱切期盼醫學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

冠心病二級預防措施有兩個ABCDE(Aspirin and Anticoagulants、Beta blockers and Blood pressure、Cholesterol and Cigarettes、Diet and Diabetes、Education and Exercise),缺一不可。

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冠心病中全部是Ⅰ類推薦、A 級證據,是既能改善癥狀,又能改善預後的首選用藥,也是冠心病合並高血壓患者的首選降壓藥物。脂溶性的選擇性 1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倍他樂克)無內在擬交感活性,在冠心病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以及心肌梗死後長期治療中具有顯著的心臟保護作用。

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性危險因素。針對心血管高危人群,使用他汀進行強化降脂治療,大幅度地降低LDL-C,能有效減少心血管病臨床事件,並可使動脈粥樣斑塊進展延緩甚至消退,瑞舒伐他汀(可定)是目前所有他汀中唯一已取得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適應證的藥物。升高HDL-C的治療目前尚在探索中。新的指南對LDL-C的治療目標有瞭更明確的要求,在臨床工作中應熟悉指南,通過積極的降LDL-C治療,達到指南的治療要求可以使廣大患者更多獲益。

心血管疾病在發展中國傢呈上升趨勢,危險因素幹預和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冠心病死亡風險,預防的作用明顯高於治療。Framingham評分系統和SCORE評分系統是國外廣泛采用的評估系統。中美合作研究建立瞭針對中國人群的量表,在中國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多中心合作(MUCA)隊列研究中得到瞭驗證,對於中國人群10年危險的預測更為合適。推薦與理想水平而不是平均水平相比,從最低到最高危險分為6個階段,能更為客觀地預測相對危險。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秉承為中國讀者服務的初衷,報道范圍涵蓋讀者關心的全部問題,優先發表各類有關爭鳴的文章。以出版速度更快、期刊質量更高、期刊影響力更強為目標,立志成為我國最好的醫學期刊群體。

中國女性心腦血管疾病呈上升趨勢,是中國女性首要死亡原因。中國女性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較高,其中肥胖和糖尿病問題較男性更為嚴重,運動和健康膳食習慣能有效降低女性心血管病的危險。應更加關註女性心血管的健康。

血管緊張素Ⅱ類似物降壓疫苗成功進行瞭Ⅱa期臨床試驗,新型降壓疫苗正在研發,治療性降壓疫苗用於人類的夢想已不再遙遠。與傳統化學合成藥物相比,降壓疫苗作用時間長、能夠保持長期平穩有效地降壓、可改善治療依從性。降壓疫苗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包括免疫靶向蛋白的選擇、靶分子功能表位的確定、載體分子的選擇以及抗體表達量與降壓療效的關系等。

他汀是目前研究最充分,被認為最有效的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他汀治療每降低1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使1年主要冠脈事件減少23%,這是他汀具有的類效應。他汀降脂需遵循“低些好些”、“越長久越好”、“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及“越價廉越好”的原則。在安全性相同的情況下,選擇強效、價廉及藥物代謝相互作用較小的他汀是臨床的最佳選擇。瑞舒伐他汀(可定)是目前他汀類藥物中最強效的一種,與其他他汀類藥物相比,其劑量更小,在藥物經濟學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降低血壓是抗高血壓治療獲益的根本原因。目前指南推薦使用5大類降壓藥物,但不同藥物,對某些並發癥或某些患者的獲益會有所不同,在不同種族間也存在一定差異。總體而言,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CCB)和利尿劑可能對東亞和非洲人降壓作用更強。選擇合適的起始治療藥物、合理的聯合降壓治療方案,配合積極的多重危險因素幹預,能夠最終大幅度降低心腦血管並發癥風險。

CCB的多效性奠定瞭其在心血管領域的廣泛應用和重要地位。循證醫學提示CCB非洛地平(波依定)具有高度血管選擇性,無負性肌力作用,心、腦血管保護作用明確,使用更加安全。各國權威指南推薦,非洛地平可在心衰患者中安全使用,但不推薦低血管選擇性CCB.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老年人各臟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呈退行性改變,尤其是肝腎功能衰退,使老年人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以及對藥物的反應性、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不同於其他人群。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癥狀常不典型,血管病變、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增大,治療不及時病情可急劇惡化甚至導致死亡。老年患者的治療應個體化,註重最大的效益-風險比,重在改善生活質量。應關註老齡化對心血管病的影響,重視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相關的危險因素,都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一、頭沉、頭暈、頭痛、胸悶——心腦血管多種疾病的共同特征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頭沉、頭暈、頭痛、胸悶等癥的出現,表明心腦血管已經受到瞭嚴重的損害,造成瞭供應大腦的動脈和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的血流不暢、供血不足、缺血缺氧。

當進行檢查時大多患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說頭沉、頭暈、頭痛、胸悶是心腦血管多種疾病的共同特征,應引起中老年人的高度重視!

二、心腦供血不足——頭沉、頭暈、頭痛、胸悶的根源

心臟和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有人體“司令部”之稱,它指揮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心臟則像一個永不停歇的“泵”,將血液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以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而大腦和心臟本身必須保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供應,這些氧氣和營養要靠腦動脈和心臟冠狀動脈源源不斷的輸送。

但是心腦動脈血管就像長期流水的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體其他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影響,就會導致管壁損傷、管腔狹窄而引發心腦血管血流受阻,供血不足,缺血缺氧:

腦供血不足,使氧減少到正常量的85%時,眼睛的暗適應能力就會下降,看東西模糊、漂浮、轉動;

腦供血不足,使氧減少到70%時,人的思維能力就會下降,就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

腦供血不足,使氧減少到隻有55%時,就會出現近記憶力減退;

腦供血不足,使氧減少到隻剩44%時,判斷能力下降,這就是所謂的“老糊塗”;

腦供血不足,如果僅剩30%時,就會出現昏迷;

當冠狀動脈被阻塞50%時,心臟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時,就會發生胸悶、心悸、氣短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