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入秋時節,各大醫院的兒科門診中嬰幼兒患秋季腹瀉就會明顯增多,特別是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呢?預防秋冬季嬰幼兒常見腹瀉的方法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嬰幼兒腹瀉要細心護理

據介紹,秋冬季患腹瀉的嬰幼兒中,40%~70%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20%左右為其他細菌引起。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發病初期一般有嘔吐、腹瀉、高燒等癥狀,且發病急,大便次數頻繁,為洗米水樣或蛋花湯樣水便。

由於頻繁腹瀉以及嘔吐、食欲不振,有的患兒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傢長可從孩子的精神狀況好不好,皮膚彈性如何,是否抱著水喝個不停等這些日常生活細節去判斷腹瀉幼兒的病情輕重。

病情加重應立即向醫生求助

一般來說,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病程一般在5~8天,屆時即能自行好轉治愈,父母應給孩子補充高營養、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一般就可以逐漸治愈。張醫生特別提醒傢長,對小兒腹瀉不能麻痹大意。特別需要傢長和孩子註意衛生,清洗手時用流動的水,註意手部消毒。盡量不要去人多空氣污濁的地方。母乳喂養的小孩,如病情嚴重則不要繼續喂養母乳;奶粉喂養的要更換不含乳糖的奶粉。若孩子精神不振,不能進食,或腹瀉程度加重,如伴有高燒、吐瀉頻繁、合並脫水現象時,傢長要馬上帶孩子到醫院,用靜脈輸液以防脫水。

腹瀉嬰幼兒飲食用藥有講究

據具有豐富兒科臨床經驗的張醫生介紹,為瞭預防腹瀉的嬰幼兒患者脫水,傢長可以在傢裡自制米湯加鹽溶液或口服補液鹽給孩子服用。無論孩子病情輕或重,隻要孩子有食欲就可鼓勵其進食。急性期可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每次哺乳時間,可吃牛奶加等量米湯等。患兒營養好轉後,可逐步恢復飲食,進食必須由少到多,由稀到濃地循序漸進。需要註意的是,不濫用抗生素。大多數秋季腹瀉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要為患兒保暖更要保持清潔

張主任還認為,預防嬰幼兒的秋季腹瀉,要特別註意孩子腹部的保暖。秋季氣候漸涼,腹瀉寶寶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將加重腹瀉。醫生建議父母可適當地用熱水袋對寶寶腹部進行熱敷,也可給寶寶輕揉肚子,以緩解其疼痛。此外,保持肛門清潔,可避免反復交叉感染加重病情。孩子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擦洗幹凈,嬰兒要及時更換尿佈。患兒用過的東西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

預防秋冬季嬰幼兒常見腹瀉

(1)註意飲食衛生;提倡母乳喂養(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增強體質,避免感染。

(2)按時添加輔食:添加輔食時,每次隻能增加一種,逐漸增加。一般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

(3)註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采取混合喂養時,不宜過多或過早地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適當稀釋;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4)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5)秋冬季衛生及護理: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天氣幹燥要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從冰箱取出的東西要加熱後才給小兒食用。

(6)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7)避免交叉感染,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糞便應做消毒處理。

(8)合理應用抗生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腸道粘膜保護劑。

嬰幼兒腹瀉的原因是什麼呢

由致病菌和病毒引起的腹瀉叫腸炎。細菌引起的有痢疾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病毒引起的為病毒性腸炎,其病原主要為腸道病毒。還有一種近幾年來發現的輪狀病毒,因其形態似車輪,因此而得名。致病性大腸桿菌炎多發生在夏季,所以也稱夏季腹瀉。病毒性腸炎多見於秋季,故也稱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也稱感染性腸炎或感染性腹瀉。

由於飲食質量問題引起腹瀉的有:吃瞭不新鮮或變質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常常又吐又拉,稱為急性胃腸炎。因為食物的量或質超過瞭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以致負擔過重引起腹瀉的叫消化不良,也即中醫所說的“傷食瀉”。

其他,還有胃腸道以外的其他系統有病時,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引起腹瀉者,稱為腸道外消化不良。因食量不足引起的腹瀉叫饑餓性腹瀉。在正常情況下大便次數增多的稱生理性腹瀉。

嬰幼兒腹瀉的癥狀

1.癥狀 因腹瀉輕征而異。

(1)輕型腹瀉:主要是大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10科次。大使稀,有時有少量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見白色或淡黃色小塊,系鈣、鎂與脂肪酸化合的皂塊。偶有小量嘔吐或溢乳,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偶有低熱。面色稍蒼白,精神尚好,無其他周身癥狀。體重不增或稍降。體液丟失在50ml/kg以下,臨床脫水癥狀不時顯。預後較好,病程約3~7天。在佝僂病或營養不良患兒,腹瀉雖輕,卻常每日3~7次,色黃,常有粘液,有惡臭。大便檢可見少量白細胞。大使性狀和次數不穩定。遷延日久,營養情況越惡化,常繼發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瀉:可由輕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數次至40次。開始轉為重型時,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應。換尿佈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隨病情加重和攝入食物減少,大便臭味減輕,糞塊消失而呈水樣或蛋花湯樣,色變淺,主要成分是腸液和小量粘液,呈堿性反應。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達50ml。鏡下見脂肪滴、遊動的細菌、粘液、重癥偶見紅細胞,白細胞可達每高部視野10個左右。患兒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體重迅速降低,明顯消瘦。如不及時補液,脫水、酸中毒逐漸加重。少數重癥起急遽,高熱達39~40℃,頻繁地嘔吐、瀉水樣便,迅速出現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癥狀。近十餘年來,由於能提早就診,嚴重的重型腹瀉已明顯減少。

2.水和電解質紊亂癥狀 以脫水、酸中毒為主,有時有低鉀、低鈣癥狀。

(1)脫水:患兒較快地消瘦、體重減輕,精神萎靡,皮膚蒼白甚至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窩下陷,粘膜幹燥,腹部凹陷,脈細數,血壓降低和尿量減少。脫水分為輕、中、重三度:①輕度脫水:體液丟失占體重的5%以下。患兒精神稍差,面色略蒼白,皮膚稍幹但彈性尚好,眼窩稍差,面色略蒼白,皮膚稍幹但彈性尚好,眼窩稍陷,小便較平時略少;②中度脫水:體液丟失約占體重的5~10%。患兒萎靡、陣陣煩躁,皮膚蒼白發灰、幹燥、松弛、彈性差,捏起後不能立即展平。口周發青,前囟和眼窩明顯下陷,唇及粘膜幹燥,心音鈍,腹部凹,四肢發涼,小便明顯減少;③重度脫水:體液丟失占體重的10~15%。患兒萎靡、淡漠,對周圍環境無反應,皮膚蒼灰,彈性極差,捏起後不易平復。前囟與眼窩深陷,眼不閉,結膜幹澀,哭無淚,角膜無光,口唇發紺,粘膜幹燥、不清、心率速,血壓不易測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極少或無尿。

估計脫水程度時,應重視眼窩、前囟凹陷程度。低滲性脫水易出現皮膚彈性減低,而營養不良兒平時平時彈性就差,應予註意。

不同脫水類型臨床癥狀也有差異。低滲性脫水時因細胞外液丟失多,患兒脫水癥狀出現早且較重,但口渴較輕,而萎靡較重;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液外移,細胞外液相對丟失較少。患兒口渴明顯、發熱、煩躁、肌張力增高,偶有驚厥。眼窩、前囟凹陷較輕,手足較溫,脈搏可及。

(2)酸中毒:主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長,呈吧息狀。嚴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兒或小嬰兒無或較晚出現呼吸深長,主要表現為嗜睡、蒼白、拒食、衰弱等,估計酸中毒時,要註意患兒年齡。

(3)低鉀血癥:多在水瀉1周以上出現明顯低鉀,原有營養不良者出現較早、較重。一般患兒未輸液前較少有低鉀癥狀,輸入不含鉀液體後,隨脫水酸中毒的糾正,逐漸出現低鉀癥狀:精神萎靡、肌張力低、第一心音鈍。再重則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腱反射減弱。如未及時補鉀,低鉀嚴重時可出現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腸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尖部出現收縮期雜音、心臟擴大,可危及生命。血甭鉀在3.5mmol/l以下多出現低鉀癥狀。

(4)低鈣血癥: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腹瀉日久的患兒,常在輪液後出現煩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驚厥等低鈣癥狀。檢查可見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陽性。

(5)低鎂血癥:少數患兒糾正脫水、酸中毒、補充鈣後出現低鎂性手足搐搦癥。表現為手足震顫、搐搦、哭鬧、易受刺激、不能入睡。個別患兒在額部或皮膚皺摺處出現紅暈。

嬰幼兒腹瀉的檢查

1.糞便檢查: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等。

2.小腸吸收功能測定:顯示腸道吸收不良。

3.X線及內窺鏡檢出病變位置、運動功能狀態、膽石等。

4.超聲。

5.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有條件者應作大便培養、電鏡檢查或病毒分離。

6.其他:對重癥或不易判斷者,應測血清鈉、鉀、氯化物和血氣分析,或測二氧化碳結合力。出現驚厥時可測血清。;註意必須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對水分、電解質紊亂進行分析。心電圖檢查有助於瞭解血鉀情況:低鉀時T波平坦,然後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現U波,有時與T波融合。嚴重低鉀時可出現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個別重癥有心室纖顫。