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膽紅素腦病,遊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沉積於基底神經核、丘腦、丘腦下核、頂核、腦室核、尾狀核、以及小腦、延腦、大腦皮質及脊髓等部位,抑制腦組織對氧的利用,導致腦損傷,稱膽紅素腦病。過去稱核黃癥。下面咱們來做下相關介紹!

什麼是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是遊離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細胞中毒變性,出現神經系統異常的臨床和亞臨床表現,也稱之為膽紅素中毒性腦病。

幾十年來,核黃疸一直是膽紅素神經毒性表現的代名詞。嚴格地說,核黃疸是解剖學名詞,從病理解剖的角度,把肉眼看見腦組織染成黃色作為核黃疸的標準,從而反映膽紅素侵犯腦組織(主要是神經核)。

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膽紅素所致的神經毒性的表現有輕有重,嚴重者可表現為核黃疸,輕者可不出現臨床癥狀,但在腦幹誘發電位等輔助檢查則可發現異常表現。這些亞臨床型的膽紅素神經毒性表現大多是暫時的、可逆的,故也有稱之為暫時性亞臨床型膽紅素神經中毒癥。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癥狀

癥狀輕重與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日齡等因素有關。一般分四期: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圖冊警告期 日齡較小,血清膽紅素在256.5μmol(15mg/dl)左右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嗜睡、拒食、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癥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約半到一天進入痙攣期。

痙攣期 表現為痙攣、發熱、肌張力增高尖叫、慈祥、眼球震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癥狀,早產兒的痙攣等癥狀可以不明顯,幸存者1~2天後進入恢復期。

恢復期 先是吸吮和反應逐漸恢復,繼而呼吸好轉,痙攣減輕或消失,此期約持續2周。

後遺癥期 一般在生後2個月~3歲出現,手足徐動,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有綠牙或棕褐色牙,以椎體外系統受損為主的所謂四聯癥。上海835例溶血病隨訪所見的48例膽紅素腦病中還有智力落後,抽痙或陣攣、抬頭乏力及流涎等癥狀。

在癥狀出現時血清膽紅素有時反而降低,這或許是膽紅素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攝取所致,故不能為此而放松警惕。近年應用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測發現部分血清膽紅素171~342μmol/L(10~20mg/dl)的患兒雖無神經癥狀,但電位曲線的Ⅳ、Ⅴ波形消失、腦幹神經傳遞時間延長,說明聽覺神經有功能障礙,這類變化在膽紅素下降後又消失。Perlman(1988)稱之為暫時性亞臨床型膽紅素神經中毒癥(transient subclinical lilirubin neurotoxicity),認為這種膽紅素中毒影響是可以逆轉,逐漸恢復。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治療

目的是阻止血清未結合膽紅素上升到危險程度。方法見黃疸概述。為安全光療,有膽紅素腦病警告期癥狀或手足常黃者,必須緊急措施,不能過夜。及早處理窒息、缺氧、酸中毒,避免寒冷、饑餓、低血糖,禁用或慎用奪位性藥物和不作快速靜脈註射高滲性藥物;及時治療黃疸和光療、換血,近年來因本病導致的後遺癥和死亡已顯著減少。以下幾點是藥物治療:

1.一般治療:如存在引起膽紅素腦病的高危因素,應給予對癥治療。

2.酶誘導劑:苯巴比妥5mg/(kgod),分3次口服。

3.抑制溶血過程: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一般用於重癥溶血癥的早期,用量為1g/kg,4~6h內靜脈滴註。

4.減少遊離的未結合膽紅素:白蛋白:一般用於生後1周內的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靜脈滴註;也可用血漿25ml/次靜脈滴註,每日1~2次。在換血前1~2h應輸註1次白蛋白。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有什麼特點

(一)膽紅素產生相對過多 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中生活,紅細胞數相對地較多,若出生時延遲結紮臍帶或助產人員有意從臍帶向新生兒擠血,則紅細胞數量更多。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70~100天),故產生膽紅素的量亦多。出生後開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壓升高,過多的紅細胞迅速破壞,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65.0μmol/L(3.8mg/kg),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145.4μmol/L(8.5mg/kg)相當於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荷大於成人。

(二)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運送的能力不足 新生兒出生後的短暫階段,有輕重不等的酸中毒,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的數量。早產兒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膽紅素的聯結運送延緩。

(三)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 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及Z蛋白(隻有成人的5~20%),在生後第5日才逐漸合成。這兩種蛋白具有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亦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進行代謝的功能,由於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響瞭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

(四)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 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以至非結合膽紅素瀦留血中而發生黃疸。此類酶在生後1周左右才開始增多,早產兒更晚。

(五)腸肝循環增加 新生兒生後頭幾天,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隨膽汁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為糞膽元;另方面新生兒腸道中有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後者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至肝臟,這是新生兒腸一肝循環的特點。其結果是使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擔增加,而致非結合膽紅素瀦留血中。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引起的腦癱康復有效嗎

寶籃寶寶早期幹預中心於2012年9月收治一例因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男孩,7個月,早產兒,生後第9天總膽紅素值 582.5umol/L(34mg/L),(正常為12mg以下),頭顱MRI顯示左室側腦室後角旁白質異常信號影。查體表現: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殘存,側彎反射強陽性。頭控不佳,不會翻身,不能獨坐,仰臥位手碰不到腳,手不能主動抓物,四肢肌張力不穩定。

康復訓練以神經發育學療法(Bobath法)為基礎,註意促進運動模式的協調性,抑制原始的反射模式對患兒正常運動發育的影響,促進主動模式的整合,防止異常模式的形成,促進自律運動與隨意運動,抑制異常姿勢反應。同時根據患兒情況,給予中醫按摩、水療、作業療法、口腔功能及語言智力等的治療。在改善運動功能的同時,兼顧所有障礙的康復治療,重視口腔運動及吞咽功能、語言、智力的康復。定期給予評估,制定近遠期的康復計劃。訓練中,重視患兒傢長參與,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患兒的各項功能。

經過積極康復,患兒進步明顯。9個月頭控穩定,會翻身,坐位可自由玩,可腹爬;1歲時能四點爬;1歲7月時能獨走十幾步。通過進一步誘導髖關節外展外旋、立位平衡訓練、全身特別是雙足脫敏,以及平衡腰腹肌力量和下肢單側負重練習等,患兒在2歲時穩步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