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血清鈣、磷以及堿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堿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血甲狀旁腺激素 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那麼骨質疏松不得不知的4個飲食誤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

(一)主要表現

1.疼痛

腰背疼痛是骨質疏松患者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當脊柱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時表現得尤為明顯,但在一部分已發生骨折的患者中也可不出現明顯癥狀。即使是很輕微的動作往往也可導致骨折並引起疼痛,故患者就診時常無明確的創傷史。疼痛多較輕但持續,有時程度劇烈並可持續數周。而急性腰背痛緩解之後,往往可殘留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

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①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導致骨小粱的吸收、斷裂,骨皮質變薄、穿孔,從而引起全身疼痛;②在引力作用下,由於骨強度明顯下降導致椎體楔形變、魚尾樣變形而引起疼痛;③由於骨骼變形,導致附著於骨骼上的肌肉張力出現變化,肌肉易於疲勞,易於出現痙攣,從而產生肌膜性疼痛。

從疼痛部位看,最常見的部位是腰背部、雙肋部、髂骨區域、胸背部、嚴重時,全身各處均有疼痛。

2.身高縮短、駝背

由於骨松質和皮質組成的骨骼中,骨松質更易發生骨質疏松性改變。由於椎體主要由骨松質組成,而且支持整個身體,因此容易產生身高變短等癥狀。

骨質疏松時錐體骨小梁破壞,數量減少,強度變弱,易於導致椎體變形,在嚴重骨質疏松時,整個脊柱可縮短10~15cm。研究發現,婦女在60歲以後,男性在65歲以後之間出現身高縮短。由於脊柱解剖上的緣故,椎體壓縮,而椎體後結構如棘突、椎板、椎弓根並未壓縮,從而造成脊柱前屈和後突畸形,即駝背出現。駝背越重,腰背疼痛的癥狀越重。由於受力的原因,有些患者有側凸畸形。

(二)次要表現

1.骨折

由於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首先發生在骨松質區域,導斂骨小梁吸收、斷裂、數量下降,同時在皮質骨區域出現穿孔、皮質變薄,從而造成骨強度下降,在輕微外力下就容易出現骨折。因此骨質疏松性骨折首先出現在富含骨松質區域。脊柱椎體壓縮性骨折、髖部骨折和橈骨遠端骨折是骨質疏松患者中最常發生的三種骨折。根據美國1984年的統計資料,每年美國全國骨質疏松患者發生人數120萬,其中脊柱壓縮骨折53.8萬,髖部骨折22.7萬,橈骨遠端骨折28.3萬。骨折的類型豐要由骨皮質和骨松質丟失的速率和時間決定。女性絕經後椎體骨折與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迅速上升,至65歲後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相對變化較小,而椎體骨折的發生率持續上升。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上升相對緩慢,直至老年才明顯增加。年齡在65歲以上的婦女大約有1/3將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發生骨折的老年人將有12%~20%因此而死亡。

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特點:在扭轉身體、持物、開窗、室內日常活動、跌倒等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發生骨折。

2.呼吸功能下降

骨質疏松所造成的呼吸系統障礙,主要是由於脊柱畸形和胸廓畸形所造成的。雖然患者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及發紺等癥狀較少見,但肺功能測定發現肺活量和最大換氣最減少。

(三)骨質疏松癥可分為三大類:

①原發性又可分為兩種類型:I型(絕經後骨質疏松)由破骨細胞介導,最常見於絕經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歲),為高轉換型,快速的骨丟失主要為小梁骨,特別是脊柱和橈骨遠端;Ⅱ型(老年性骨質疏松)多在65歲以後發生。主要侵犯椎體和髖骨,與高齡、慢性鈣缺乏、骨形成不足有關。

②繼發性者常繼發於其他疾病,如內分泌代謝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性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血液病(骨髓瘤、白血病)、胃腸道疾病、長期臥床、制動等。

③第三類為特發性,多見於8~14歲的青少年,多數有遺傳傢族史,女性多於男性。

骨質疏松不得不知的4個飲食誤區

一、喝骨頭湯補鈣

據研究表明,一碗骨頭湯中所含有鈣量僅有1.9毫克,與更年期女性每日所需的幾百毫克以上鈣量相差太多,如果僅靠喝大骨湯來補鈣的話,他們至少要喝幾百碗才能達標。

我們反對喝骨頭湯補鈣,但並不反對喝骨頭湯,骨頭湯裡面有膠原、磷脂、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且味道鮮美,對人體有益。

二、蔬菜能補鈣

蔬菜中含有大量水分,通常為70%~90%,此外便是數量很少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及纖維素。判斷蔬菜營養價值的高低,主要是看其所含維生素B、C、胡蘿卜素量的多少。根據科學分析,顏色越深的蔬菜,所含維生素B、C與胡蘿卜素越多。

綠色蔬菜被營養學傢列為甲類蔬菜,主要有菠菜、油菜、卷心菜、香菜、小白菜、空心菜、雪裡紅等。這類蔬菜富含維生素B1、B2、C、胡蘿卜素及多種無機鹽等,其營養價值較高。

乙類蔬菜營養次於甲類,通常又分3種:第一種含核黃素,包括所有新鮮豆類和豆芽;第二種含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較多,包括胡蘿卜、芹菜、大蔥、青蒜、番茄、辣椒、紅薯等;第三類主要含維生素C,包括大白菜、包心菜、菜花等。

丙類蔬菜:含維生素類較少,但含熱量高,包括洋芋、山藥、芋頭、南瓜等。

三、鈣補得越多越好

鈣補得越多越好,這其實是錯的理念。大多數老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通常,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800毫克的鈣。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就會出現肌無力,嚴重的可能導致血栓形成。所以鈣的攝入不能一次性過多,要均勻分配。

四、牛奶喝太多易患骨質疏松

牛奶中含有豐富的活性鈣,是人類最好的鈣源之一,1升新鮮牛奶所含活性鈣約1200毫克,居眾多食物之首,約是大米的101倍、瘦牛肉的75倍、瘦豬肉的110倍,它不但含量高,而且中的乳糖能促進人體腸壁對鈣的吸收,吸收率高達98%,從而調節體內鈣的代謝,維持血清鈣濃度,增進骨骼的鈣化。

吸收好對於補鈣是尤其關鍵的。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應喝400~500毫升,即兩瓶(兩袋)牛奶,至少要喝250毫升左右,即一瓶(一袋)牛奶。但最好不宜超過1000毫升,喝多瞭不易消化吸收。

一般以飯後喝為宜。一天一瓶以早餐喝最好,一天兩瓶以早晚喝最佳,也可根據自身習慣在三餐之外的時間飲用牛奶,但不宜空腹喝奶。

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內分泌因素: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隨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骨質疏松癥在絕經後婦女特別多見,卵巢早衰則使骨質疏松提前出現,提示雌激素減少是發生骨質疏松重要因素。而且,瘦型婦女、較胖型婦女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癥並易骨折,這是後者脂肪組織中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的結果。

2.遺傳因素:骨密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指標,骨密度值主要決定於遺傳因素,骨密度與維生素D受體基因型的多態性密切相關。

3.營養因素: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維生素D的缺乏導致骨基質的礦化受損,可出現骨質軟化癥。長期蛋白質缺乏造成骨機制蛋白合成不足,導致新骨生成落後,如同時有鈣缺乏,骨質疏松則加快出現。維生素C是骨基質輕脯氨酸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能保持骨基質的正常生長和維持骨細胞產生足量的堿性磷酸酶,如缺乏維生素C則可使骨基質合成減少。

4.運動因素:肌肉對骨組織產生機械力的影響,肌肉發達、骨骼強壯,則骨密度值高。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運動減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

5.藥物因素: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會引起維生素D的缺乏,以及腸道鈣的吸收障礙,並且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過度使用包括鋁制劑在內的制酸劑,能抑制磷酸鹽的吸收以及導致骨礦物質的分解。糖皮質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降低腸道對鈣的吸收,增加腎臟對鈣的排泄,繼發甲狀腺功能障礙,以及性激素的產生。長期使用肝素會出現骨質疏松,具體機制未明。

 

骨質疏松癥的護理

1、不能吃得過咸。吃鹽過多,也會增加鈣的流失,會使骨質疏松癥癥狀加重。

2、不能多吃糖。多吃糖能影響鈣質的吸收,間接地導致骨質疏松癥。

3、要註意適量攝入蛋白質,多吃含鈣及蛋白質的食物,多喝牛奶及奶制品,多食深綠色蔬菜。牛奶、豆類及豆制食品含有大量的鈣質,可多食用。魚、雞、牛肉蛋白質含量豐富,但不能過多,攝入蛋白質過多會造成鈣的流失。

4、不宜喝咖啡。嗜好喝咖啡者較不喝者易流失鈣。

5、不能長期飲濃茶。茶葉內的咖啡因可明顯遏制鈣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和促進尿鈣排泄,造成骨鈣流失,日久誘發骨質疏松。忌煙、忌酒。

6、不宜用各種利尿藥,抗癲癇藥、甲狀腺旁素、可的松一類藥物。這些藥物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加快鈣鹽的排泄,妨礙鈣鹽在骨內沉淀。因此,骨質疏松癥患者必須嚴格禁止使用上述藥物。如因別的疾病需要用,也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

7、多曬太陽,每日至少有15~60分鐘的戶外活動,曬太陽以增進體內維他命D,可幫助身體中鈣的吸收,強化骨質。

8、適量運動,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密度。

9、保持正確姿勢,不要彎腰駝背,以免增加骨骼的負擔。

10、四十歲以上者,應避免從事太激烈、負重力太大的運動。

11、防止各種意外傷害,尤其是跌倒容易造成手腕、股骨等處的骨折。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種措施,如註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險的疾病和藥物,加強自身和環境的保護措施(包括各種關節保護器)等。

骨質疏松對身體有哪些影響

濫補鈣可導致腎結石

專傢介紹,許多老年人錯誤地認為,隻要吃鈣片就能防治骨質疏松。其實,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是人體衰老的表現。女性在絕經以後5~10年,男性在65~70歲一般都會出現骨質疏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般在30~35歲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此後骨質就開始丟失。所以,35歲之前就要打好基礎,老年人大量補鈣並不能逆轉骨量減少的趨勢,也不可能治愈骨質疏松。許多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癥,並會引起腎結石、血管鈣化等並發癥。治療骨質疏松要根據病因,否則會出現並發癥,比如繼發性的骨質疏松,補充鈣劑就非常有效;而絕大多數老年人發生的骨質疏松屬於原發性的,必須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盲目補鈣沒作用。

酸性體質易患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介紹,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缺鈣、降鈣素以及維生素D的不足都是主要原因。人體的正常環境是弱堿性,但受飲食、生活習慣、周圍環境、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人的體液很多時候都趨於酸性,尤其在攝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時,為瞭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身體就會出於本能動用體內的堿性物質來中和這些酸性物質。而體內含量最多的堿性物質就是鈣質,它們大量地存在於骨骼中。所以在大量進食酸性食物的時候,身體就會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鈣質來中和血液的酸堿性。眾所周知,老年人容易骨質疏松,這與酸性體質有一定關系。酸性體質把人的血鈣中和並沉淀,所以必須改善酸性體質補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