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營養專傢稱應少吃湯泡飯,因這樣會使食物在口腔內還未嚼爛,就滑到胃裡,加重胃腸道負擔。此外,吃湯泡飯也會讓唾液分泌得少,不利於食物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完全吸收。再加上味覺神經沒有受到應有的刺激,胃腸道消化液分泌減少,最終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消化和營養不良。那麼湯泡飯會傷胃是真的嗎?傷胃的喝湯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常吃湯泡飯會出現怎樣的後果

如果常吃這種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飯,會出現怎樣的後果?

1、對於胃功能強大的人來說,偶爾吃幾次湯泡飯問題不大;但對於胃功能較差的人來說,經常吃湯泡飯就會對胃腸功能造成極大的負擔,這會刺激胃腸粘膜,容易出現胃潰瘍或胃脹、胃脘疼痛等癥狀。

2、對於孩子,除瞭對他們弱小的胃腸道造成傷害外,還由於沒有充分咀嚼食物,他們的咀嚼功能也得不到相應的鍛煉。3、充分的咀嚼食物,還可以讓口腔感知各種味覺,這樣可以使人體分泌足夠的消化液來幫助消化。而湯泡飯卻讓人體沒足夠的時間分泌消化液,正相反,食物隨湯而下,還會把原有的消化液稀釋掉,反到不利於食物的消化。

吃飯要細嚼慢咽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新疆調查食管癌的病因時,發現快食和熱食是當地的飲食習慣,日後在太行山區和廣東的潮汕地區也有類似現象,於是在當地宣傳細嚼慢咽。如今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為瞭健康保健,在飲食上學點蝸牛的“緩慢哲學”仍是有益的。

祖國醫學對細嚼慢咽的養生作用也有不少論述,如《千金要方》:“食當熟嚼”,《養生庸言》:“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千金翼方》主張“食無大言”,讓吃飯時專心細嚼,以利消化。

中醫學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提示口腔內食物的充分消化對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這與現代醫學的觀點也是十分一致。年邁之人,牙齒磨損、味覺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為彌補消化功能退化的現象,老年人更需要慢吃慢喝,細嚼慢咽,切不可“囫圇吞棗”。

湯泡飯會不會傷胃

真相 “湯泡飯引起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缺乏依據。

論證

湯泡飯是不少人愛吃的美食,也是懶人的最愛。確實,湯泡飯制作方便,美味,也是很好的處理剩飯剩菜的方法。但從流言看來,在一些營養專傢眼裡湯泡飯竟然如同胃腸健康的洪水猛獸。

即使是營養學專傢的建議,還是不禁令人起疑:人類經歷幾十萬年的進化路程,吃過無數粗糲、難以消化的食物,能吃上精細易消化的稻米也不過數千年時間,和整個人類的歷史相比不過一瞬。難道吃瞭幾千年的稻米,人類的胃就已經孱弱到連湯泡飯也消化不瞭的境地瞭嗎?

要解開這個謎團,少不瞭要看看科學傢們的說法。可惜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湯泡飯似乎不怎麼受科學傢的青睞。就筆者所知,目前還沒有研究湯泡飯對消化系統影響的文獻。不過好在與流言有關的兩種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與食物之間的關系,科學傢們已經有瞭比較成熟的看法。

功能性營養不良——相關≠因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是功能性胃腸病(FGIDs)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是一類難以找到病因的消化道疾病(從食管到肛門的整個消化道)的總稱。而找不到病因,亦即是科學傢也說不清病因是什麼,食物可能與該病有關,也有可能無關。Mayo臨床醫學院的科學傢研究發現,大多數食物的營養成分都與功能性胃腸病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也沒有哪種食物可以被稱為是功能性胃腸病的“罪魁禍首”。FGID的病人日常攝入的脂類要比正常人略高一些,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略低,但是這種差異並不顯著。雖然該研究的主要人群是西方人,但是也能給我們一些提示:湯泡飯這一種單一的食物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增肥切勿吃湯泡飯

瘦人之所以瘦,簡單地說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因為“入不敷出”。所謂“入”指的是身體得到的能量及各種營養物質,“出”指的是能量的消耗。青少年體格發育較為迅猛,加上學習、工作緊張、活動量大,每天需要的熱量很高,如果熱量攝入不足,就會“入不敷出”導致消瘦。

而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是“入不敷出”的罪魁禍首,要想“增肥”就要先改掉下面這些壞習慣:

(1)想增肥勿吃湯泡飯:有人習慣吃湯泡飯,連稀帶稠三口兩口吃完瞭事,認為這樣吃簡單省事,好像與吃飯時喝湯沒有什麼兩樣。其實,吃湯泡飯與吃飯時喝湯大不一樣。喝湯能增加食欲,並不影響食物的咀嚼過程;而湯泡飯的壞處就在於它減少瞭咀嚼這個重要環節。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

一般情況下,食物在口腔裡被咀嚼研磨,唾液中不含有消化脂肪和蛋白質的酶,但含有唾液淀粉酶的食物經過上述的機械加工和初步消化後,由大塊變為小塊,由粗變細,為進入下一道工序——化學性消化做好瞭準備。

而習慣於吃湯泡飯的人,常常不細嚼就將湯飯一齊吞下,這不僅增加瞭胃的負擔,也影響瞭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實驗證明,同樣的食物,細嚼慢咽時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率為85%和83%,而“囫圇吞棗”時的吸收率隻有72%和71%。

(2)想增肥勿偏食:許多人都知道偏食對身體不利,但實際生活中有偏食習慣的人為數還不少。有些因飲食習慣或出於偏見,不喜歡吃某些食物,如有些人愛吃葷菜不愛吃素菜,有些人則一點葷腥都不沾。實際上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能完全滿足人類所必需的營養要求。

小兒喂湯泡飯 對生長發育不利

1.引起胃痛

對於胃功能強大的人來說,偶爾吃幾次湯泡飯問題不大;但對於胃功能較差的人來說,經常吃湯泡飯就會對胃腸功能造成極大的負擔,這會刺激胃腸粘膜,容易出現胃潰瘍或胃脹、胃脘疼痛等癥狀。

2.易有飽脹感

用湯泡過的飯,其容量會增加,這樣孩子吃瞭以後就很容易感到脹飽,每餐相應的攝入量就會減少。

長此下去,孩子一直處在半饑餓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

3.咀嚼不充分

吃泡飯雖然便於吞咽,但同時會因食物粉碎不充分而減少唾液的分泌。唾液分泌過程可清除和沖洗附著於牙齒及口腔的食物殘渣,唾液中還有些溶菌酶,有一定的殺菌、抑菌作用,這些對於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有重要作用。另外,咀嚼運動可以促進牙、頷、面的正常發育,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增強代謝。若咀嚼不充分,則這些功能也就減弱瞭,嚴重時會影響面部肌肉的對稱和美觀。

4.食欲減退

吞食泡飯減少瞭咀嚼動作,也會相應地減少咀嚼的反射作用,引起胃、胰、肝、膽囊等分泌消化液的量減少。而沒有經過細致磨碎的食物大顆粒直接進入消化道,需要消化器官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並獲得更多的能量來進行消化。長此下去,食欲就會逐漸減退。

傷胃的五種喝湯方式

誤區一:喜歡喝剛煲好的熱湯

剛煲好的湯往往很燙,而很多人卻偏偏喜歡喝這種很燙的湯,認為喝進去更暖胃暖身。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隻能忍受60度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惡變,因此50度以下的湯更適宜。

誤區二:喝湯去“渣”

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後,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隻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說,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裡。所以喝湯後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三:湯泡飯

我們咀嚼食物,不但要將食物嚼碎後便於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濕潤,而唾液是不斷咀嚼食物產生的,唾液中有許多消化酶,能幫助消化和吸收,對健康十分有益。而湯泡飯由於將飯泡軟瞭,就算不咀嚼也不會影響吞咽,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往往還沒經過唾液的消化過程就進入胃瞭,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瞭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誤區之四:愛喝“獨味湯”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仍會缺少若幹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也使營養更全面。

誤區之五:飯後才喝湯

這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因為最後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勢必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正確的吃法是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先潤滑一下,以減少幹硬食品對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並促進消化腺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