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及大便性狀有改變(如稀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為特點的兒童常見病,屬中醫“泄瀉”范疇。6個月至2歲嬰幼兒的發病率較高,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小兒腹瀉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兒腹瀉要怎麼治療?

小兒腹瀉觀察三要素

觀察體溫。在腹瀉病例中,由於飲食不慎由細菌、病毒而引起的腹瀉最為多見,稱為“感染性腹瀉”,占腹瀉病例的85%左右,且容易出現體溫反應。嬰幼兒機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弱,一旦發病都容易從體溫變化上反映出來。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發燒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起。同時,患兒還有不愛玩、不願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不發燒,甚至還略低於正常體溫。患兒腹瀉時,尤其是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應特別重視,這是細菌互素中毒的癥狀表現,要及時就診,警惕中毒性痢疾。觀察精神狀態。主要是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癥狀。一般輕癥腹瀉患兒不致出現這些癥狀。一旦出現這其中的某些癥狀,尤其是早於腹瀉或腹瀉初起的癥狀,應及時就醫。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患兒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兒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無明顯的脫水現象。

患兒腹瀉時,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出現血水樣便、膿樣便,每次便量較少,坐便盆不願起來(像成人腹瀉時的下墜感),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彎曲菌腹瀉或是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醫。若患兒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現脫水癥狀,此時應及時輸液,防止患兒酸中毒。在觀察中發現患兒病情有變化,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治療。患腹瀉的乳兒可照樣喂奶,已斷奶的嬰兒給以稀飯的營養飯食,不必忌口,要多飲水。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成人要對患兒做好觀察、護理工作。成人照顧患兒以後,要隨時洗手,防止擴大傳播。

小兒腹瀉中醫驗方錄

本病分以下5個證型論治。

風寒腹瀉 臨床表現為大便稀爛,色淡稍臭夾泡沫,1日瀉3~5次或5~6次。腸鳴腹痛,面色淡白,鼻流清涕,咳嗽,咽癢,或惡風寒,口不渴,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或膩,指紋色紅。治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方可選藿香正氣散(藿香、白芷、陳皮、紫蘇、甘草、桔梗、白術、茯苓、厚樸、半夏曲、大腹皮、生薑、大棗)加減。表寒較重者加荊芥、防風以祛風散寒;裡寒重者加炮薑、砂仁去生薑以溫中散寒;腹痛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氣止痛;挾食者加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化滯;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豬苓以滲濕利尿。

也可選以下單驗方:1.荊芥、防風各5克、生薑1片。水煎取汁,分3飲服。2.藿香、陳皮各3克,生薑1片。水煎取汁,分3次服。3.生薑3片、茶葉2克。水煎取汁常飲服,日數次。

濕熱腹瀉 臨床表現為腹痛即瀉,急迫暴註,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治以清熱利濕,安腸止瀉。方選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加減。熱重加滑石、銀花、連翹清熱利濕;嘔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嘔;腹痛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氣止痛;濕邪偏重,口不甚渴,舌苔厚膩者加蒼術、厚樸以健脾燥濕。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黃連3克。泡開水半茶盅,用水汁吞服車前子粉3克。日3次。2.滑石10克,甘草3克,生山藥20克。水煎取汁,當茶頻頻飲服,日1劑。

註意:現代醫學根據濕熱腹瀉的輕重將其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和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重型者臨床癥狀皆較重,並伴有顯著的全身癥狀,可由輕型轉變而來,亦可急性發病,腹瀉一般一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患兒食欲低下,並常伴有嘔吐、發熱等。體重很快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的癥狀,甚至可危及生命,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傷食腹瀉 臨床表現為腹痛脹滿,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酸餿,苔厚或垢膩,脈滑。治以消食化積,和中滲濕。方選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加減。傷於肉食者重用山楂;傷於面食者重用萊菔子;傷於谷食者重用神曲;脾胃弱者加白術、谷芽;腹痛較甚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止痛;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生薑、竹茹以降逆止嘔。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山楂10克,神曲10克,蒼術5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2.側耳根15克,隔山撬10克。水煎飲服。3.神曲100克炒焦成炭,研成細末用開水吞服3克,日服2次。4.蒼術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細末。每次2歲以內1克,2歲以上1.5克,1日3次,開水吞服。

脾虛腹瀉 臨床表現為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是水樣,夾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藥、甘草、蓮子肉、苡仁、砂仁、桔梗)加味。伴腹痛者,加木香、香附以理氣止痛;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幹薑以溫中散寒;久瀉不止而無夾積滯者,加訶子、赤石脂以固澀止瀉。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茯苓30克。水煎分3次服。日1劑。2.山藥、芡實各250克。研細粉和勻,煮粥服食,每次30克。3.炒白術、石榴皮各15克。水煎取汁飲服。

脾腎陽虛腹瀉 臨床表現為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血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以補脾溫腎,固澀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炮薑、白術、甘草)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寇、五味子、生薑、大棗)。脫肛者,加黃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氣;久瀉不止者加訶子、赤石脂、禹餘糧以收斂固澀。

也可選用以下單驗方:1.薏苡仁30克,飯鍋巴60克。加水煮,待薏苡仁煮熟後即可食用,分3次服,連服2~3劑。2.黨參5克,山藥20克,炮薑3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劑。3.幹薑3克,白術5克,山藥20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劑。

外治法

針刺療法 方法一:主穴取足三裡、中脘。配穴取內庭、氣海;發燒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上脘;腹脹加天樞;傷濕加四縫;水樣便多加三陰交。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針刺1~3次。用於各型腹瀉。方法二:主穴取天樞、足三裡。嘔吐加內關;腹脹加公孫;發燒加曲池;偏虛寒加灸關元、神闕。用於各型腹瀉。

艾灸療法 方法一:足三裡、中脘、神闕、關元,隔薑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灸1~2次。用於脾虛型、脾腎陽虛型腹瀉。方法二:取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交界處以艾條溫和灸兩側穴位各10~15分鐘,日灸2~3次。用於各型腹瀉。

熨敷法 五倍子9克,生薑6克,白胡椒7粒,蔥白一段。將生薑搗爛如泥狀,餘藥研成細末,食醋20~25毫升,加熱至50~60℃,與上藥粉攪拌至糊狀,以手試不燙為宜,臍部先以凡士林油塗擦一遍,趁熱敷肚臍部約6厘米×6厘米寬、厚約0.3厘米范圍,外蓋沙佈繃帶包紮,每日換藥1次。若遷延性腹瀉,可配合三棱針刺四縫穴,每日1次。

臍敷法 吳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成細末,每次用末1.5克,調成醋或植物油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佈固定。每日換藥一次,用於傷食、風寒、脾虛型腹瀉。

推拿法 風寒腹瀉可推三關、揉外勞、補大腸、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揉合谷、按揉足三裡。腹痛腸鳴重者加揉一窩風,拿肚角;體質差的加捏脊;驚惕不安的加清肝經。濕熱腹瀉、傷食腹瀉可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推六腑,揉天樞,揉龜尾。脾虛腹瀉可補脾經,補大腸,揉足三裡,團摩腹,推上七節骨,揉天樞。脾腎陽虛可揉龜尾、揉關元,推脾土,掐脊,推脾土,揉天樞,揉足三裡,團摩腹。

小兒腹瀉的傢庭註意事項有哪些

一、註意飲食

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止喂含油肉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有惡心嘔吐的孩子,除瞭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要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少喂食物1~2次,現在不主張長期禁食,因為那樣對小兒不利。對嘔吐不甚嚴重的小兒腹瀉,應少量多次喂口服補液鹽沖的水,現在各醫院所采用的成分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制定的。對於輕、中度脫水隻要堅持喂哺,脫水一般可以糾正。對於尚未發生脫水的孩子腹瀉不久就開始給口服補液鹽,可以防止或減少脫水酸中毒的發生。如果傢中沒有這種補液鹽,可以用米湯或開水加適當的鹽代替,每500毫升液體加鹽1克左右(像APC藥片那麼大)。

二、 註意皮膚護理

嬰幼兒特別是嬰兒,皮膚嬌嫩,腹瀉時排出的大便形狀不同於正常大便,一般酸性較強,而且大便次數多,若不及時更換尿佈,則大便就會粘在肛門周圍、外陰及臀部。這樣幾個小時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臀紅,嚴重者可致臀部皮膚糜爛。因此,尿佈必須勤換、及時換,每次便後要將皮膚的大便洗凈,並且擦幹皮膚。在天氣熱的時候,可以把臀部加以暴露。也可適當在臀部塗一些對皮膚有保護作用且沒有刺激性的油,或油膏,如清魚油,液體石蠟油,鞣酸軟膏等。臀紅和其他疾病一樣,要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使臀部發展到皮膚糜爛的程度(護理上叫三度臀紅)。

三、註意口腔護理

腹瀉病兒有時發熱,常喂糖水,口腔內細菌使糖發酵,有時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口腔及全消化道菌群失調,容易發生黴菌病。因此,最好在每次喂糖水或食物後,可給少量白開水。

四、做好病情觀察

註意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腹瀉及嘔吐次數、大便的形狀(水分多少、顏色、有無粘液及膿血)、有無小便並盡量估計尿量,是否口渴、煩躁,皮膚的彈力 (在腹部臍附近用雙手拇指將皮膚捏起,然後再放開,正常皮膚迅速展平,恢復原狀,脫水時,則皮膚展平很慢)。前囟未閉的也可觀察它是否下陷或彈力降低,口唇是不是幹燥。如出現異常現象,就是出現瞭脫水。有經驗的傢長還可以看看小兒口唇是否發紅,呼吸是否比較深長,如果有,說明出現瞭酸中毒。事實上脫水和酸中毒多是同時存在的。當出現上面所說的應當送醫院治療。

五、及時治療

腹瀉為病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論病情輕重,均需要及時治療。輕型病兒如果久不治療,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消瘦,多種維生素缺乏,繼發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重癥病兒伴有水和電解質紊亂,須及時送往醫院救治,否則會危及生命。需要註意的是,有時病兒由病初的煩鬧不安漸漸轉為安靜,這並非是好事,傢長切勿將精神萎靡誤認為是睡覺瞭而耽誤瞭治療時機,切不可掉以輕心。經過以上處理孩子腹瀉不見好轉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否則會危及患兒生命!

小兒腹瀉吃什麼好

孩子腹瀉期間,不應禁食,而應鼓勵患兒進食,因為孩子正處於發育時期,需要充足營養。而腹瀉會導致大量養分流失,如再限制飲食,會容易誘發或加重營養不良,妨礙生長發育。

6個月以上的腹瀉寶寶,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切忌生、冷、硬食品。按照寶寶已經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如粥、面條、爛飯加些蔬菜。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

不滿6個月的寶寶,如為母乳喂養,可繼續用母乳;如有暫時性糖源性腹瀉,可改用豆奶喂養,但瀉止或好轉後應恢復母乳。

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食療方:

1、焦米湯

材料:米粉,糖。

制作:將米粉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

功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使部分淀粉轉變成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淀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2、蘋果泥

材料:蘋果。

制作: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食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凈切碎,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

功用:適用於6月齡以上小兒。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於小兒腹瀉癥。

3、胡蘿卜汁

材料:鮮胡蘿卜100克。

制作:取鮮胡蘿卜洗凈切碎放入鍋內、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

功用:有健脾消食作用。

4、淮山藥粥

材料:粳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

制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每日2—3次。

功用: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有效。

小兒腹瀉檢查

小兒腹瀉需做的檢查一般有便常規、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白細胞計數(WBC)等項目。

1、糞便常規檢查:大便顯微鏡檢查,註意有無膿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與吞噬細胞,還應註意有無蟲卵、寄生蟲、真菌孢子和菌絲。

2、大便培養:對確定腹瀉病原有重要意義。一次糞便培養陽性率較低,需多做幾次,新鮮標本立即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3、大便乳膠凝集試驗: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等。有較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對空腸彎曲菌腸炎的診斷有幫助。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輪狀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有助於輪狀病毒腸炎和其他病毒性腸炎診斷。

5、聚丙烯酰凝膠(PAGE)電泳試驗:此法可檢測出輪狀病毒亞群及不同電泳型,有助於輪狀病毒分類和研究。

6、糞便還原糖檢查:雙糖消化吸收不良時,糞便還原糖呈陽性,pH值<6.0。還原糖檢查可用改良斑氏試劑或Clinitest試紙比色。

7、糞便電鏡檢查:對某些病毒性腸炎有診斷價值。如輪狀病毒性腸炎、諾沃克病毒性腸炎等。

8、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病毒性腸炎白細胞總數一般不增高。細菌性腸炎白細胞總數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數以上的患兒有桿狀核增高,桿狀核大於10%,有助於細菌感染的診斷。

9、血培養:對細菌性痢疾、大腸埃希桿菌和沙門菌等細菌性腸炎有診斷意義,血液細菌培養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10、血生化檢查:對腹瀉較重的患兒,應及時檢查血pH、二氧化碳結合力、碳酸氫根、血鈉、血鉀、血氯、血滲透壓,對於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11、其他:對遷延性和慢性腹瀉的孩子,必要時作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耐量試驗,呼氣氫試驗,也可作纖維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