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立冬,轉寒的天氣讓很多人難逃感冒侵襲。你是經常感冒的人嗎?你是否覺得自己已經對藥物產生瞭抗藥性瞭,再怎麼按時按量吃藥,感冒都好不起來呢?不如來嘗試一下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些治感冒的偏方吧,雖說是偏方,但既然能流傳下來,那就一定有它的功效。

感冒的護理須知

一、飲食應溫和、清淡、好消化;忌生冷、油膩、酒肉、高蛋白及過甜、過咸食物;飲食七八分飽或暫時一兩頓不吃飯。這可能與很多人的認識恰好相反,多數人覺得生病瞭,要吃“好的”,可是肉、蛋、奶等“有營養”的東西屬於食物中的“補品”,而感冒發燒多是急性實證,要盡快宣通清泄,吃“好的”猶如“火上澆油”,會加重病情或使感冒復發。溫和清淡好消化的飲食則利於減輕脾胃負擔,促進消化功能恢復。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多排尿,既有利於防止發熱傷津,又起到加快代謝、排出“毒素”的作用。

二、保持大便通暢。肺與大腸相表裡,大便通暢利於肺氣宣降,盡快恢復正常。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用中藥湯劑直腸滴註的方法一舉兩得,既能使中藥通過腸道盡快吸收,又能使大便盡快排出。胃腸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腸道幹凈,再加上脾胃消化功能恢復可消除生痰之源,肺氣清靈則感冒易愈。如沒條件進行中藥直腸滴註,可以繞臍順時針揉腹數百下,也可起到通便作用。

三、刮痧拔罐、搓揉背部及手指肚。感冒時在脊柱兩側(膀胱經),從上(大椎穴之上)往下(至腰部),先刮痧,再拔罐(火罐最佳,其次為真空氣罐),每次留罐15分鐘,連續拔2~3次。無論風寒風熱還是內熱外寒型感冒,均可使用,尤其是對外感風寒(不出汗、頭身痛、鼻塞、流清涕為特征),可起到立竿見影效果。對於孩子(10歲以下)不便拔罐的,可用手反復搓揉背部正中及手指頭肚,至局部發熱或潮濕有汗出。

四、用生薑10片(也可加一把艾葉)煮水泡腳或洗澡,至身熱或微汗出,可祛散風寒、通暢經脈,又不至於加重咽痛等“上火”癥狀。

五、生薑3片、蔥白3段(1段1寸,或帶蔥根),洗凈煮水喝,起去風寒作用,用於沒有嗓子疼的感冒。若有嗓子疼,則不用。

六、蘇葉、薄荷、辛夷花各10g,去掉梗莖,縫入佈袋中,置於帽內,正好戴在孩子頭頂囟門處,適合3歲以下孩子,起祛風寒、通鼻竅的作用。

八個小妙招今冬不感冒

多喝酸奶。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紐約“雙十一健康中心”創辦者弗蘭克·李普曼表示,“強大的免疫系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健康、有活力的腸道, 因為身體中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人體腸道,有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由腸道制造。”因此,流感高發季更應該補充益生菌,可以通過酸奶、乳酪等食物獲取,利於腸道菌群的調節,有助減少炎癥和防止感染。

清洗鼻子。美國自然健康醫學專傢羅娜博士指出,個人衛生是防禦感冒的關口,因而鼻子是人體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過濾器”,建議每天使用淡鹽水清洗鼻腔、鼻竇,另外,清洗頭發、眉毛和胡子等容易沾染灰塵等污染物的部分,可以避免污染物通過眼睛、鼻子或口腔進入體內而引發感冒。

少坐電梯。美國紐約市過敏和免疫學助理教授珍妮弗·科林斯博士發現,電梯按鈕是醫院、辦公樓中各種病菌的匯集中心,很容易傳播各種疾病。不妨改為爬樓梯,還能鍛煉身體。如果趕時間,可以用肘關節去按電梯按鈕,乘電梯後要好好清洗雙手。

不留長指甲。近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指出,如果指甲長度超過指尖3毫米,指甲縫中細菌過量的可能性大約是短指甲的5倍,其中包含一些傳染病源,如流感病毒等。因此,有必要勤剪指甲,使其與指尖平齊,洗手時最好用刷子認真清理指甲縫。

飲食補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發佈的《感冒白皮書》指出,補鋅能提高抵抗力,幫助預防感冒、減輕癥狀、縮短感冒時間。富含鋅的食物包括貝類海鮮、蝦、紅肉類、內臟和堅果等,其中牡蠣是公認的補鋅能手。

堅持快走。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周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快速步行能有效抵抗感冒。但要註意鍛煉強度不要過大。拉夫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馬拉松等持續高強度耐力鍛煉反而會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感冒、流感、鼻竇炎和扁桃體炎)患病幾率增加2~6倍。

睡個好覺。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成果顯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個小時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會增加3倍,睡眠質量好的人患感冒的概率僅是睡眠不好人群的1/5。此外,凌晨3點到早上7點睡眠質量不高的人,免疫細胞活性會降低23%,每天要保證7~8小時的優質睡眠。

拒絕垃圾食品。快餐、高油高糖類食品等,都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而富含抗氧化劑、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可以保護人們遠離流感和其他病毒的侵襲。因此,飲食上應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柚子、橙子、大棗等;蔬菜最好每天吃6兩到1斤,其中深色蔬菜占到一半以上,比如菠菜、茼蒿等。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風寒感冒,多發生在寒冷季節,比如冬季、深秋和初春,是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風寒感冒的癥狀表現為發熱輕、惡寒重、無汗、頭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部不紅腫、舌淡紅、脈浮緊。風寒感冒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辛溫解表,常用的中成藥有小兒至寶丸等。

風熱感冒,多發生於氣候溫暖季節,如春季、初夏和初秋等,是感受風熱邪氣引起的疾病。風熱感冒的癥狀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咽喉腫痛、舌紅、脈數(即脈搏跳動較快)。風熱感冒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辛涼解表,常用的中成藥有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小兒感冒顆粒(口服液)等。

這兩種比較直觀的對比如下:

1、汗:無汗是風寒,有汗是風熱。

風寒感冒:無汗的感冒:發熱(溫度不會很高)、頭痛、骨節酸痛、渾身疼痛。

風熱感冒:有汗的感冒:發熱(發燒較高)、汗出、惡風、惡寒。

2、痰:清稀——風寒,稠濁——風熱。清稀的一般是風寒,稠濁的一般是風熱。

3、鼻涕:清涕——風寒,黃涕——風熱。

4、起因:勞累——風寒,便秘——風熱。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後,喉嚨痛一兩天,然後出現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

治感冒的偏方有哪些

偏方一

用料:生薑 10 克,蔥白 15 克,白蘿卜 150 克,紅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服後微出汗,既可明顯減輕癥狀。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

用料:紫蘇葉 10 克,生薑 10 克,陳皮 12 克,紅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風、燥濕化痰。主治感冒發燒、咳嗽痰多。

偏方三

用料:荊芥 10 克,紫蘇葉 10 克,生薑 15 克,紅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風、理氣寬胸。主治風寒感冒、頭痛、咽痛。

偏方四

用料:金銀花 15 克,竹葉 9 克。桑葉 6 克,甘蔗 100 克,白糖 20 克,白蘿卜 12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發燒、咽喉疼痛。

偏方五

用法:桑葉 6 克,白菊花 10 克,竹葉 10 克,薄荷 6 克,淡豆豉 1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風清熱。主治風熱感冒、發燒頭痛。

偏方六

用料:紫蘇葉 6 克,荊芥 10 克,山楂 10 克,冰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風寒感冒、全身關節痛。

常見感冒的四種分類

風寒型感冒

感冒鼻塞病人除瞭有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癥狀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紅腫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等特點,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這種感冒與病人感受風寒有關。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原則。病人可選用傷風感冒沖劑、感冒清熱沖劑、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時茶顆粒等藥物治療。若病人兼有內熱便秘的癥狀,可服用防風通聖丸治療。風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復方感冒片等藥物。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蓋上兩層被子、喝薑糖水、喝薑粥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總結: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風熱型感冒

病人除瞭有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等感冒的一般癥狀外,還有發熱重、痰液粘稠呈黃色、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便秘等特點。治療應以辛涼解表為原則。病人可選用解熱消炎膠囊、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熱沖劑、板藍根沖劑、銀翹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藥物治療。風熱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藥物。

暑濕型感冒

病人表現為畏寒、發熱、口淡無味、頭痛、頭脹、腹痛、腹瀉等癥狀。此類型感冒多發生在夏季。治療應以清暑、祛濕、解表為主。病人可選用藿香正氣水、銀翹解毒丸等藥物治療。如果病人胃腸道癥狀較重,不宜選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養胃丸等藥物。

時行感冒

病人的癥狀與風熱感冒的癥狀相似。但時行感冒病人較風熱感冒病人的癥狀重。病人可表現為突然畏寒、高熱、頭痛、怕冷、寒戰、頭痛劇烈、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鼻塞、流涕、幹咳、胸痛、惡心、食欲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癥狀。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病人可選用解熱消炎膠囊、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風通聖丸、重感靈片、重感片等藥物治療。如果時行感冒的病人單用銀翹解毒片、強力銀翹片、夏桑菊感冒片或牛黃解毒片等藥物治療,則療效較差。

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有時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寒包火感冒

寒包火的感冒(表現為流清涕,大便幹燥,咽部紅腫,發熱)和風熱感冒(表現為喉痛、面紅、舌苔黃等)可以靠喝苦丁茶來瀉火、清熱,緩解感冒的一些癥狀,如咽喉腫痛、頭疼、眼睛腫脹等,但不能預防和治療感冒,還是要吃銀翹解毒丸、蓮花清瘟膠囊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