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孩子體格發育和大腦發育的關鍵時刻,孩子的生長發育迅速,需要攝取多種營養物質,因此,及時補充孩子的營養需求也是每個傢長的責任。媽媽們該怎麼給孩子補充營養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的知識吧。

寶寶容易缺乏哪些維生素

維生素A

維生素A被稱為“明眸皓齒的美麗維生素。”這是因為,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皮膚、毛發、骨骼、粘膜的健康生長,增強視力和生殖機能。維生素A隻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沒有維生素A、而隻有維生素A的前體物質--能夠在人體內變成維生素A的胡蘿卜素。

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癥通常發生在出生後2個月到1周歲的嬰兒、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身上。兒童一旦缺乏維生素D,很容易得佝僂病。補充維生素D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曬太陽。因為人的皮膚中有一種物質叫做“7-去氫膽固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夠轉變為維生素D,並且被人體所利用。

維生素B1

維生素B1在帶有胚芽和糠皮的糧食制品中含量最高。現在的面食都經過瞭精制加工,這樣一來,大部分維生素B1就在加工中損失掉瞭,非常可惜。難怪有的營養學傢說:“從前窮人傢的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現在的人條件好瞭,營養水平卻反而沒有以前的窮人傢高。”

維生素B2

維生素B2的主要來源是動物肝臟,以及雞蛋、牛奶、肉類、魚類、綠色蔬菜、豆類等。在我國,膳食結構中的維生素B2含量較少,隻能達到標準的一半,尤其是在蔬菜淡季,這種情況很嚴重。所以,我國的維生素B2缺乏癥比較普遍。

維生素C

維生素C是形成細胞間質的主要原料,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細胞連在一起,保持牙齒、血管、骨骼、肌肉的正常功能,促進傷口愈合,增強對疾病的不敏感力。維生素C最常見的缺乏癥是牙齦出血、皮下點狀出血。

上述就是對寶寶容易缺乏哪些維生素的介紹,現在應該是有瞭解瞭吧,對於寶寶的健康喂養是不能忽視的,要知道避免寶寶出現缺少維生素的情況,但也不能盲目補充維生素.

註重個人衛生讓孩子健康過夏

小兒腹瀉病謹防脫水

“小兒腹瀉病是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加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小兒常見病,多發於夏季。”馬暉告訴記者,小兒腹瀉大部分發生於6個月至2歲的孩子,尤其是在條件較差的農村或山區,平均每人每年發病2~3次以上,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位居第2位,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

防治小兒腹瀉,重在衛生!所謂“病從口入”,衛生問題是小兒腹瀉的源頭。馬暉建議,傢長們盡量不要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避免接觸病兒。註意衛生,孩子使用的玩具和奶具等物品,應勤用清水沖洗,奶具還應開水煮沸10分鐘消毒,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傢長在喂孩子吃奶或吃飯前也要把手洗幹凈,要用流動水沖洗。不要吃生冷食品,吃現成的熟食時一定要註意出廠日期、品種質量,吃前最好加熱,要註意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腸炎,現在可以預防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兒童發生腹瀉病以後,傢長一定要學會識別脫水,防止脫水。”那什麼是脫水呢?馬暉說,脫水是指腹瀉造成水份大量喪失,又攝入不足導致體內水份減少,除瞭水份減少外還伴有電解質(鈉、鉀、鈣)紊亂及酸中毒。“孩子如果有以下的表現,說明存在脫水,要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比如,精神煩躁不安或者嗜睡;眼窩比平時凹陷,前囟沒有閉合的嬰幼兒囟門凹陷,哭時淚少或無淚;口舌幹燥;口渴,用小勺喂水時,孩子急切地要喝水;皮膚彈性下降,一般捏起腹部臍旁皮膚不能馬上復原;最後是尿量比平時少,尿色深,嚴重的無尿。這些都是脫水的癥狀。”

防止手足口病應保持個人衛生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於兒童,尤其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馬暉介紹,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於4~9月份。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傳播,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因此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患兒感染腸道病毒後,多以發熱急性起病,一般為38℃左右,發熱同時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出現在口腔黏膜、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現在臀部。患兒可訴咽痛,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表現,有的患兒不發熱,隻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但有部分重癥患兒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可因腦幹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致死。所以傢長發現孩子出現發熱、咽痛、流口水等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傢庭應如何預防和治療?馬暉介紹,手足口病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傳播: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以及接觸性傳播。因此首先避免與其他的患病孩子接觸,從而阻止呼吸道傳播,其次多喝開水,少吃生食,盡量避免消化道傳播,最後不要經常帶孩子去人群擁擠、密閉的環境,多帶孩子到開闊的空間裡面,周圍孩子接觸的桌面、玩具也要適當的消毒,防止接觸傳播。手足口病的預防非常簡單,這些最簡單的手段常常也是最有效的。

如何保證嬰兒營養均衡

1、適時增加輔食 ·種類:嬰兒從出生4個月起應開始添加輔食,6個月起逐步增加輔食的數量、濃度和品種。6個月的嬰兒可以吃軟飯、泥狀和半固體食物,也可以吃一些肉、魚、蛋等動物性食物,並幫助嬰兒補充微量元素;8個月的嬰兒可以吃“手指”食物,如手指餅或其他低糖低鹽餅幹等;12個月的嬰兒就能吃一般傢庭的普通食物瞭。·次數: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輔食喂養的次數,6~8個月每日應喂輔食2~3次,9~11個月增加到每日3~4次,12~23個月時可適當增加一些其他食物,如水果、帶花生醬的餅幹等等,每日1~2次。

2、適時增加硬食有些爸媽生怕嬰兒沒有牙齒,咀嚼能力不強,所以給嬰兒喂一些稀飯、面湯、米粉之類的食物。這些食物對於嬰幼兒來說,不是不能吃,隻是所含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鐵、鋅、鈣等營養素,長期這樣食用,勢必造成嬰兒營養素缺乏。 要為嬰兒提供理想的食物,就必須改進烹調的方式。如:做稀飯時少加水,做面湯時混入固體食物(豆、肉、蛋、菜等),以增加稠度;同時還要盡量保證每日攝取適量的乳制品、深綠色蔬菜、橘紅色蔬菜、水果、植物堅果(豆、芝麻、花生)、脂肪、糖等食物。

3、適當增加動物來源性食物營養學上將食物分為植物來源性食物和動物來源性食物,二者營養成分有所區別,尤其在嬰兒容易缺乏的一些營養素(如鐵、鋅、硒和維生素A、D)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方面的差別很大。 雖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較多的鐵、鋅和一些維生素,但因含有較多的植酸、纖維素等,阻礙瞭營養素的吸收利用。比如:菠菜中的草酸,可以與鈣、鐵、鋅結合,生成不易被人體吸收的草酸鈣、草酸鐵、草酸鋅,如若長期食用,容易導致相關營養素缺乏。 因此,應在嬰兒的食物中適當增加動物來源性食物(包括蛋、奶)的攝入量,以預防缺鐵性貧血和其他微營養素缺乏的發生。

4、營造良好的進食環境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有超過25%的傢長會強迫嬰兒進食;超過50%的傢庭在進餐時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邊吃飯邊看電視的居多,大於1歲的嬰兒仍有42%使用奶瓶喂養。 其實,喂養行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喂食過程,而是喂養人與嬰兒之間的互動,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嬰兒需要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和傢人的親切鼓勵,因此,傢長要學會看懂嬰兒的饑餓信號,給嬰兒營造一個沒有幹擾的進食氛圍,用積極的語言或目光鼓勵嬰兒進食,避免強迫的發生。

如果強迫進食,千方百計哄騙進食,鼓勵快速進食,不分時間、場合地給嬰兒食物,都會幹擾嬰兒自身的調節系統,使嬰兒產生不適感,如不知飽餓、對吃飯產生厭惡等,甚至在飯桌上培養出任性、不聽話的性格。 但也不可使用利誘的方式讓嬰兒吃飯,否則,久而久之,便會讓嬰兒以“吃飯”作為交換條件,造成嬰兒錯誤的價值觀。

5、培養嬰兒好胃口肚子餓瞭,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嬰兒真的餓瞭,就不存在不肯吃飯的問題,因此,嬰兒“拒絕吃飯”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肚子不餓。

日常10個就餐習慣寶寶更健康

1、樂食

良好的餐前情緒,是兒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吃飯時的情緒是否愉快,也是決定孩子是否樂食的關鍵;不要經常逼迫孩子吃飯或是吃飯時斥責小孩,否則會讓他覺得吃飯是一件討厭的事。

2、佳食

烹調技術要檢討:添加副食品後,要多變化樣式、口味,讓孩子每天對食物感到新奇,手藝不佳的媽媽,不妨多買一些幼兒食譜回傢研究。

3、烹食

讓孩子參與制作過程:可以讓孩子自己塗果醬、加鹽巴,因為有參與感,而喜愛自己制作的食物。又如,餐前叫孩子幫著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紹即將上桌的菜是其最喜愛者送的,營養和味道如何之類。

4、隔食

大人有時也會因為情緒、氣候而胃口不佳,如果偶爾孩子到瞭吃飯時間,仍不覺得餓,就別硬要求他吃。相對的,隔一段時間讓孩子再次嘗試:如果孩子對某一項食物感到討厭,可能隻是暫時性不喜歡,可以試著隔一段時間再讓他吃吃看。

5、替食

學會替換原則:食物種類雖然不同,但是營養成分卻是可以替換,如果真的不喜歡某些食物,就試著找出可替換的食物。

6、管食

要避免孩子單獨進餐,沒有傢長的管教和指點,一般都會胡挑亂選,自己認為好吃的吃一點,其它的菜肴營養再豐富也不會問津;或者吃一點、玩一陣,有的幹脆把飯菜倒掉一些而謊稱自己吃瞭。

7、雜食

雜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是孩子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

8、慢食

要教育孩子學會“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的習慣,這種慢食方法有多重效應:健腦、減肥、美容、防癌。

9、素食

原意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類本原的孩子幼嫩消化系統結構所決定的進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10、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對於孩子與大人來說,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寶寶到底需要哪些營養素?

蛋白質:

寶寶需要蛋白質來構建自己的健康肌肉以及免疫系統。蛋白質也是寶寶能量的重要來源。對於新生的寶寶來說,蛋白質是沖刺成長階段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

來源:肉、蛋、奶、和豆類食品

脂肪:

脂肪是寶寶飲食中重要的營養物質,也是寶寶成長以及形成磷脂的主要結構物質,神經組織周圍的脂肪體可以更好地促進神經的功能發育。

母乳中的脂肪是寶寶最理想的脂肪攝取來源。

來源:食用油,蛋黃,肉類,奶油制品等

鐵:

鐵是人體內血紅細胞的重要組成物質,血紅細胞是體內氧氣的搬運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每天應攝取0.15-3.0mg/ml的鐵,才能夠健康成長。

早產的寶寶需要的鐵則更特殊一些,因此如果有特殊情況,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補鐵。

來源: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最先應該食用含鐵的米粉。深綠色的蔬菜、動物肝臟、魚肉和傢禽類食物,特別是紅肉,紅肉中牛肉含鐵最高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寶寶身體發育不可或缺的物質,是寶寶能量的來源。與寶寶從脂肪和蛋白質中獲得能量不同,碳水化合物也可以用來構成寶寶的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重要功能組織。

來源:糖類、谷物(如水稻、小麥等)、水果(如甘蔗、甜瓜等)、幹果類、幹豆類、根莖蔬菜類(如胡蘿卜、番薯等)等。

維生素A:

維生素A對皮膚和眼睛都有好處。維生素A也叫胡蘿卜素,是預防感染的良好物質。因為它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維生素,因此命名為A。

通常情況下,母乳中的維生素A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寶寶的需要瞭。

來源:黃色水果如柑桔及黃、綠色蔬菜中均含有β胡蘿卜素,動物脂肪如蛋黃及肝臟中含有一定的維生素A。此外,魚肝油也是維生素A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以幫助寶寶形成堅固的骨骼,是骨頭重要的組成元素。具抗佝僂病作用。多曬曬太陽也可以讓身體吸收更多的維生素D。

來源:動物性食品是非強化食品中天然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如含脂肪高的海魚和魚卵、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和奶酪中相對較多,而瘦肉、奶、堅果中含微量的維生素D。

不過通過日光浴可以促進維生素D在體內合成。所以一般寶寶要補充維生素D到兩歲左右。

維生素K:

維生素K對於血液凝固很有幫助。為瞭防止寶寶出生後碰傷出血,新生的寶寶需要補充維生素K。

來源:綠葉蔬菜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含量低。

牛肝、魚肝油、蛋黃、乳酪、優酪乳、優格、海藻、紫花苜蓿、菠菜、甘藍菜、萵苣、花椰菜,豌豆、香菜、大豆油、螺旋藻、藕中均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