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專傢表示脾虛的人吃什麼吃這幾樣事半功倍,詳細的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脾虛的癥狀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比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在脾氣虛見癥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在脾氣虛見癥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

脾虛的人吃什麼吃這幾樣事半功倍

1、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2、薏苡仁

味甘淡,屬性微寒。具有利水滲濕和止瀉的作用。對於腹瀉、食欲下降等脾虛癥狀都適用。

3、粳米

又被稱為“大米”.性平味甘,對於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處。可以用來治療、改善因脾虛所致身體消瘦、煩悶、泄瀉、下痢等癥狀。

推薦: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於10克,以適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幹,共同燉煮至稀爛即可。

4、小麥

小麥屬於性涼味甘的五谷類食物。具有健心護腎、清熱止渴的功效。適用於口幹舌燥、心煩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虛癥狀。

5、芝麻油

芝麻油性涼味甘,能夠潤滑腸道、預防大便幹結、幫助身體排毒解毒、治療食積腹痛、潰瘍等癥

6、糯米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幹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

7、大棗

性溫,味曾,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兩幹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大棗安甲養脾”的記載。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搪、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

健脾也可用山藥、白術、意米、土豆、白扁豆、紅薯等,通常是長在地裡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婉肉、單煮均可,如果放一點荷葉,效果會更好。

脾虛應該如何預防

一、藥點藥飯

藥點、藥飯是將谷物與某些食物和藥物一起制作成飯、糕、餅、包子、饅頭等主食或點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1、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後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於腹脹、食欲不振。

方3、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幹薑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適用於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方4、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凈切碎,蓮肉去皮,芯後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於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於胃脹痛、嘔吐納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紅糖適量,將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凈,放入玉米粉拌勻,再加入紅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適用於脾虛名血虧損引起的便秘。

方8、薑糖山芋:山芋500克,生薑2片,蜂蜜適量同煮。適用於腸燥便秘。

二、補脾的食譜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秈米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脾虛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1、脾虛嘔吐

【癥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病機病理】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嘔。

【方劑】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虛泄瀉

【癥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病理】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註腸道所致。

【治法】健脾滲濕止瀉

【方劑】參苓白術散化裁。

3、脾虛水腫

【癥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

【病機病理】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

【治法】溫脾利水消腫。

【方劑】實脾飲加減。

4、脾虛出血

【癥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病機病理】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方劑】歸脾湯加減。

5、脾虛帶下

【癥見】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並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病機病理】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能,聚濕下註,傷及任、帶二脈而致。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方劑】完帶湯,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6、脾虛經閉

【癥見】經閉,常兼見飲食不振,痞滿,大便不實等癥。

【病機病理】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職,復為飲食所傷,飲食日見減少,導致生化之源不足,無血下達沖任胞宮而致經閉。

【治法】補脾胃、養氣血。

【方劑】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

7、脾虛多涎

【癥見】神疲,面色萎黃,涎多清稀。

【病機病理】《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佈津液而成。”

【治法】補益脾氣

【方劑】補中益氣湯加減。

8、脾虛生風

【癥見】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氣微主證。

【病機病理】脾虛引動內風,多由吐瀉或藥、食損脾所致。《張氏醫通?諸風門》:“若體倦神昏不語,脈遲緩,四肢欠溫者,脾虛生風也。”

【治法】補脾祛風。

【方劑】六君子湯加蠍尾、炮薑、肉桂,或歸脾湯加羌活、鉤藤。

9、脾虛如球

【癥見】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虛起如球,無赤痛,喜按。

【病機病理】因脾虛挾濕或氣血不足,虛火壅於氣分所致。眼部五輪理論:脾屬土曰肉輪,為上下胞瞼,脾在此指胞瞼。

【治法】以補脾益氣為主,輔以祛邪之藥。

【方劑】神效黃芪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虛按摩什麼穴位能改善

脾虛按摩穴位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平時也要多吃一些補脾的食物,不能隻靠按摩穴道。對脾虛有治療作用的穴位足三裡,足三裡位於小腿脛骨處,膝蓋下三橫指的位置,平時可以多按摩,按摩的時候要稍微用力感覺到脹痛,這個穴位是健脾的穴位。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這個穴位按摩有健脾的作用,可以調節脾虛。該穴位位於足內側緣,赤白肉際凹陷處,如果找不準,多按摩足底也可以。

脾虛是中醫的常見概念,導致脾虛的原因很多,對於男性朋友而言,更多的是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虛。由於肝火旺脾虛的癥狀是及時治療的前提和基礎,對於肝火旺引起的脾虛,患者有消化功能減弱的癥狀,特別是食欲變差,而且脘腹脹悶,四肢倦怠,腸鳴失氣,及脅脹痛等癥狀時就應引起重視。由於不同類型的脾虛的癥狀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出現有脾虛的癥狀時就應及時進行治療,進而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