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是由於血中膽紅素增高,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後者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基底節、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引起病變,血清膽紅素〉342umol/L(20mg/dl)就有發生核黃疸的危險。那麼,怎麼診斷鑒別?它的臨床表現?下面為大傢帶來相關內容。

核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因血中遊離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導致,遊離膽紅素(即未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未與白蛋白結合的部分)具有較強的親脂性,能透過細胞膜,當它進入腦組織後,可產生膽紅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膽紅素腦病。膽紅素的神經毒性作用是阻斷腦細胞線粒體的氧利用,使腦細胞的"呼吸"和能量產生受到抑制,從而影響腦的正常功能。所以臨床上通常以血清膽紅素濃度來估計核黃疸的危險性,一般認為血清總膽紅素濃度高於342μmol/L(20mg/d1)時有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危險,但通常要以遊離膽紅素的升高為主。

讓媽咪瞭解什麼是黃疸

黃疸就是血清膽紅素增高引起的皮膚、黏膜、鞏膜及全身其他組織黃染的現象。新生兒出生3~5天後,大多會出現黃疸之癥狀。多為生理性黃疸,可是若寶寶的食欲不佳、進乳減少、營養不足,可能造成黃疸指數超過標準,則由生理性黃疸變成病理性黃疸。3天的寶寶當黃疸指數大於等於15mg/dl, 就需要考慮藍光治療瞭。若寶寶吃得好、水分足、大小便排的次數不少,黃疸指數多數不會太高。寶寶體重增加順利則不易產生黃疸;若體重掉得太多,容易有黃疸出現。一般出生7天內接近但尚未達到幹預標準(15mg/dl)的,應嚴密監測膽紅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時治療。

停止喂母乳可以降低寶寶黃疸嗎

母乳性黃疸常出現於出生1周後,2周達高峰,然後逐漸下降。當黃疸指數小於15mg/dl,不需要停母乳,但黃疸指數大於15mg/dl時應暫停母乳喂養3天,改人工喂養,黃疸下降後繼續母乳喂養,黃疸可輕度“反跳”,但不會超過原來的程度,隨後即逐漸消退。

核黃疸的治療原則

.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2.熱量及液體供給。

3.避免使用與膽紅素競爭葡萄糖醛山轉移梅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的藥物。

4.光療。

5.換血療法。

6.加強護理,預防並發癥。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和護理

1,妊娠期間,孕母應註意飲食衛生,食飲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饑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

2,媽媽有肝炎病史或曾有病理性黃疸的嬰兒者,再妊娠時應作預防。同時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采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一旦出現癥狀及時治療。

3,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

4,嬰兒出生後就應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及時瞭解黃疸的出現時間及消退時間,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瞭解黃疸的進退。孩子出現黃疸,媽媽們無需著急,慢慢調理,有時間也可以多和鴿子醫生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